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耳朵中“疯狂的石头”
2016/8/26 养生大国医

     养生大国医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的《养生大国医》,首播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17:25分,重播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22:30分。

     医学上“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那么,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耳石在人体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科学研究证实,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

    

     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粘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这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了巧克力豆一样,那么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也就有可能进入平素无耳石存在的半规管里面并沉伏下来,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主要表现: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美容,在医院做B超或CT时突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幼儿及儿童却极为罕见,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目前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简称)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耳石病 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

     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如“挥鞭样损伤”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骨质疏松症 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BPPV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BBPV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其致病因素仍有待深入研究。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头懵、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复发者很少或有个体差异,不必过于担忧。

    

     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其有著名的Epley和Roll复位法,即通过手法人为地改变内耳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把耳石从半规管中“驱赶”出来,回到耳石器中。复位后患者一般在3-5天内应避免头部剧烈昂头和低头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睡觉时头位也应适当抬高20度左右。

     《养生大国医》每周一到五常规,周六精编版公共首播:晚上17:25-17:55教育首播:当天晚上22:30-23:00周六精编版:17:25-17:55栏目热线:0571-56352953

    

    微信公众号“养生大国医”

    长按指纹可快速关注我们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养生大国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