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累,是因为心里装了多余的东西(这是一条可以听的微信)
2016/8/3 生命时报

    

    


     开篇的话

     上个周末的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下个周末还隔着漫长的两天……心理学家证实,周三是人们感觉负担最重的时候,也是情绪的最低点。

     每周三,生命君都会为你准备一段“减压白噪音”,希望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嘈杂的办公室里,抑或拥堵的回家路上,帮你卸下一整天的压力和疲惫。在这里,安静片刻,关照内心。

     这次,请跟生命君一起,静下心来听一段“茫茫沙海,寻找一片心灵绿洲”

     点上方听一段音频

    

    


    

     生活在纷繁的社会,追求身心的健康、幸福不是一件易事,很多时候会觉得疲惫,甚至迷茫。

     除了受到一些外界客观原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太多“门槛”,唯有打破这些幸福路上的“绊脚石”,才会活得轻松、快乐。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可关注)采访心理专家,教你迈过前行路上自我束缚的障碍,重新找回那个洒脱、乐观的自己。

     受访专家: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博士 汪冰

     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会根据别人的看法给自己定格。

     事实上,别人怎么看你真的那么重要吗?生活中如果能真正认识自己,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赞美、议论,甚至讽刺呢?

     不要无缘无故地接受他人的赞美,也不要贸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先经理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遵从所有“规则”

     法制社会离不开规则,规则利于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每个人必须遵守。

     然而,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规则”,它们可能来自家庭、他人或自己,无关法律、道德,总以“你要怎样”、“你该怎样”、“你不能怎样”等形式出现。

     遵守这类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以使人踏实、安心做事,不用担心出局。但从另一方面看,当一个人完全被圈子的“规则”所限定,付出的代价就是很多想法会被压抑。于是,生活像被“绑住手脚”,全按规则来过,而不是自己想要的、热爱的活法。

     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守着规则过日子,可害怕“出圈”后不被认可,承担“违规”带来的惩罚。其实,有时跳出圈子比一再墨守成规更能让人发挥潜力,赢得机遇。

    

     追求完美

     莎士比亚曾说:“最理想的境地总是不可达的,但人们往往不知应该退而求其次,结果只能碰到头破血流。”所谓的完美主义,就是一种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的不良心态。

     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从而带来巨大压力。相反,如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去过分追求完美的话,可能会做得更好。

     不妨试着做些感恩练习,关注已经达成的目标,或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高兴的事,知足常乐

     不敢冒险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依赖经验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不敢冒一点险。这种思维模式容易使人缺少创新,难以发现生活的美好。

     人们之所以不敢冒险,根源在于担心自己不行,但实际上,冒险精神的核心是体验,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生活中应尽可能探索一切可能,看看自己的潜能能有多大。

     可从简单的小事做起,比如尝试在亲友前大胆说出一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或做件自己本不擅长的事。

     依赖他人的建议生活

     为了避免走冤枉路,参考别人意见未尝不可,但凡事都听别人的,就会慢慢丧失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过于依赖他人意见,往往是内心脆弱、缺乏勇气的表现,想要跳出这个怪圈,先要强大内心。

     建议从小事练习,试着做些决定,比如和朋友点餐时,为自己点一道菜;想穿什么衣服,不用征询别人好不好看,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控制欲太强

     控制欲太强的人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但会在无形中破坏原本亲密的关系,比如夫妻、亲子、朋友等。

     想让一个有控制欲的人不再“掌控”是件难事,不妨从控制人转向控制事,并从控制事上找到快感。比如,刚退休的老领导可尽可能发挥余热,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对年轻人来说,可在家里养只宠物,将自己的控制力转化为对它们的宠爱。

     盲目取悦每个人

     朋友有求必应;面对任何求助,习惯回答“没问题”……生活中,很多人为了维持和他人的关系,过分关注他人的感受,不惜忽视自己的意愿,表面上迎合了别人的需求,却让自己攒下“内伤”。

     与人为善没有错,但一味迎合他人,未必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还容易让别人看轻。一个内心没有底线的人容易成为别人的“奴隶”,何谈幸福。

     一个人的自我边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需要不断积累、强大内心。为人处事中,要在关键时刻摆正立场,敢于说“不”,才会得到尊重。▲

     音频制作:庞璐 声音:刘星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商务合作:(010)65363768

     内容合作:(010)65363791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