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寻医问药 我们怎么避免陷入信息陷阱
2016/5/17 医流巴巴糖尿病管家
“网医”你试过么? 网上寻医问药目前的在线诊疗模式,应该更多地适用于“慢性病管理”,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这些疾病都需要长期的患者自控,因此有线上介入,可以成为一种外部的监督方式。但是,在线诊疗不适用于疾病“首次诊断”,缺少与医生之间进行必要的检查环节,很容易出现误诊。
线上诊疗并非不靠谱,只是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适用于医疗全过程的程度。
现如今,很多人一旦出现头疼脑热,都会先上网查查可能得了什么病;医生给出诊断、建议做某项检查、开了一些药,很多人也要先上网搜索一下有没有“过度医疗”;打开朋友圈,里面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养生保健文章……
然而,互联网在给寻医问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风险。当陕西大学生魏则西因误信百度搜索推荐的医院而丧命之后,很多人都在追问:面对海量医疗健康信息,普通人如何提高媒介素养,避免陷入信息陷阱?
“养生鸡汤”有毒
炮制一篇阅读量10万+鸡汤文,转发平台可获得3万元的灰色收入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父母或七大姑八大姨特别热衷于转发各种健康养生“鸡汤文”。他们不仅将《早晨吃鸡蛋的惊人好处,你知道吗》《枸杞搭一物抗衰老,胜过吃唐僧肉》《这样减肥,10人有9人成功》等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还对子女进行“点对点轰炸”。
如果这些文章只是散播了伪健康知识,在中老年群体中流行,倒也问题不大。年轻人大多会“善意”地滑动按钮,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但近期媒体追踪发现,很多网络热文不仅存在“养生鸡汤不养生”“健康鸡汤不健康”的问题,还牵涉一条虚假广告产业链——炮制一篇阅读量10万+鸡汤文,转发平台可获得3万元的灰色收入。
朋友圈“鸡汤文”已逐渐取代电视购物,成为劣质保健品、假冒伪劣药物、减肥丰胸类产品的营销渠道。由于缺乏监管,藏身于“鸡汤文”中的虚假广告更乱,相关产品的质量更差,更不安全。
对于此类虚假广告,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可能会带来一种爆炸性的“恶果”——“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具备甄别信息真假能力的人(比如年岁已高的父母),随时可能掉进陷阱,而且很多中老年人会“循环上当”,刚从这个坑里爬出来,又掉进下一个坑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网上获取的错误信息、形成的错误认识,会干扰正常的养生保健。
健康资讯找谁问
如果公众平时接触的是医学网站、科普平台的靠谱信息,自然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让“伪科普”信息无处藏身
对于甄别能力不强的人来说,要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空间找到靠谱的健康资讯,确实不容易。尤其许多“伪科普”的文章,特别擅于找准读者的“痛处”。用句俗话说,炮制那些文章的人很清楚你哪里“痒痒”。正因如此,普通人必须提高媒介素养,才能从互联网上获取有用的健康信息,不被谣言、虚假广告蒙蔽。
如何应对层出不穷更害人不浅的“毒鸡汤”?年轻人的科学素养相对较高,大家可以与家里的老年人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最大程度地化解错误知识的危害。
对于寻求健康资讯的患者也好,普通大众也好,都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与医生对话的能力,也提高甄别知识真伪的能力。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互联网+科普”的基础已经具备。很多医生都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有价值的科普文章,如果公众平时接触的是这些靠谱的信息,自然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让“伪科普”信息无处藏身。
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难免会导致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远离某些不靠谱的贴吧、充斥着卖药广告和医托的伪医院网站,寻找到靠谱的互联网平台,是健康咨询问对人的基本前提。
线上寻医靠谱吗
在线诊疗不适用于疾病“首次诊断”,缺少与医生之间进行“望闻问切”的环节,很容易出现误诊 。
医流巴巴糖尿病管家:
以上分享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注重控糖养生,在追求健康中享受美好生活!
xuetang1688
控糖 | 调养| 分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流巴巴糖尿病管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