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 上海十院心理科:亲子关系如何改善?从改变家庭模式开始!
2015/9/1 微医集团

    

     今早按照惯例看新闻,一则标题触目惊心《4岁单亲男童惹爸爸女友生气被其父打死》。这位常熟的4岁男孩,因为不太听话,遭到父亲长达10多分钟的毒打。被打期间,男孩不断求饶,其父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将孩子绑在沙袋上暴打。等到发现情况送到医院,已为时过晚,孩子不幸身亡。

     这则新闻说新鲜也不新鲜,父母通过“打”来管教孩子,在很多家庭也已是寻常。可我们真的只有打孩子这一招了吗?明明爱得深切,却非要用言语或者行为暴力来教育孩子吗?明明事后后悔自责,气头上时却只会用惩罚肉体的方式。

     家长们原本是想教育孩子不再犯错,变得更好,可往往结果大相径庭。当成年人对孩子犯错采用暴力行为时,无疑是在告诉他们,面对压力是可以失控甚至做一些极端行为的,今后孩子更容易模仿此类行为。而孩子为了不被打,可能会采取欺骗、逃避、消极等方式,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Mcloyd和Smith教授在2002年研究了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家庭的亲子关系后,发现小时候被家长体罚的孩子长大后问题显著增多,而当家长给予孩子强烈的情感支持时,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有相关问题。

     并不是说,您不打骂孩子就是听任其发展了,而是教育也要巧妙的方法。家应该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家长应该让孩子们在家时感受到全方位的情感支持。孩子幼小的内心就像一颗小树苗,只有吸饱了甘甜的雨露,沐浴了和煦的阳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在社会中接受风雨洗礼。若他们尚幼嫩需要呵护的时候,就在家中提前接受了风吹雨打,可能还没步入社会就成了蔫苗。我们要给孩子们很多爱,让他们内心充满着自信和能量,才能去抵抗未来要面对的一切。

    

     很多家长告诉我,我们也不想打骂孩子,可总是不知道如何让现在越来越机灵的孩子听话。信息时代,他们可以从各种媒体获得最新最快得资讯,已经不再听从我们上一代的管教。作为心理科的医生,我深知家长们的困惑,可这亲子关系的维系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考虑到这点,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的申远主任会在9月6日18:30于Café+(地址见下)做一场关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的公益讲座,第一讲关于家庭关系模式(共四讲)。

     想要参与的家长或者孩子可以关注“上海十院心理科”,在后台报上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报名,希望能帮助到困惑的你们。

     【时间】

     2015.9.6 周日 18:30—20:30

     【主办】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理俱乐部

     “上海十院心理科”微信公共平台(公众号shiyuanpsy)

     【地点&承办】

     Café+ (不限制消费金额)

     上海市杨浦区江湾体育场环廊6号看台170室 ( 总4个入口 )

     交通方式见后

     【报名方式】

     关注“十院心理科”微信公共平台(shiyuanpsy)或者扫一扫二维码,后台回复:报名+姓名+手机号,即可报名。

     【限定人数】

     50人 名额有限,先报先得哦!

    

     申远,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Balint联盟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最高影响因子8.19,累计影响因子40分以上。参编《医学心理学》(第五版),《躯体形式障碍》,《心身医学》,《心身医学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参与课题获得2006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心身医学科任访问学者。自2001年起与德国开展心身医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合作。担任欧盟(EU,Asia-link),德意志教育文化交流中心(DAAD)、以及德国教育部(BMBF)等多个心身医学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项目经理,在心身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

     坚持德式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模式诊治患者,擅长诊治各类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心身疾病(失眠、疼痛、乏力、肿瘤后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夫妻关系、儿童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家庭治疗。

    

     听说只要填张表,就有专业医师团做精准匹配,只要1个工作日,分分钟直达名医?快戳文末“阅读原文”一探究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