个人意见:为什么你不敢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大象公会
2016/6/14 大象公会

     去个人化视角的写作,几乎是大象公会文章最有标识性的特征,好处这里不多说,它带来的不便之一,就是有些题材和话题无法充分展开。然而,个人视角的写作和表达,毕竟在大象公会是个异类,把它划为“个人意见”似乎更为妥当。这个冠以“个人意见”的尝试,从这篇开始,我尽量保证每周一篇。

     文|黄章晋

     我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男性敢公开自称文艺青年,彪悍如罗永浩者,虽然每句话都在标榜自己很文艺,但也只是乐于被别人称为高龄文艺青年,并不自况文艺青年。敢说自己很文艺的,只有女性。

     只要你在网上搜一下“文艺青年”这个词的解释,就知道为何少有人敢说自己是文艺青年了。有个版本的文艺青年定义是: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何为文艺青年,版本不同描述不同,但所有版本都认为,文艺青年是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是善于幻想而耽于现实的、是分不清兴趣爱好和社会责任轻重的、是装模作样的……

     但是,我的朋友当中,无论是喜欢自我标榜文艺的,还是我看到文艺这个词就会自动想起来的人,都与这些描述相去甚远。

     罗永浩不用说了,有几个人敢说他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虽然他做的每件事都可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把所有不可能的事做得风生水起,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能力?

    

     坚果手机特别版发布会倒计时海报

     唐岩很少被人认为是文艺青年,但他却是最喜欢在我面前炫耀显摆的家伙,没有之一。他让我不爽的,倒不是他对电影的见解和品味并不让我信服,而是在我面前,他表现出一副善良、高贵的白人对澳洲毛利人的同情和悲悯。当然,他写的青春小说还是不错的,虽然一个都没写完,当年我是因为这才认识他的。

     老雕(现自我膨胀改名叫“雕爷”),因为那句“你的味蕾没有打开”,让他在大众眼里是一副暴发户嘴脸,但在我看来,他是有资格自称文艺青年的极少数。我和他认识,就是因为我无意中转发了一个卖小众影碟的广告,他把我当成文艺同志。

     那时他还没有发达,狂热追逐小话剧,所以有钱后会赞助一个话剧团;他收藏当代艺术,也不是发财后附庸风雅,而是被一个朋友长期洗脑的结果,买得起喜欢的画,没准是他发财的动力之一。

    

     三拓旗剧团《失歌》剧照

     顺带说一句,当年《疯狂的石头》上映,老雕和那位长期向老雕灌输当代艺术的朋友看后极为激动,中国好不容易有部优秀商业片却默默无闻,激愤之下两人买了大量影票,打着横幅当街送人。这个十足文艺的举动,被机智的媒体称为片方的拙劣炒作。

     谈到真正的文艺青年,我闭着眼睛想到的第一个人是《世相》的创办者张伟。已是“文艺”气质象征的《世相》,是他精神和趣味的自然延伸。张伟形神俊美、干净、清澈,是“文艺”这两个字的最好诠释,他的职业是离文艺最近的行业之一,但并不意味着离钱很远。

    

     《如何做合格的文艺青年》中的插图 The Land of Tears and Joy

     事实上,要论收入,我熟人中所有与文艺沾边的,起码都大大高于平均线,甚至可以这么说,不但收入越高的那部分人越文艺,而且越文艺的人也是财富增长速度越快的人——我举的前三个正是这样的例子。

     统计数据也与我的观察相符,北京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消费行为明显别于大众,追求品味和享乐的动机远远大于“生存需求”的动机,金钱和时间的消费指向带有强烈的文艺色彩。一句话,文艺小清新们一点不穷,他们是除了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外,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没错,无论是背包自助旅行、追逐话剧音乐会,还是讲求环保的生活方式、穿粗布衣裳,这些公认的文艺行为,都需要大大高于中国平均水平的收入才能支撑——离开办公室后,迅速以一身不事生产的波希米亚风示人,是高收入白领才能做到的事。

     开一间咖啡馆或书吧是被无数人嘲讽的人生理想,但是,这种文艺小清新的人生理想,首先就意味着不用担心生存问题,有随时获得稳定收入的自信。这是抠脚大汉们很难理解的。

    

     老雕喜欢任性的舞蹈家皮娜·鲍什,便开了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下午茶店

     没错,喜欢把文艺这个词附注上各种荒谬、不靠谱标签,甚至有意无意编排各种段子和故事的人,身体里栖息的灵魂,十有八九是个抠脚大汉。非如此,便很难解释他们何以有如此强烈的自信,去构建一套逆向歧视的逻辑。

     到这里,或许需要定义一下何为文艺,我想这样描述多数人应该是能同意的:

     首先,文艺是一种注重标识个人精神和品味的生活态度,它其实就等价于摆脱了生存型欲望和功能型消费的生活方式,所以,文艺青年不可能是缺乏谋生能力、挣扎于生存线上的人,而更有可能是拥有更高消费水平的人。

     其次,可被称为文艺的审美和品味,必须符合中产阶级精英形象和趣味,在今天还必须是国际化的,即使是以回归传统面貌出现的那一部分也是如此。所以,文艺青年追逐的趣味,不但一定别于抠脚大汉,而且会是刻意避开资本家和官员阶层的,即使他们有足够财力,也不会把自己弄得像暴发户或政府官员。

     第三、注重精神和品味甚于物质,基本要义就是形象上要尽可能去职业化,消费上要去物质化,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要西方公民化,所以,文艺青年有时会显得迂腐、固执而缺乏现实感,甚至会让人担心他们的生存能力。

     最后,由于文艺青年强烈追求个人化的精神实现,往往会缺乏从国家角度看问题的大局观,尤其是小清新型的文艺青年,所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愚蠢而错误的立场,被大家称为“圣母婊”。

     我的朋友、熟人当中,就有不少既不看世界地图、也不关心经济发展,只知一味温情的“圣母婊”,从救助流浪猫狗,到地震捐款捐物甚至亲赴灾区救援,乃至到极为偏僻贫困的山区支教,最热心的都是“圣母婊”。在行动力上,“圣母婊”们远远超过了嘲讽者。

    

     我的朋友张婷在云南山区支教

     我认识的“圣母婊”,有记者、程序员、工程师、律师甚至有小企业主,他们不但在自己的职业上小有所成,甚至他们脑袋一热干脆辞职时,他们的表现也是专业的,至少我认识的人当中,从事过搜救失踪旅行者或地震救灾的人,比解放军和武警更专业。

     如果你认同前面对文艺青年的定义和阐述,其实不难发现,“文艺青年”是古已有之,而且,对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来说,文艺是一种基本素质,尤其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它变成必备要求,以至于到了明清,文艺不幸成为一种格式化的技能和套路。

     中国曾是一个极为文艺的国家,甚至一个人的后世声望,文艺因素压倒功业因素。中国历史课本中留下名字的人,除了帝王将相,就是文艺青年/中年,而且即使马上夺天下的帝王,也罕有不文艺的。至于李白、苏轼这种超级文艺青年,知名度比他们的皇帝要高得多。

    

     范曾 《竹林七贤图》

     然而,文艺在今天居然成了一个贬义词,大多数文艺青年居然不敢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当然,张伟这个我心中文艺青年的代表站了出来,连续写了《为什么该勇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为什么说世道变坏是从取笑文艺青年开始的》,但是,他为文艺青年的正名,像是被委屈压倒的小声说话,而且,我不同意世道正在变坏这个判断。

     因为,无论文艺青年曾经叫过什么名字,几十年前中国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群,至多在一些人身上存在被组织批判的小资产阶级趣味,是一种不够紧跟形势的消极和暧昧,完全不像今天,特立独行于主流价值观。

    

     看守所曾经是文艺追求者的归宿,但也为他们找到集体提供了某种便利。遇罗克等人在北京市看守所等待处决时,就曾在号房中畅谈世界电影

     其实,这是我们的世道正在迅速变好的象征,毕竟抠脚大汉今天只能在网上嘲讽,过去,他们会穿着胸前别着钢笔的中山装,直接把你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谈心,甚至当众训斥你小情小调。

     尤其是,抠脚大汉们像朝阳区群众一样,对文艺青年的关心,甚于对他们自己的关心,你很难说这没有寻找自我平衡之术的潜意识。所以,对抠脚大汉的嘲讽,文艺青年不但在审美和趣味上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在生活上也该有强大的自信。文艺青年的无所事事,是一种姿态,无所不能才是真正的底色。

     作为更懂文艺青年的男士护肤品牌,高夫拍摄的这个视频,好像真的把文艺青年描述成缺少谋生能力,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样子。不过,如果你留意一下这个故意显得很潦倒落魄的演员,他从头发、脸孔到服装,都不是一个住地下室或廉价合租屋的人会有的,当然,抠脚大汉们看不出来。

     文艺是一种践行自由意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文艺青年是一个社会先进文化的风向标,没有抠脚大汉的嘲讽和逆向歧视的文艺,是成色不足、不值得理直气壮自我宣示的文艺,嘲讽和逆向歧视,是这个社会这个世道对文艺的最好历练和淬火,没有生活的历练,哪里来的文艺青年。

    

     ▼ 点击阅读原文,寄出高夫×ONE 合作款明信片,向对的人,说出那句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