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心塞的5件事,总有一件“伤”过你
2015/2/21 生命时报

    

     【导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春节已成为“甜蜜的忧伤”。他们渴望回家团圆,又充满顾虑。年近而立尚未成家、也谈不上立业,没脸见“江东父老”;同学聚会越来越像“成功人士表彰大会”;家中亲戚的各种关心更让人烦恼,原本轻松的家庭聚会变成了“劝导会”。这个春节,生命君也不幸中招,以下几个场景是否你也感同身受呢?

    

     催婚成了温暖的“烦恼”

     近日,《生命时报》官方微博发起一项调查。在参与的300多人中,“准备啥时候结婚”、“你怎么又胖了”和“拿了多少年终奖”是大家最怕被问到的三大问题。在被问及“你最讨厌的聊天类型”时,54.3%的受访者最烦炫耀式聊天;45.7%的人难以忍受家长的批评,比如“这么大人了,就知道睡懒觉”;29.3%的人讨厌别人旁敲侧击地打探自己的隐私。

     前不久,曾有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配图微博走红网络。“不认识我了吗?小时候还抱过你呢!”这句开场白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

    

     (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外地工作的白领李尚绅对此颇为感慨,“这简直就是我回家过年的情况实录啊!”。他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女朋友,每每回家过年就成为“众矢之的”。这些善意的关心,让他有点不堪重负。“最怕碰到亲戚朋友,他们的问题多多,实在是招架不住啊。”

     李尚绅的吐槽,道出了许多“漂一族”的心声。对于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横亘在春节归途的,不只是一票难求的拥挤春运,还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回家“拷问”。在“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中,罗列的发言主要围绕长辈对晚辈的婚恋、工作、生活等问题展开,并围绕不同的回答穿插了对应的后续提问。“都是长辈,不能不回答,一旦回答不合老人的意,就要面对各种唠叨。”家在通辽的白领小闫,经常被这些“拷问”弄得“很抓狂”。

     爸妈的批判、亲友的拷问、同学的刺激,让年轻人很“心塞”,甚至干脆当起“恐归族”,在异乡独守孤独,只愿寻求一份清静和放松。“从心理上想回家,但又面临着现实的压力,认为自己需要对家乡和父母有所交代。如果混得不好,过年往往有‘无颜过江东’之感。”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比较”陪伴国人一生

     归根结底,让游子过不好年的,无非是些难听的话、难回答的问题、难看的“表演”。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聂品、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些与国人独有的文化和心理特点有关。

     首先,学业、事业、婚姻、育儿,是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谈这些最自然,谈别的见外。中国是一个“乡土文化”社会,过去的人通过邻里间口口相传互通讯息,更是一种情感维系的方式。因此,中国人讲究亲近、一团和气,谈论的话题也会更多地触及个人隐私。关心晚辈是否结婚、挣多少钱,也成为长辈“理所应当”的关爱。在教育咨询机构工作的万颖,虽然因为没交男友年年被唠叨,但依然能从容回答长辈的问题。“唠叨也是种善意的关心嘛,很多长辈只是想找个话题,平时见不到面,他们其实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

     其次,小时候比成绩、比大学,毕业了比工作、比收入,结婚了比对象、比孩子……比较,陪伴国人一生,甚至成了衡量自我的标准。不可否认,社会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能督促个人发展,但“中国式攀比”更多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这会导致年轻人一听到长辈拿自己和别人比,抵触情绪就会自然流露。

     再次,新生一代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在婚恋观和人生观上与老一辈有着巨大的鸿沟。社会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古人能活到四五十岁已算高寿,所以才要“三十而立”,十七八岁生子更非罕见。现代人寿命长,竞争激烈,先立业后成家已成为“新常态”。如果长辈难以理解,放不下架子与儿女心平气和地商量,自然会产生冲突。

     最后,生存压力不仅剥夺了年轻人快乐生活的权力,也剥夺了他们相聚团圆的勇气。不是不孝,也不是不愿回家,是没混出名堂没脸回家。颜面,拉远了人情的距离。

     长辈晚辈都该换位思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无论如何,回家过年、耐心陪陪父母,都是儿女们最该做的。因此,年轻人不要一听到“难听的”就板起脸,即便难以与父母长辈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也要以孝为先。中国人讲究按部就班,常说“到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所以,结婚有时并非亲友相逼,本质是年龄到了。哪怕别人不提起,年轻人也该自己去思考和面对,并主动与长辈交流,让他们明白你的择偶偏好,才不会出现“乱点鸳鸯谱”的状况。这么做,长辈们也能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而不是赶鸭子上架。这就是“疏胜于堵”的道理。

     面对各种攀比,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心理阈限。心里不舒服时不妨想想,这是不是对自己有所不满,对方的话是不是捅了自己的“心窝子”。如果的确是自身有问题,要勇敢面对,正视问题。能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尴尬的局面,也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长辈也要多听听年轻人的看法,注意说话的分寸,而不是倚老卖老,自顾自地说。年轻人在外打拼不容易,而家才是他们最终的港湾。给他们宽松的私人空间,胜过一切美味佳肴的犒劳。尤其婚姻这件事,父母只可建议,不可干预。只要年轻人愿意就此事沟通,并有相对明确的计划,就不要操之过急。最后要提醒的是,旁敲侧击是含蓄的国人喜欢用的沟通方式。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拐弯抹角意味着浪费时间,也不受大多数人待见。有话直说才是最佳沟通方式。

     网友吐血总结:最新反逼婚指南

     在各路摩拳擦掌的七大姑八大姨中,逼婚大军可谓是杀伤力最强的一种存在。《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父母逼婚最常用的招数分别是:不断地言语催促、亲朋群体施压和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约会。网友“前路漫漫”感叹:“在逼婚这件事上,我们中国的父母都像经过统一培训一样,诡计多端不择手段!”以下是网友们最新总结的“反逼婚”招数,其中部分招数“伤害值”过高,请谨慎使用。

     乾坤大挪移

     面对老爸老妈的泰山压顶之势,退无可退怎么办?当然是转移他们注意了:哪里的东西正在降价、哪个商场有优惠、哪个地方有什么活动……当他们的脑子被这些东西占据时,自然会减少对你的逼迫,你自然也就能得到“一时的安宁”。

     化功大法

     每年回家都要被逼婚,难道不回家就可以了?这显然不行。被安排相亲,拒绝就能搞定?这都是过于简单粗暴的做法,自己不高兴,还会伤到父母的心。这时,就需要用到化功大法、化骨绵掌一类的绝学:正忙着考试、升职、发展事业,如此种种……谁家父母不希望孩子更有出息?当然这一招,也不能长久用下去。

     祸水东引

     敌强我弱,父母长辈逼婚,那可是两个人甚至一个团队合力开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负。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有限的,什么招可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找个垫背的必不可少!“你看,大姨妈家那孩子,都30多了这不是没结婚?还有二婶家的……”这世界,立刻安宁和平了。

     先发制人

     面对一波波攻势,作为子女的你不但要有招架之力,同时也要能主动出击。这招的关键在于,先示敌以弱,再伺机绝地反攻,而且要一招制敌,不然就是漫漫持久战了。成功案例:“嗯,你们说得是,是不小了,我同学都开始陆续离婚了,我还没找到离婚对象呢。”

     打太极

     面对盼之切、责之深的父母,既不勉强自己随便找一个对象,也要与父母和谐相处。“沉默是金”有些作用,但更好的做法是“配合”。相亲?走起!见见三姑妈家表姐的叔叔的侄闺女?没问题……不管见面结果如何,你的配合绝对会打消父母的“怨气”,化解这一轮的攻势。

     合纵连横

     如果不想祸水东引,一个人是很难与七大姑八大姨进行车轮战术的,你可以寻找同盟军对父母进行反向游说。一定要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去讨好他生活圈里懂得理解年轻人的叔叔阿姨,让他们反水帮你说话,他们一句顶你十句,没准就能帮你摆脱困境。

     黯然销魂掌

     这绝对是个大杀招,但需依赖较强的演技。首先,你需要模拟一些场景,假装被公司开除、和男友(女友)分手,因此病了、抑郁、单相思,成功把水搅浑。这一招像七伤拳一样,稍微玩不好,就可能伤人又伤己。一定要把握好度,既能让自己过关,也不要让父母担忧。

     甘拜下风

     不管催婚还是逼婚,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他们对你采取什么样的“暴政”,都是希望你能过得更好,能尽早地找到心仪的对象。对他们的唠叨、啰唆,我们都要报以感恩之心,尽早地解决“终身”大事,也能让父母愉快地过属于他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终极大招。

     面对各路催婚大军,如果你还有哪些制“胜”法宝,来,在回复里告诉生命君吧。▲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