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咱爸妈,这几种“实惠”其实是骗术
2015/10/21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韩布新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王大华

据北京市二中院最新消息:
自2013年至今,北京市二中院已经审理了涉及老年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件、公共场所管理人责任纠纷案件共计1116件。
目前,社会上一些无良商家以“回赠”、“回馈”或“体验”、“感恩之旅”等名义促销推销,上当者均以老年人为主。
典型案例家住山东的胡彩丽(化名)今年80岁了,腿疼了有二十多年。去年,她所在的北山社区开了一家保健品店,组织社区老人参加“免费腰腿痛讲座”。
讲座后,有“专家”现场义诊,给老人测了骨密度,还发了一盒猴菇饼干和几粒“软骨素片”。自此,胡奶奶每天8点准时到店听讲座,并往家里拿一些送的保健品、膏药。起初免费的东西,后来变成收费。短短两个月,她就花了几万元。儿女们劝了又劝,胡奶奶仍不觉得受骗:“那么贵的饼干和产品都舍得送,怎么可能是骗子?”
骗术分析打着“买几送几”优惠牌的保健品促销现在已不再流行,更多的商家愿意从“免费体验、听课、旅游”开始,以小小的恩惠换取信任后再行推销。为了骗取老人的信任,很多商家都会在初期表现得极为豪爽大方,选择在酒店开“讲座”,有专车接送,提供免费午餐,会后还有“义诊”,并分发礼物或产品试吃装。
讲座内容多半是产品效果如何神奇,有时还会有“治好”的老人现身说法。现场播放的短片则强调老年常见病的危害、死亡风险,以此提高老人的死亡焦虑水平。如此一来,只要有“托儿”开始带头购买商品,其他老人就会立刻跟风。
骗子都是怎么骗人的?
生活中骗子对老人常用的欺骗伎俩有:
设下圈套,或许以小利,或恫吓利诱,让上当者欲罢不能,心存侥幸,一步步落入陷阱。
胡吹自己卖的药品源于宫廷秘方或民间奇方,利用的是老人对传统医学的信赖。
假借顶尖医院和权威医疗机构的名义行骗,把握的是老人对“公”的信任。
玩新概念、搬新名词,认定的是老人对医学新成就的期待和不了解。
骗子们还会一脸真诚,花言巧语,玩些“免费试吃”、“无效退款”的把戏,哄得老人甘心被宰,白花钱不说,还可能耽误了正经治疗。
老年人为何更易上当?
1大脑老化是最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大脑功能逐渐退化,尤其是前额叶老化较早。这一脑区负责思考、判断、控制等功能,退化会导致贪心、自私、好色、恐惧、轻率等人性弱点显露出来,容易被骗子利用。
2对病痛的耐受力降低老年人容易得病,对病痛的耐受力也在降低,因此总希望自己的病能一下子消失,进而轻信骗子们口中的“包治百病”、“神奇疗效”、“去病根”等谎言。
3对疾病和死亡充满恐惧人老了,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因而特别关注养生保健。各种保健食品、器材、用品,只要能满足他们对生的渴望,都可以掏钱往家搬。
4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减弱老人认知功能退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常使其无所适从。有些老人退休后只关心日常琐事,不接受新信息和新事物,骗子们层出不穷的骗术就会使信息闭塞的他们深陷其中而不知返。
5望被尊重、被关爱老年人社会交往减少,尤其是独居老人,得到子女和社会的支持明显减少,情感无从依托。当骗子满脸笑容地嘘寒问暖,“大爷大妈”叫着时,精神空虚的老人对其认同感大幅增加,对骗局的抵抗力迅速下降,心甘情愿地掏钱给这些“比儿女更贴心”的骗子。
6从众心理在作怪老人内心常感孤独,有讲座、推介会、旅游等集体活动,就想凑“热闹”。去之前还提醒自己别掏钱,但一到现场就禁不住忽悠,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跟着掏钱。
7匮乏感深刻很多老人早年生活非常艰苦,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无条件满足,匮乏感深深印刻在心中。现在日子好了,他们依然会热衷于“免费”、“赠品”。不理解的人会说“老人爱贪小便宜”,殊不知他们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给予。
给老人的心装上“防骗锁”
针对上述身心原因,心理学家给老人提供了一部防骗“慧心宝典”。
首先,积极学习和锻炼,延缓大脑衰老,保持思考、判断、控制等能力;掌握科学的疾病知识,接受正规治疗;学点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人性弱点,让骗子找不到可利用之处。
其次,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愉快、有意义,减少孤独感和空虚感;多与人交往,提升自我价值感。一个精神世界丰富而且自信的老人,是不会被骗子忽悠的。
再次,家庭是老年人得到支持的重要来源,多跟儿女主动沟通,别老管着他们,才能用真正的亲情压住骗子的“亲情牌”。最后,年轻人要经常看望父母,多陪他们聊天,说说新鲜事,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今天是重阳节,除了这份防骗指南,生命君还给你家里的长辈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戳“阅读原文”领取吧!
【生命时报官方微信(LT0385)原创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