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方案出台 艺智体美都算"分"
2014/12/18 教子有方


点击题目下方教子有方,一键关注本账号
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有方;交流教子心得,培养有“爱”的人。(微信号:jiaoziyoufang)
昨天(16号),教育部正式出台了两个相关的具体配套方案,通过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探索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
按照新方案的要求,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具体到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品德,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表现。重点依据的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等。
二是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特长和优势的学科情况。
三是身心健康,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等,将重点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等情况。
四是艺术素养,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看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个方面的兴趣特长以及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
五是社会实践,包括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这五大要求,涵盖了中学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内容,不仅要作为中学教育的导向,也明确了高校招生录取将把它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教育部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要求,制定具体办法,于2015年年底前报教育部备案。小学和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地参照制定。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又将逐步与升学这个学生最切身的利益环节直接联系起来,因此保证它的客观、公正和科学至关重要。
新方案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计了详细的流程。
一是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做到有据可查。
二是整理遴选。每个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出自己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记录和典型材料,特别是将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必须要学生签字确认。
三是公开审核。每位学生遴选出的与招生相关的记录和材料必须在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
四是形成档案。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提出统一格式要求,各个学校汇总相关材料,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档案里包括品德、学业、身心等五个方面的成长记录,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的评语,还要包括典型事实及证明材料。
第五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材料的使用,高中的责任是充分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而招生当中如何评价这些材料的权力,则是交给了大学。从整体流程环节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
一是把记录和评价分开,中学负责客观记录,大学根据自己的选才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和使用办法。
二是制定了严格的公开公示制度,一般性的评价记录,至少在学校层面公开,而涉及招生录取相关的学生各种记录数据,要由省级部门建立统一平台进行认定和公示,大学才能采用。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当中,对于学生中学期间成长记录的采信是一个经常的做法,在国内的自主招生过程中,许多高校也已经做过尝试,但由于各种条件制约,这种参考的作用还是比较模糊的。
在许多地方和许多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也进行了很多年,但由于过去这种评价和升学关系不大,教育引导效果自然不如人意。而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首次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对一批倡导素质教育的中学来说,显然是利好消息。很多中学校长希望,在大学今后在自主招生中,学生中学阶段的全面表现能够占到更多分量。
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部分高校以及浙江省推行的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有了明确的权重而不再作为模糊因子在发挥作用。而在国家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给出的方向中,未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自主招生。有招生专家表示,下一步高校录取标准趋于多元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都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有专家认为,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疑惑,其实还是源于过去一分决定命运的高考惯性思维,认为“软评价”不如“硬分数”公平。前不久在上海公布的春季高考改革政策中,首次实现了一名考生可以拿到两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突破。而随着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将来一所大学可以有不同的录取标准,一个考生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分数的作用或许不再有过去那么重要,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就有可能越来越被认可。
为了提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今后高中会考,将采取国家标准、省级实施的做法,学业水平考试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同时,今后高中会考的考试范围,包括国家规定的高中课程中的所有学科,实现了全部科目的覆盖。
根据高中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高中会考,将14门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统一组织。另一类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的考试,这些科目由省级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的组织方式。
会考的考试内容,要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命题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
高中会考的考试时间。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各省(区、市)每年组织安排的考试要覆盖所有科目,满足不同学生选考的需要,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
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要提前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的报名时间、开考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方式等,便于学校安排教学及学生报名考试。
新闻加点料:
教育部今天公布了高中会考改革方案,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纳入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学生可以自选。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权,会给他们的带来怎样的改变? 选错了,有没有机会重来?
教育部改革方案中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称,这一次高考制度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选择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考的)三个学科。这样一来,就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中学里学习他最感兴趣的学科,那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发现他的潜能。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高校,那么他在这个专业方面发展特别快,发展也会特别好。
为方便考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考试科目进行选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提前向社会公布。
李希贵指出,同样有几个孩子要上北大物理系的时候,物理是必须都要选的一个科目,但是其它的两个学科,我相信他会出现好多好多的选择。过去你除了物理之外,(必须选)像化学和生物,但今天的孩子他就可能有的选历史、有的选地理,有的选化学。这样的孩子同样到了物理系之后,因为他们的不同而产生的碰撞,而产生更多的不同,在这个不同里面,其实就是创新的基础。
为了便于让考生选择,方案介绍,学生可以在完成高中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来确定选考科目。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强项--物理来进行考试,但是临场发挥不好,没有考好,出现了这种情况,能不能允许学生重新再考?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认为自己的物理和化学都差不多,物理可能稍好一些,但考完之后,又觉得物理还不如化学好呢,想换一科重考,可不可以?面对可能出现的这些矛盾与困惑,会考方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方案要求,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李希贵分析,这一次改革,把文理(分)科打破,事实上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方向,像上海方案就有20种组合模式,像浙江的方案就有35种组合模式,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人生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他就会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组合,那么这也是这次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的贡献。
(来自央视新闻)

别点下面,你会脸红的!!
↓↓↓↓↓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