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了N年!这7种伤口千万别用创可贴……
2015/1/25 生命时报

    

     【导读】

     生活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有点小伤口,这时创可贴就派上了用场。在很多人看来,创可贴实在是太好用了:撕掉两端的胶黏条,直接贴在伤口处,直到自我感觉伤口已经愈合了,才会揭开扔掉。生命君遗憾地告诉你,这么多年来,你一直用错了创可贴!不是所有伤口贴一片都能万事大吉;伤口部位不同,创可贴的使用方法也各异……快戳文阅读,跟着生命君长知识吧↓

     生命时报记者 徐文婷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杨奇璇

     只需一把剪刀,巧粘创可贴

     相信很多人在使用创可贴时,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贴在有弧度的身体部位上的创可贴,没一会儿就掉了;如果贴在关节处还妨碍活动,没动几下很容易脱落。怎样才能让创可贴粘得牢固呢?下面生命君教你一个方法。

    

     图解:首先,将创可贴两端的胶黏处按图1所示,沿中线剪开,如果患处活动范围大,可在中间剪出一个三角形豁口。如果需要贴在关节处,可按图2箭头所示,先将左上方的胶黏条向右上方贴,右上方的胶黏条向左上方贴,左下方的向右下方贴,右下方的向左下方贴即可。如果是贴在非关节处,可按图3箭头所示,左上方胶黏条向右下方贴,右上方胶黏条向左下方贴,再把下面两个胶黏条平行贴好即可。

     这些伤口千万别用创可贴

    

     小小的创可贴被许多人当成了“万金油”,不管大伤小伤,伤口是深是浅,全部一贴了之。殊不知,有些伤口使用创可贴只会加重感染,贻误病情。

     创可贴主要由苯扎氯铵、弹性织物、胶黏剂、无纺吸收垫和PE隔离膜构成,其与伤口接触的表面有透气纤维,伸展性好,有止血、广谱杀菌的作用,并且不黏连伤口,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因此,皮肤受到外伤,出现流血的小伤口时,创可贴的确能起到止血、护创的作用。

     但是,创可贴只适用于创伤较为表浅,伤口齐整、干净,出血不多又不需要缝合的小伤口,如遇到以下情况则不能使用。

     小而深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贴创可贴,不利于伤口内的分泌物和脓液排出。容易使细菌生长繁殖,引发或加重感染,尤其容易感染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

     烫伤。烫伤后出现的皮肤破溃、流水均不能用创可贴,否则分泌物会促发感染。

     伤口有异物。伤口内有异物时,不能马上贴创可贴,而是应到医院清创或取出异物后再包扎处理。有些伤口污染较重,甚至已经发生感染,就更不能使用创可贴来覆盖创面,否则将会引发或加重感染。

     被铁钉扎伤。如果是被铁钉、刀片误伤手指、脚趾,尤其是铁钉、刀片上面有铁锈时,不能用创可贴简单包扎了事。一定要先清洁,然后保持伤口暴露,以防感染,并且尽快到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

     动物抓伤咬伤。被动物抓伤和咬伤的伤口,如果用了创可贴,会导致病菌在伤口内蓄积或扩散。所以,无论是被家里的宠物还是外面的小动物咬伤或抓伤,都应先用肥皂水多冲洗几次,然后用碘伏消毒,让伤口暴露,并到医院注射狂犬疫苗。

     各种皮肤疖肿。创可贴不利于脓液的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疖肿不能使用创可贴。

     对胶布过敏者。有胶布过敏史的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具体表现为贴胶布处皮肤瘙痒、发红,起很多小水泡。因此,有创可贴或胶布过敏史的人,应该选择其他止血方法,或者选择专门防过敏的胶布。

     用创可贴7大注意事项

    

     北京120调度中心主治医师陈丽冰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不少人误以为创可贴能消炎,其实它只能起到吸收渗出物、保持伤口干燥的作用。在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前要清洁伤口。使用创可贴前,应先仔细检查伤口内是否留有污物。如果有污染,需要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将伤口清洗、擦干、涂上碘甘油,然后再贴上创可贴。

     包扎不要太紧。贴创可贴时要注意,包扎不能太紧,以免伤口不透气导致创面感染加重。

     贴上后,注意观察伤口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伤口疼痛、有分泌物渗出、感觉潮湿,要马上打开创可贴。一旦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的症状,可能是感染了,应该及时去医院处理。

     保持干燥。使用创可贴时,尽量不要沾水,还要减少伤口局部的活动,否则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如果不慎被水浸湿,应当立即更换。

     一次使用不超过24小时。创可贴是一次性无菌产品,如果包装有破损就不能用了。使用创可贴最好不要过夜,至少每天更换一次。因为胶布不透气,粘贴过久,会使皮肤毛孔长时间阻塞,容易引起局部皮肤透气不良,导致不适。

     用带药的创可贴,小心过敏。一般,带药和不带药的创可贴作用差不多,带药的反而会引起过敏。贴上创可贴以后,如有烧灼感,要马上停用。

     有效期3年。使用前看一下外包装,超过3年的创可贴不能保证无菌,一旦过期尽快扔掉。▲

     本文版权属于《生命时报》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