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他是偶像,王朔说他已成精,时隔17年,终于等到他的全集了
2016/6/17 十点读书

     阿城是谁?

     莫言说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陈丹青说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说他是“北京这地方这几十年养成的人精”。“把我跟他并列,真是高抬了我。”

     所有这些评价都是对于一个人。1984年,他的第一本小说出版,32年来,他的文字令无数文学爱好者为之痴迷。

     然而他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甚至人也不知所踪。以避世隐居之态,最好地诠释着“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生活理念。

    

     若是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有他的传说。

     王朔极其仰慕他,甚至说,“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阿城真正神的地方在哪里呢?看看他都会些什么吧。

     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本事是当初当知青时,在乡下学会的。

     编剧。阿城是谢晋《芙蓉镇》、田壮壮《小城之春》《吴清源》(对,你们的男神张震在里面扮演棋神吴清源)的编剧。侯孝贤新片《聂隐娘》编剧也是阿城。他还曾做过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呢。

    

     △ 张震在《吴清源》中的剧照

     美术。能给出了名难搞的侯孝贤做电影美工。阿城跟侯孝贤合作了好几部电影。《海上花》(对,就是那部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在里面美的不要不要的电影),他是“美术指导”。

     这个美术指导都做些什么呢?“帮侯孝贤买东西”。到各个旧货摊,潘家园什么的,买《海上花》年代用的煤油灯那些。是个有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神人。

     有一场戏是透过窗玻璃拍窗户里边。因为现场打光还是电灯光,煤油灯什么的都是道具。侯孝贤就觉得拍出来那个光不对,太硬了。阿城看了看想了想,说拎桶水来。然后在那玻璃上刷了一层水。老侯一看,“对了”。有那层水那个光就柔了,显得有点儿油乎乎了。

    

     △ 李嘉欣在《海上花》中剧照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美国自己组装老爷汽车。王朔说,他到店里买本书,弄一堆零件,在他家楼下,一块块装上,自个喷漆。“我亲眼所见,红色敞蓬,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这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吗?”

     “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但阿城成名却是因为文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阿城发表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系列,立刻震动中国文坛。一时间凡是读书的青年人,口里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莫言那时还在读书,眼里没几个看得起的,但是阿城把他彻底征服:

     那时他在我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想象中他应该穿着长袍马褂,手里提着一柄麈尾,披散着头发,用朱砂点了唇和额,一身的仙风道骨,微微透出几分妖气。

     随后阿城写了散文《遍地风流》,奠定了他在汉语写作届的塔尖地位,真正做到了整个华语文学界,数风流人物,还看阿城。

     《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阿城谈古论今,介绍国外见闻,信手拈来,渊博通达令人叹服。

     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人,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是刺。

     书应该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

     我为什么说知识结构和文化构成要越开阔越好?你如果只有那么一小块,看什么都“啊,好新鲜”,那你是抓不着东西的。开阔之后,当下就能判断,这是不是新的。

     王朔这样评价,

     “他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豆瓣、知乎上,甚至有人专门提问,语言上能和阿城媲美的都有谁?答案是沈从文、汪曾祺、木心这一掛。

     止庵说他算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然后呢?

     “人精”阿城留下这些追捧他的世俗人士,一去美国十几年,销声匿迹。回国了也是采访、公开活动极少参加。

    

     阿城出手,必属精品

     这样的阿城,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在社会上、边缘处跟各种高手过招来的。

     阿城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电影人钟惦棐。阿城八岁那年,钟惦棐因为执着艺术信念成为右派。之后上小学和初中的阿城,在学校被边缘化。

     于是他常常在琉璃厂一呆就是一天,“琉璃厂的画店、旧书铺、古玩店很集中,几乎是免费的博物馆。我在那里学了不少东西,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

     阿城的许多见识就是这么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跟他那一代整天不学习闹活动的同龄人比,文化构成就不太一样了。

     紧跟着长大就插队去了。山西、内蒙古、云南,一待十一年。这样的经历,也磨难、也造就。

     一起去的,几乎都是成分不好的右派分子孩子,人尖儿,全是好书画、懂金石、好音乐、懂电工、文史哲更是不在话下。

     阿城天天和这些高人过招,自己不旦才华猛进,还把别人的本事全学会了。所以他能造家具、组装汽车,也就不奇怪了。

     这些学够了,农村的各种把式也成了他的老师。怎么赶马、怎么灌麦地、怎么收粮食,他简直像自己要种地一样全学会了。

     原来,这个“人精”海洋般的知识结构不仅来自于旧书店,还因了他对人、对事的兴趣。

     他曾说:“我这个人好色。”

     “色不光指女人,应该指一切好东西,比如好的音响、好的照相机镜头。”日常生活、俗世样貌就是他的审美对象。他全记在心里去了,融会贯通,终成通才。

    

    


     但是,肚里这么有货的阿城,就是不愿意多写几本书。冯唐说,他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写不好宁愿不写。所以阿城出手,必属精品。

     粉丝们只能紧着18年前出版的书,一遍又一遍翻。

     宁财神都吐槽过:阿城的《遍地风流》《风言风语》,我都翻得起毛边了。

     总算,他老人家终于松口。2016年,一套全新的《阿城文集》七卷本,马上就要面世。这是时隔18年,阿城的文集首次大规模出版。阿城的死忠粉们早已奔走相告。

     今天,十点读书发起了一项购书活动,主角就是《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装函套装。此次套装还包含为十点读书特别定制的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独一无二,别具意义。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书

    

     这套书,内容之全、设计之精,之前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比不上。

     从2014年4月开始收集整理文章,到2016年3月底印刷成书,编辑整整花了两年。

     阿城亲自编选,王朔的女儿女婿操刀设计。

    

    

     这套千呼万唤的阿城文集,简装版一上市,一万册就被一抢而光。

     这一次,我们带来的,就是暌违18年的阿城文集七卷本精装函套版。

     5部旧作

     (增补大量独家新内容)

     +2 部新作

     (《文化不是味精》《脱腔》)

     =迄今唯一全本

     ? 《棋王?树王?孩子王》

     八十年代震动华文阅读圈的三王系列,新收录国内外多种版本的作者自序和画家曹力画的阿城漫画像。

    

     ?《遍地风流》

     奠定其汉语写作界塔尖地位的经典之作,70篇经典短篇小说,新收录十几篇独家新作。

    

     ?《威尼斯日记》

     日记体随笔,记录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阿城世俗观最系统化的呈现。”

     ——王德威

    

     ?《常识与通识》

     阿城在《收获》杂志的专栏文章。“讲常识,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

     ——王朔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阿城的小说读来如行云流水,仿佛不着一力,细看则颇有讲究。修辞遣字,是得实实在在造就出来的。阿城对文字风格的要求,可以见诸《闲话闲说》中的篇章。”

     ——王德威

    

     ?《文化不是味精》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集,文化、电影、绘画、摄影、音乐、人物等等无所不谈。

    

     ?《脱腔》新书首次出版

     散文随笔、谈话集,收录阿城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读书所得所感,与名家、记者的对谈。

    

     收藏阿城,一定是它

    

     这套《阿城文集》经过了

     阿城亲自编选篇目、调整体例、校订

    

     旧书新编,新书内容收集、整理——近两年的编辑过程

    

     杨葵、杜厚勤审校

    

     王朔女儿、女婿为文集做整体设计,创造出这种“不着力气”的专用字体风格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的函套精装典藏版新增了三样收藏品,是这一版本的独家所有,在其余地方均无法购得。十点读书的读者们还能获得十点读书定制的收藏品。即使对阿城的资深粉丝来说,这些收藏品也是难得一见。

     ?收藏品一:阿城先生手稿藏书票

    

     ?收藏品二:两张全幅海报

    

     ?收藏品三:系列小书签

    

     邂逅32年之后不容错过的阿城

     拥有独家精装函套版《阿城文集》七卷本

     十点读书定制藏书票、海报和书签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十点君已经行动起来了,你呢?

     ↓↓↓点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十点好物】购买《阿城全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