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频点击量超过3亿次,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态度,建议和孩子一起看!
2015/9/20 教子有方


点击题目下方教子有方,关注中国顶尖教育杂志
一个贫穷的孩子,衣衫褴褛,鞋子已经“张了口”,他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他自卑、郁闷、难过,想要过上富有的孩子的生活。他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衣着光亮的少年。富贵少年礼貌的冲贫穷少年微笑。

贫穷少年羡慕着富贵少年身上的一切,尤其是那双崭新的鞋子。

贫穷少年再低头看看自己的鞋,觉得自己一定会被笑成傻瓜。

于是他十分羞愧的离开长椅,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脱下自己破烂的鞋子,假装跟自己对话。

他越想越觉得不公平,凭什么那个少年可以穿的那么好,可以拥有那么好看的鞋子;而自己却穿的这么破烂……他开始闭上眼睛拼命地默念着:“我要变成他!我要变成他!让我变成他吧!”

于是奇迹发生了,他终于变成了他想要的富贵样子,可是,他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原来,刚刚那个富贵少年因双腿有缺陷根本无法行走。而当贫穷少年拥有了他想穿的衣服和鞋子后,他却悔不当初,然而一切不能重来……
人都是这样,总是在追求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因为活着总要有追求,不然就不会进步;但请在追求之前,先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说声感谢!
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会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羡慕别人的工作,羡慕朋友买的新房,羡慕别人的车子,等等,唯独忽视了一点,我们自己也是别人所羡慕的对象。
其实人总是这样互相羡慕的。有的人常常幻想有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就会成为某某一样的人。可能是因为我们深知自己人生的缺憾,所以就会拿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完美的人生来作比较,当做人生的坐标。

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那些我们所羡慕的人同时也在承受着他们的不如意。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虚荣的本性使他们把自己风光的一面展示给人,又有谁能真正看到别人风光的背后呢?很多时候,得到的就是所承担的,每件事都像硬币一样有两面,有正面就有负面。
当然,有的人的确值得我们羡慕,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经营。
羡慕别人是因为我们期待完美,期望可以活得更好。可是我们却忽视了一点,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同,别人永远无法模仿。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长处来修正自己的短处,与其仰望别人的幸福,不如注意别人经营幸福的方法;与其羡慕别人的好运气,不如借鉴别人努力的过程。
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算算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仔细想一下,是什么使贫穷少年到最后失去了奔跑的自由?在我看来,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攀比心!有了攀比心,他会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上帝是公平的,你得到一些就会失去一些。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听过孩子这样那样的抱怨:“妈妈,我的衣服没有同桌小红的时髦”;“我们班班长有一辆超酷的自行车,你看我这辆跟破铁一样”;“小明给老师买了条1000多块钱的手链,我一定要买的比他贵,这样老师才会更喜欢我一点”……
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冲爸妈喊:“你们怎么这么没本事,就挣这么点钱,你看人家聪聪,浑身上下都是名牌,他爸开的车几百万!你再看看你们,我怎么就生在你们这种家庭了!”……直呼命运的不公。
身为父母,虽然已经在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可有时候孩子还是不理解,甚至抱怨父母。父母伤心之余,一定要尽早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改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又比如当孩子和同学比穿着时,父母可以从穿着整洁美,颜色的搭配美等方面去改变攀比兴奋点。

引导孩子纵向攀比
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尝试采用“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我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我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我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因此很难一下子被说服。
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进行反攀比。比如:用孩子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孩子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孩子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功利化、物质化,避免孩子对大人的行为进行模仿。其次不要经常拿孩子与别人做对比,避免孩子拿别人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还有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学会等待,当孩子对某个礼物极为渴望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后作为奖励。
当孩子出现攀比的心理或行为时,父母要给予积极和正面的引导,比如让孩子认识到比物质攀比更为重要的是,在好习惯、好品德、各项技能等方面的比较。
声明:本文为微信公众号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子有方,专注于育儿知识、亲子关系、教养智慧的分享。转载授权请加QQ194966394教子有方微信号:jiaoziyoufang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