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噩梦酿惨剧!17岁服务生开水浇顾客
2015/8/31 教子有方

    

     其实,我国儿童的心理创伤是极其普遍且危害巨大的,尤其是家庭暴力造成的问题折磨了几代人,很多受害者最后又变成施暴者,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感到痛苦,却未察觉到原因。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的主人公是我的朋友,一个30多岁的女企业家,经济收入很高,但严重缺乏幸福感,轻度抑郁,同时存在较严重的拖延状况。家庭关系异常冷清、婚姻几近崩溃,对儿子同时存在溺爱和虐待的情况。用她自己的话讲:感觉生活麻木而且绝望。

     我就问到了她的童年。小时候她的父亲脾气暴戾,酗酒,一点小事就会动手打人,母亲生完女儿就被殴打住院。父亲同样残暴的对待她和她的哥哥,后来父母离异,兄妹跟随母亲生活。

    

     恋爱时,她特别害怕自己的未来的丈夫会和父亲一样打人,这成为了她挑选结婚对象的重要指标,她特地找了一个看起来温和儒雅,没有任何威胁的工程师。婚后,她对丈夫很不满意,如同对自己和生活很不满意一样,她觉得丈夫没有情趣、不爱干家务、没有男子汉气概等,婚后的生活几乎就处在一个她不断的挑她老公的毛病,老公默默忍受的境况,家庭环境异常冷清,夫妻形同陌路。

     有了宝宝后,问题更加严重,溺爱和虐待并存:生活方面异常的迁就和呵护,吃用都是最好的;学习方面则是非常的严厉,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补习班,孩子稍微流露一些不快、懈怠或任性的时候,她就会非常严厉的去批评,甚至用体罚的方式,她说他抑制不住的一种想要打孩子的冲动。

    

     问到她父亲时,她说现在仍然非常恨他,逢年过节只去看望母亲,甚至从没让孩子见过外公。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哥哥性格也十分孤僻,脾气非常暴虐,几乎是他父亲的翻版,婚后一年离婚,原因同样是家暴,并曾在妻子怀孕期间殴打她并致伤,也曾对母亲殴打和辱骂多次。

     这是典型的童年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导致的心理创伤,如果不是已经严重到看心理医生,估计连她也无法察觉。

     这位女士百般挑剔丈夫,重复了她父母婚姻的惨剧,难道是偶然的吗?

     从精神分析上讲,这叫做“移情”,也就是转移关系,她把早年和父亲的关系,转移到了和丈夫的关系中,于是,病态的父女关系造成了病态的夫妻关系。她在潜意识里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无理行为“引诱”自己的丈夫像父亲那样对待自己,也就是殴打虐待自己,如果不是他丈夫性格上的隐忍,发生这一切几乎是必然的。

    

     这不仅是她意识层面无法理解的一种潜意识做法,也是童年遭受暴力创伤之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严重创伤者。成年之后仍旧存在暴力问题,也就是倾向于用攻击来表达情绪,最终不是成为了施暴者,就是成为了引诱对方施暴的“受暴者”。

     2.沟通能力弱。也就是下意识的采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难过的时候不能够通过语言“沟通”来说明:我很难过,而是采用“行为、动作”比如:闷在那里不吃饭,不说话来表达难过。严重的会通过“让你也难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难过,比如通过殴打,谩骂引起对方的痛苦,让你感受到他的痛苦。

     3.缺乏安全感。亲密情感关系中像抽水机,总是向对方索取爱和关怀,同时不停的抱怨对方给的少,给对方过多压力,多疑而薄情,不敢彻底的把情感开放,总是有所防范和保留,很难也不敢动真情

     4.内耗严重。经常性、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外强中干,看起来凶悍,大大咧咧,内心脆弱敏感,经常性的自我否定,内耗严重,非常耗损精力,会让自己没有气力去处理好外部事务,案例中的女学员严重的拖延也是来源于此。

     5.始终处于弱势。不敢拒绝,讨好迷信权威,逆来顺受,特别容易被事情和环境左右,自己的时间、空间、利益特别容易被侵占,同时缺乏自我保护和有效沟通的手段,一般是采用“让自己难受”“或者让别人难受的方式来发泄情感,把关系弄糟。重度的会存在家暴和犯罪行为,轻度的就是各种情感障碍,自我发展障碍。

    

     看到这里,你是否想起自己性格中斑斑点点的缺陷,也许它正是来自于童年的某段经历。

     生活本应很美好的,希望那些有着痛苦的早年经历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实现自我救赎,从家暴的怪圈中走出来,不要再将自己的不幸复制到孩子身上。如果长期遭受家暴的困扰,不论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说白了都是心理问题,应及时做心理咨询。

     编后语:记得以前看郑渊洁的《智齿》的时候,有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的儿子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告诉我爸”。听到这话老师愣了一下,因为老师的想法本来是“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真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一种这样的心态,而这样的心态,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

     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子有方,专注于育儿知识、亲子关系、教养智慧的分享。转载授权请加QQ194966394教子有方微信号:jiaoziyoufang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