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最关键是对付这两个字
2015/8/22 生命时报

【导读】
8月23日,就到了今年的处暑节气。“处,去也,暑期至此而止”。如果说立秋后,暑气还很重,秋意还不够浓,那么从明天起,气温将逐渐下降,树叶开始凋零。
在这个气象变换较多的时节,该注意哪些健康问题呢?《生命时报》采访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向大家提几个建议。
丨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彭美哲

祛湿多开窗通风
俗语称,“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此时虽已入秋,但暑去仍需一段时间。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说。另外,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变幻,稍不注意容易伤风感冒,陈年旧疾多有复发。
祛暑湿先要做到多开窗通风,尤其是一早一晚,正所谓凉来暑自消。留滞在身体里的暑湿,可用捶背的方法开宣肺气,开启身体的肃杀之气来祛湿。
具体方法是: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健肺养肺,以祛除身体的湿气。
祛乏需调整作息
处暑天气由热转凉,此时天地间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相应地随之转换。另外,处暑后人体出汗渐渐减少,代谢较夏季逐渐减慢,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此时人们往往容易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
调整好起居作息可让人远离秋乏。首要的是晚上增加睡眠一小时,另一方面要保证有质量的午觉,以养精神。
除了充足睡眠,还可以从饮食上来调理,百合银耳粥(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煮粥食用)就是不错的选择。百合有清心润肺、滋阴宁神的作用,可减轻心悸、烦躁和失眠等症状。
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和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两者共食正是祛除秋乏的佳品。▲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