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焕然一新!互联网将用七大“武器”革新医疗
2015/7/21 微医集团

     导读:

     “互联网+”医疗将会带来怎样的创新体验?完成所提出任务的难度如何?昨日,腾讯研究院发布报告《互联网+医疗篇》,亮出推进“互联网+”医疗的七大武器。

    

     武器一:线上线下连接 解决患者“心塞”难题

     移动互联网作为最有效率的连接器,对解决就医体验不好、医院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等“心塞”问题的效果正在加速释放。这是“互联网+”医疗最容易切入的领域。

     目前,超过 7000 个医疗政务微信公众号正在帮助众多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直击“三长一短”、医患关系紧张、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没“售后服务”等“心塞”问题。

     例如,通过预约挂号、分诊导诊、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支付结算等就医全流程的互联网化与再优化,能够有效节省排队候诊时间,进而缩短看病出行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分流医院挂号窗口和缴费窗口的压力。如腾讯参与投资的“挂号网”便是这类服务平台的典型,成立5年来为近两亿人次提供了包括预约挂号、分诊导诊等在内的就医服务。

    

     武器二: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场

     “60+”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面向 60 岁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与服务。自 1964 年起,中国老龄化曲线一路向上。截至 2014 年底,中国 60 周岁以上人口达到 2.12 亿,占总人口的 15.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 2 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对健康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的需求明显增加。据统计,老年群体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青年人的 3~5 倍。

     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服务 60 岁以上人群的初创项目,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各方主体参与。面向”60+“消费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务、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点。

     面向老年人口的远程检查和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药物依从性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武器三:瞄准细分领域发展医疗可穿戴设备

     用户认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动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 2014 年实现了 200%以上的增长,销售额达到 45.5 亿元。但我国现阶段医疗可穿戴设备功能不强。国内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超过150款,但由于缺乏“杀手级”应用,现有设备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从国外发展情况看,医疗可穿戴设备往往专注于医疗技术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应用。例如,记录更精细化体征数据的可穿戴设备,除了记录常规体征数据外,还可记录皮肤温度、眼球活动等数据;具备血糖、甲状腺、眼部疾病等检测功能。

     武器四:将医疗数据转化成生产力

     当前,我国医疗数据共享、开放面临“三座大山”。一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原材料”缺乏,我国医疗行业每年的 IT 投入规模仅占卫生机构支出的 0.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3%-5%的水平;二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由于数据采集交换标准、接口不统一,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多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隐私壁垒导致数据无法大规模使用。

     互联网强大的连接力,让医院、医生和患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医疗数据,若能打破横亘在数据联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实现定制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生产力,进而重构整个医疗体系。

     一方面,医疗服务消费者端数据应标准化与开放共享。这涉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药物不良反应、可穿戴设备采集的健康数据等。

     另外,基于医联体、医生集团等实现区域数据共通;此外,鼓励互联网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共享数据。

    

     武器五:鼓励医生、医院主动拥抱互联网

     医疗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相比英国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医生的水平,我国仅能达到17.4人,优质的医生资源极度稀缺。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生的短缺,但仍是以医生的参与为首要条件。因此,如果“互联网+”医疗,没有医生/医院的深度介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就得不到实质的解决。

     国外面向医院、医生、零售药房、制药企业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加速涌现和迭代,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扩展服务时空性、最大化医疗资产利用率、加快新药研发速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武器六:用资本驱动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的新业态发展

     尽管对医疗创业项目的大多数投资都处于烧钱阶段,但投资者普遍认为这只是黎明前的“战略性亏损”,对医疗健康的投资热情丝毫未减。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市场共发生 66 笔融资,已披露融资规模达 34 亿元。

     不过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项目多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挂号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社区、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这些项目普遍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粘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反观国外互联网医疗的融资项目,除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健康 IT 项目外,还有很多以医生为核心的创业项目,涵盖辅助诊断工具、管理患者、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会诊、与患者沟通、医学研究等功能。这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医生应用的积极性高,进而导入 C 端用户,从而双向增强医生和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粘性,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的价值。

    

     最终武器:推动政策同步突破

     从大健康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是一个规模以百亿元计算的庞大市场。医疗体制改革加速、资本密集涌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需求的加速释放等多因素叠加推动下,移动医疗健康设备、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线诊断产品和服务、医药电商等细分市场将逐步放开,形成产业规模。

     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 113.9 亿元,2017 年将达到 365.3 亿元,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

     但是,我国现有医疗体系下,医院和医生普遍缺乏基于“互联网+”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动力,医药电商、远程医疗、在线诊断、“互联网+”慢病管理等细分市场的发展也需要医药分离、自由职业、医保支付改革、数据共享等政策的同步落地。因此,解决现有医疗体系面临的本质问题,“互联网+”医疗百亿级市场的解封,都需要政策上的同步突破。

     来源:腾讯研究院

    

     | - 看专家,用微医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真正的互联网医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