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了2.0版,人类却可能要提前消失了
2015/7/24 生命时报

    

     【导读】

     7月24日凌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编号为Kepler-452b的行星,成为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另一颗地球”。NASA表示,Kepler-452b可以被称为地球2.0版本。

     网络舆论顿时炸锅,平时不大关心科学话题的人也激动起来:“我们不再孤独!”“要步入新世纪了吗?”“人类祸害了一个地球还不够,又要祸害另一个去么?”……

     美国、墨西哥等国的6位科学家最新研究警告:现在的我们正经历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前消失!我们该如何拯救地球和自己?《生命时报》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孟秀祥对此进行解读。

    

     生命时报记者 徐文婷

     45亿年前,地球在远古太阳星云中诞生。

     41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演变成多种多样的生物。

     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地球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发生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约85%物种灭亡。

     3.65亿年前,泥盆纪后期,地球气候变冷、海洋退却,发生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灭顶之灾。

     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海平面下降、大陆漂移、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发生第三次物种灭绝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发生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

     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全球温度急剧下降,黑云遮蔽地球数年,发生第五次生物大灭绝,75%~80%的物种灭绝,统治地球1.4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终结。

     这五次灾难性的生物大灭绝看似离我们很远,不足为惧,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我们正经历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一场由人类导演的生物大灭绝

     如果说前五次大灭绝事件是“天灾”,那么第六次大灭绝则是“人祸”。

     6月19日的美国《科学进展》杂志,刊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保罗?埃尔利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高级研究员赫拉尔多?塞瓦略斯等6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了过去500年来灭绝的物种,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每百年消失的物种在20~60之间,而过去百年来消失的物种则将近400。

     报告称,现在地球上生物消失的速度比正常情况快了约100倍,是恐龙时代结束后最快的时期,地球上75%的物种可能会在两代人的时间内消失,为农作物授粉的昆虫以及湿地系统都处在危险之中,而人类正是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

     更令人吃惊的是,赫拉尔多?塞瓦略斯表示:“人类也可能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提前消失。”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孟秀祥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物种灭绝分为背景灭绝和现实(生态)灭绝,前者一直在发生,与人类无关,后者的灭绝主要关注的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灭绝,其速率远高于背景灭绝。人作为一个物种,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同人类发展相关的气候变暖及对物种的直接间接生态效应、物种生境质量下降及生境丧失等原因,都是导致物种灭绝的显著因素。”

     人类的一些活动,如人口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伐木、引进外来物种、碳排放等,使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壤大量流失,这些都可能影响生物的繁殖和生理行为,最终引发生物大灭绝。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世界灭绝动物墓地”里,100多块代表着已灭绝物种的墓碑依次倒下。

     物种灭绝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正如生物多样性之父威尔森?爱德华?奥斯本所说:“砍掉一棵树,失去的绝不仅是一棵树,而是失去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孟秀祥解释说,由于地球上的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物种的丧失会导致其他相关物种受到影响,造成连锁反应,从而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以蜜蜂为例,如果没有它们授粉,植物就很可能会逐渐消失;没有植物,食草动物会因饥饿而死;没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会在相互残杀中缓慢消亡。如果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视角出发,人类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每个物种均蕴含遗传资源(基因库),该物种的灭绝意味着该部分遗传信息从地球消失,这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利用。

     孟秀祥强调,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物种灭绝的问题,未来地球物种灭绝速率将越来越快,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生态复杂性都会下降。

     我们该“刹车”了

     前五次大灭绝的“教训”告诉我们,复杂生物体需要花1000万年才能重新夺回地球的掌控权。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继续放任下去,最后灭绝的将会是我们人类自己,塔克拉玛干西域36国以及大西洋复活岛上人类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子。

     虽然许多动物的灭绝过程比人类文明还长,我们无法立刻感知其中的威胁,但就长远来看,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仍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孟秀祥说,要想拯救地球和人类,就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减少对物种、自然系统的负面效应;对濒危物种实行就地保护;积极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境已不再适合野生种群,应采用迁地保护和野外放归相结合的方法,来复壮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