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家:打孩子可是门大学问
2014/12/9 生命时报

    

     【导读】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话曾被许多父母当成教子“座右铭”。而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认同、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到底孩子能不能打?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表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打孩子可是一门学问。《生命时报》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对此进行解读。

     生命时报特约撰稿 李 君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将失去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会失去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谦卑和自信。没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父母。“打”是立规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个原则:

    

     1.打孩子不能带情绪。很多父母打孩子并不是出于立规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绪所左右。他们在打的过程中很解气,但打完又心疼,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更加心疼。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假如气都消了,还有必要打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带着规矩去打,即使情绪没有了,但规矩还在。其实,当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情绪。当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改。

     2.打孩子前要交流。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态度要坚决。

     3.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专物专用”。有些人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盛怒之下,一把就将孩子拉过来,抡起巴掌、抄起扫把、脱下拖鞋就打,但这种随意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害怕家长,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认错和改正错误更是没有任何帮助。打孩子的时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比如木棍或藤鞭。新加坡人的家里都有一根藤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先跟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父母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而“道具”,如木棍等,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4.孩子犯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犯错,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纰漏。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还有时候,爸爸妈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所以,带着爱打孩子的原则之一就是,父母也要跟着受罚。比如惩罚孩子之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因为这件事过去强调得少,导致你犯了错,被惩罚,所以爸爸也要自罚不吃晚饭。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爱,而不是恐惧。▲

     以上为《生命时报》原创作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并希望转载,请联系生命君并取得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