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六节”养生经,胜过所有补药
2015/9/29 生命时报

【导读】
大家都说,身体是1,财富、名望、成功等等,是排在后面的0。没有了1,后边的0再多也是徒劳。但人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不能指望吃药调补,有些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更利于健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海涛通过《生命时报》告诉大家,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六节”,时间久了就会显出效果。

节嗜欲以养精
精可以理解成身体中的精华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怎么样才能藏精气而不泄呢?我们知道精和神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神寓于精气之中,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对精又有引导作用。
因此要使精不妄泄,首先做到神不外驰,也就是精神内守,经常处于恬阔虚无的状态。当然,在现代社会很难保持精神内守,那么我们就降低一下标准,注意节嗜欲,不要过度贪图身体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则很难做到积精全神。
节烦恼以养神
前面说的是神气外驰会引导精气外泄而不藏,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天天追逐声色犬马,但为了一些小事经常想不开,肯定对身体也不好。他的神虽然没有带动精气外驰,烦恼忧愁却使得神气内争,神气总是处于纠结之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引起消耗,这就要求我们遇事要豁达一些,减少精神的负担。
节愤怒以养肝
中医把各种情志归属五脏,其中怒属于肝。肝脏具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也就是可以冲开郁滞,而想完成这样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须集中,力量不聚集是冲不开阻碍的。
怒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首先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引起气的运行不太通畅,这时气机集中在一起然后爆发出来,这样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怒由肝所主。
然而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频繁的发怒会伤及本脏肝脏,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避免发怒,使情绪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节辛勤以养力
一般来说,力量是越用越有的,体力劳动者的力量肯定是大于脑力劳动者。但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超过一个顶峰以后力量反而会下降,所以告诫人们运动或劳动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辛劳。
但对于本条要灵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环境和古代已经大不相同,很少有重体力劳动,人们的肢体普遍运动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条作为好吃懒做的理由。
节思虑以养心
思是意识的变动,围绕一个问题反复琢磨,虑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针对当下的问题,虑是针对将来的问题。
情志本属脾脏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与子的关系,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响,思虑过度能造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所以平时不能让心神过于劳累,劳体和劳心最好交叉进行。
节悲哀以养肺
人在悲哀的时候是很萎靡的,明显感觉到气不挺拔,中医叫做悲则气消,这时浑身的气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机。
五脏之中肺脏有敛降的作用,和气机的消退相对应,因此说悲属肺。长期悲哀自然会伤及肺脏,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情绪。▲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