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 | 我与35床的那些事儿
2015/7/3 微医集团

    

    

     医院,凝结了人们太多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要与医院打交道,看病排队时的焦急,孕妇拿到化验单后的惊喜,病床前的亲情友情交织的感动,亲人间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感受都让人刻骨铭心。

     面对医院那无处不在的白色,在外人眼里,也许缺少了些许温暖。这里,就让我来说说儿科全体医务人员与35床的温暖故事吧。

     35床是一个6岁的男孩,因隐球菌脑膜脑炎于1月底由胸科转入我科治疗的,因患儿病情重,抵抗力差,也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只能安排他住进了我们的单人病房35床。

     入住的第一天,王曼知主任亲自查看了患儿。在听诊患儿时,为避免冷的刺激,用自己的手心先把听诊器捂热,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体现了医院要求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在认真看完病历与检查结果后,与科室的几位教授讨论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诊疗方案,由主管的刘医师给家属交代完病情及预后的情况。

    

     长沙市中心医院王曼知主任

     来自农村的患儿妈妈当听到该病治疗时间长、预后差、费用高时哭了。她告诉我们,孩子的爸爸在外面打工,而她在农村种田,家里还有年事已高的老人,所有的收入仅刚好够这个家庭的开销,而且在孩子确诊前就已经花费了不少,请求我们能不做的检查就不做,能用便宜的药就用便宜的,要不根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住下去,在她无奈的话语中不难听出有想出院的念头。

     王主任和护士长听到这个情况后,用温暖的话语极力平复着这个悲伤妈妈的心情,每一句话都浸透着爱心的温度。在我们的劝说下,她最终于决定,为了孩子,就是砸锅卖铁借钱也要努力配合我们的治疗。这件事情在科室里传播开来,一颗种子,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心理悄悄发芽。

     在住院的第一天起,陈灿辉护士长和护理组长为患儿制定了护理计划,并组织了一次护理查房。孩子已经能懂事了,我们从来不在孩子的面前和家长讨论病情,每天早上的护理查房,我们都夸他是小帅哥,总是说他一天比一天进步,病也在慢慢好起来,给他信心,逗孩子开心。

    

     因住院的时间长,静脉穿刺难度大,每次穿刺我们都很认真。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是很配合,也为了保护血管,我们都是打的留置针,可是两性霉素B对血管的刺激使患儿不得不每天更换留置针,在我们一次次哄着说,“很勇敢”、“小奥特曼”的鼓励下,孩子能很好的配合穿刺了,在家属因费用问题拒绝做PICC置管后,为节约住院费用我们改用普通针穿刺。

     每次我们看见孩子噙着眼泪和我们说谢谢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着疼起来。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空调是南方城市室内升温的主要措施,35床抵抗力差,为了防止空气不流通而增加感染的几率,我们把自己用的烤火炉给了他使用,面对一个个寒冷的冬夜,我们没有丝毫的怨言与不快。

     每周星期一是我们科室请附二教授讲课与查房的日子,我们把35床的病例摆上了议程,经过全体医师的讨论,制定了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王主任每天都会去查房,连节假日也不忘打电话来询问病情与治疗。隔天一次的腰椎穿刺鞘内给药是痛苦的,但在刘医师的细心操作与耐心沟通下,孩子都能很好的配合穿刺,孩子的妈妈经常在我们的面前夸奖她的穿刺技术好。术后的卧床休息期间,为了使孩子很好的配合,除了正常的巡视病房外,我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陪孩子说话,或者带去一些儿童画报。

     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孩子的病一天天好起来。这点点滴滴,我们都觉得是应该做的,对35床爱心也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缩影,“中心医院,爱心无限”,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我们希望每一个病人同时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我们的爱在延续,我们与35床的故事也在延续。

     以上故事由网友@初为人母 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或合作: ? marketing@guahao.com

     王曼知

     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南华大学兼职教授。擅长儿科危重症及疑难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哮喘、慢性咳嗽、重症肺炎)和小儿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肌病、血管迷走性晕厥)等的诊治。

     王曼知教授率领的专家团队已入驻“微医集团”,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申请加号!

    

     | - 看专家,用微医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约王曼知专家团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