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步履蹒跚,老人健步如飞
2016/8/1 生命时报


弯腰插秧

下蹲育苗

跪地收获

负重爬坡
弯腰插秧、下蹲育苗、跪地收获、负重爬坡……这些常见的种地姿势在王友眼里是“膝关节杀手”。
7月30日,在由强生医疗支持的“如何摆脱‘膝痛’困扰”公益患教活动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关节病区主任,上海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理事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人工关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友教授及其膝关节团队成员严孟宁博士和岳冰博士为六安民众进行了膝关节骨关节炎疾病义诊咨询并为两位家庭贫困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建议大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这几个“种地姿势”。
留守老人,被膝关节疾病缠身
随着国家老龄化、农村及山区出现空巢化、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留守老人日渐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长期依靠辛勤劳作维持日常生活,负重爬坡、弯腰插秧、长期下蹲等姿势,让山区农村的留守老人比城市老人平均提前10年出现膝关节疾病。对于生活条件差、身边没有儿女照顾的留守老人来说,该疾病更是雪上加霜。
王友教授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中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健康,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疾病科学认识,了解先进的治疗技术及理念,使更多的留守中老年人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重享健康生活!
精准扶贫,让老人后顾无忧
身在上海坐诊的王友教授发现,由于大城市的大专家一号难求、基层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少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膝关节疾病晚期,让人扼腕叹息。追根溯源,王友教授发现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山区农村贫困,导致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年人为了糊口度日,常年在田间劳作;重体力劳动快速耗费了膝关节的寿命,患上膝关节疾病,反复诊治导致经济条件不好;东拼西凑借钱换个膝关节,再去田间劳动还债,很快磨损新的膝关节,再次入院。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友教授建议国家“精准扶贫”,一方面解除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加大社会帮扶,让山区、农村的老人安详养老;另一方面,完善乡村、山区等地的农村社区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治得好病。
医疗下沉,在家门口看好关节病
作为一名学者,王友教授希望学会或协会能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定期为基层医院送医送药送技术,让专家的传帮带工作规范化、长期化;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设立留守老人关节爱护日,呼吁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留守老人。
作为医生,王友教授以“精准医疗”、“精准扶贫”要求自己,号召医生到偏远地区、技术薄弱区支医支教,将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技术送到基层医院,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添砖添瓦。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设立骨科膝关节团队,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送医。

作为一名社会人,王友教授希望媒体弘扬孝文化,呼吁有条件的子女减轻老人的体力劳动;传播关节健康理念,最科学的预防方法、治疗手段。
当然,作为当事人,王友教授希望老年人自己爱护自己,主动了解关节健康知识,注重日常防护,遇到不适及时就诊,切莫遮遮掩掩、拖拖拉拉,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延伸阅读:
忍一忍,拖一拖,蹒跚族就是这样“炼”成的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年龄增长、常年从事农耕劳作造成劳损、创伤等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人并不在意,认为忍忍就好,殊不知该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不仅会影响生活,而且会造成关节畸形、残废等,让严重后果,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预防法宝莫负重多,莫下蹲长
王友教授提醒说:“膝关节骨关节炎预防十分重要,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应避免膝关节过度劳累及负重,减少关节软骨磨损,负重时应利用辅助工具;避免长时间下蹲,如无法避免,应使用小板凳以缓解膝关节压力。”另外,防湿寒、保暖,控制体重,科学运动也很重要。
典型症状活动疼痛,关节僵硬
“当出现以下症状,如:膝关节僵硬、乏力,膝关节走路酸痛,行走距离越走越短,下楼梯和下蹲时膝盖处疼痛加重,活动时有‘咯嚓、咯嚓’响声,睡觉时膝关节疼痛有时会痛醒等,则可能是患上了膝关节骨关节炎,应及时接受X光检查。一旦确诊,须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治疗。”
手术时机影响生活,保守无效
“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分为早期、早中期、中晚期疗、晚期四个阶段。早期以调整生活方式、物理疗法为主;早中期除调整生活方式、物理疗法外还需联合药物治疗;中晚期可通过关节镜下清理术等手术方式;晚期以手术治疗,如全膝关节置换术为主。”王友教授进一步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具有远期疗效的治疗方式,有减轻疼痛、恢复功能、恢复生活质量等特点。”
术后康复预防感染,定期康复
术后创口感染会极大地影响术后恢复结果,如避免接触不洁物品、防止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影响到膝关节。另外,按照医生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活动习惯,维护关节稳定性;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负荷过重,以免加速关节软骨磨损;有需要时应使用助行器,减少受伤机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