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综合治疗有望将要命的恶性肠癌变为慢性病,新知识,这个得懂点!
2015/3/13 健康时报

    

     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开启大肠癌规范诊疗新时代

     “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成立,辉瑞中国独家支持的“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简称:MDT工程)”项目3月12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建立并推广国家级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示范单位,从行业管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三方面入手,推进最新大肠癌诊疗规范的应用,力争实现大肠癌规范化治疗,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肠癌诊疗水平,惠及全国逾百万大肠癌患者。

    

     以患者为中心

     MDT模式带来大肠癌规范诊疗新希望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导致近60万人死亡。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快速上升。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肿瘤发病排位中已跃居第三,平均每1.5分钟就有1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预计还将继续升高。结直肠癌疾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开展积极的防治对策意义重大。

     多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全体医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获得了长足进步。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患者生存率仍然偏低。“诊疗不规范是影响我国当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尽管原卫生部出台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但由于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差异和结直肠癌诊疗的复杂性,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治疗“过量”或“不足”的情况,结直肠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亟需提高,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成果推广处处长闫力表示:“中国亟需建立一批龙头的‘全国结直肠癌诊疗示范单位’,以切实有效地推进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给予更多患者最佳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改善整体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是实现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的主要途径,获得了包括NCCN结肠癌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在内的大多数肿瘤治疗指南的推荐,尤其是针对晚期患者的规范化诊疗。简单而言,MDT是指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特定疾病,开展定期定时的临床讨论会,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依托专家组开展的多学科协作模式。

     MDT工程管理指导专家委员会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介绍说:“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仅依靠单独学科、单一治疗手段无法治愈,需要有机、有序地结合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各学科医生的通力合作下,才能获得治愈或延长生命。良好的MDT可以涵盖整个疾病的评估、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之间的衔接。MDT诊治模式的关键在于:它对每个患者的评估和治疗是预先计划和规划的,而不是由专科医师在感到有需求后再发起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专科医师对其它专科知识更新不足带来的局限性,有机会让每个需要的患者在肿瘤治疗开始前就能获得全面周到的医疗照护。采用MDT模式,则有效提升了病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拟定的精准度,能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最佳疗效。”以结直肠癌肝转移为例,和单纯内科治疗相比,通过内外科等多个学科紧密合作的MDT治疗模式,患者5年生存率从5%提高到20~35%,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张苏展教授还补充到,MDT模式能够促进跨学科交流,提升学科的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助于实现医教研的真正融合、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目前全国各大医院已开始试行MDT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及管理经验。随着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MDT理念获得广泛认同, MDT大规模推广迎来最佳时机。

     以点带面发挥龙头效应

     MDT工程推动结直肠癌学科发展


     为实现全国结直肠癌诊治的规范化发展、切实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了MDT工程,旨在通过建立国家级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示范单位,以示范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切实推进结直肠癌诊疗最新规范的应用,并通过专家组评定、学术交流、骨干医生定向培养等方法,促进我国医疗机构结直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力的提高。工程将发力行业管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结直肠癌学科的规范化发展。该工程的建设也 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结直肠癌和MDT的正确认知。

     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成果推广处处长闫力在启动会上表示:“结直肠癌诊疗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我中心牵头启动‘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将先打造一批示范单位,发挥龙头效应,切实有效地推动结直肠癌学科的规范化发展,并逐步开展临 床科研、医生培训、疾病管理的体系建设,最终建立MDT模式下的慢性病结直肠癌防治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为确保相关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专家的指导作用,MDT工程决定首批遴选四家工程核心医院,设立管理指导专家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中国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单位建设及管理指导意见”,出台示范单位评定标准及发展步骤要求,并以核心医院为“点”,以点带面,积极发展一批MDT工程示范 单位。首批核心医院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入选医院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的常规肿瘤诊治水平,并在MDT模式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根据项目规划,核心医院将负责引领我国结直肠癌学科发展,研究推行个体化诊疗高新技术,制订有关规范,牵头临床科研,组织培训考核,开展推广指导,成为全国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直肠癌科研、教学中心。首任管理指导专家委员会则主要由来自四家核心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专家组成,负责宏观把握,对工程进行政策和学术指导,给予进程、质量和效果评价。

     张苏展教授表示:“MDT工程首次在临床系统内建立全国性、国家级的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管理体系,探索科学、规范的疾病系统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疗机构结直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能力的提高,惠及患者的同时,也推动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将全力支持MDT 工程的开展,也呼吁更多医院和学术专家的积极参与。”

     据悉,根据规划MDT工程预计将在3年内,覆盖31个省市55家医院,惠及逾百万结直肠癌患者。相信在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下,我国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将进入新时代。

     三个为什么

     读懂多学科综合治疗大肠癌项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

     为什么做这个工程?为什么选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怎么回事?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针对目前医生受训情况和治疗复杂的方式,将恶性肿瘤逐渐从急性病转成慢性病,只要把治疗方式运用到极致,它可以转变为慢性病。有些转移变成治不好的病,现在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转化成为可治愈的病,也就是说现在对于疾病的治疗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但是医生受训情况还存在一定距离。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今后治疗的方向,比如英国全民保健做得比较好,它的医疗资源是政府全部提供给老百姓免费使用的。2014年它出台了一个法律,规定所有恶性肿瘤病人在确诊一个月内一定要进行一次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评估,然后决定他的治疗方式后再开始治疗,这样才是合法的。美国的各种指南当中地对大肠癌肝转移的病人提出,在治疗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来讨论,然后决定这个病人该走哪一条路,再做治疗。 临床上也有很多临床实验已经明确表示,恶性肿瘤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病人他们的普遍生存率要比单个专科医生治疗的病人生存率提高了30%左右。 在我国其实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式在一些大的肿瘤医院已经实行很多年了,比如北京肿瘤医院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上海肿瘤医院也有这样的方式。但这些方式基本上局限在三甲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推广还是有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试点工程的基本理由。

     为什么选择大肠癌? 其一,大肠癌是我国这几年发病率增加最快的肿瘤,在我国台湾、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结直肠癌在过去几年当中每年以大概5%-10%的比例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比例还在增加。在台湾,大肠癌已经超过了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在上海,大肠癌已经成为发病率第二的肿瘤。 其二,大肠癌是发病相对缓慢的肿瘤,能够让医生有充分发挥他们技术的空间。也就是说大肠癌有了肝转移,以前我们认为死路一条,但是现在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把以前认为肯定没法治的晚期肿瘤转变成可以治愈的肿瘤。大肠癌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肝转移的病人,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先化疗再手术,常常可以获得40%,甚至50%的长期生存。 加上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各种经验相对丰富,卫计委最终选择了肠癌作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的第一个试验肿瘤。

     我们想怎么样推广呢? 我们要做的事情,一是成立全国关于大肠癌综合诊治技术专家委员会,把技术规范化统一化,并对已经在做这个技术的医院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个技术像滚雪球一样,从大医院逐渐推广到全国去。我们希望在今后三年中,每年推广10到20家医院,再进一步由每家医院推广3到5家医院。通过这三年的推广,我们希望能够在全国形成50到100家能够比较规范地执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的医院。另外,我们卫计委希望获取经验以后将其扩展到别的肿瘤去,因为多学科综合治疗对其他肿瘤也有作用。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