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学辟蹊径:治心不“走心”?身手“异处”把病治?
2015/5/21 健康时报

    

    

     微创医学听起来似乎生涩又冷门。这个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医学分支,其有记录的初期研究可追溯到古埃及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沉寂后,微创医学在近三十多年来以众多创新突破了许多治疗局限,成为引领现代医学发展的一股先锋力量。然而对普通公众而言,微创医学仍然遥远又神秘。

     为拉近公众与微创医学的距离,波士顿科学公司与中国设计挑战赛联合主办2015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YI术之美”跨界创作,邀请艺术先锋力量与国内微创医学骨干医师进行联合创作,以“微而不凡”为主题,通过设计艺术形式诠释微创医学,向大众展现微创医学的微、精、妙,及其为生命带来蓬勃希望的不凡意义。这是中国首个微创医学与设计艺术的跨领域创作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大众对于微创医学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快速革新的微创诊疗方案在国内的应用和普及。

     那么微创医学究竟“神”在哪?让我们掀开它的神秘面纱,一窥其中的奥妙。

     身体与创口

     为什么舍近求远

     医生将一根极为柔软的导管经由患者的腿部血管穿入身体,在造影设备的引导下进行需要横贯心房的心脏介入手术。为什么心脏手术的起点不在胸腔,而是腿部?导演了这神奇一幕的,正是微创医学。

     微创疗法的创口通常为穿刺针眼,微小且隐蔽。为了进一步减小创伤,微创疗法不仅缩减诊疗器械尺寸,还通过创新的“遥控”等概念,进行非侵入式诊疗,虽然从器官内转为器官外作用看似“绕远路”,但一切都是为了优化诊疗效率和体验。

     治心不“走心”

     心脏手术至今仍是最高风险的临床手术之一。这种直接刺激心脏的方式可能引起并发症,包括导线移位或断裂、全身性血液感染等,可能造成患者再次住院,增加死亡概率和相关医疗成本。皮下植入式的除颤器无需直接接触心脏与血管,便可为存在突发心脏骤停风险的患者提供及时救治与保护,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供更小创伤的治疗,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能见度的革命

     无法直视,如何“动刀”?

     两百多年前,深入肠腔的治疗尚需借助烛光;到约150年前,照相术初次被引入膀胱镜;再到约30年前,电视成像技术被应用于腹腔镜……一次次地突破能见度的极限,微创医学才得以取得许多关键性的革新和发展。

     随着三维成像(3D)和远程通信等信息技术在微创医学中投入临床使用,术前“体外预览”和术中“全景直播”大大放大了医师的视野,帮助医师更精准地分析、评估病例并实施手术操作。同时,为了实现更精准“刀法”,消融等创新的微创治疗方式也掀起了提高微创手术安全性和高效性的又一场革命。

     3D预览辅助诊疗

     微创医师在实施手术过程中无法直观地看到患者的器官结构。2014年年底,3D技术被首次引入我国微创医学领域的临床诊疗和医师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在手术前360度地描绘患者受病器官、生成等比例立体模型,3D技术能够辅助我国微创医师进行更周全的诊断,定制微创诊疗方案,从而提高手术实施的安全系数和效率。

     无形的“刀”

     在提升能见度的同时,微创医学还努力增加“刀法”的精准度。用于控制重度哮喘病情的微创疗法运用的“手术刀”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热量。这种被称为“热成形术”的创新微创疗法以近乎无创的方式,增加气管中的气量,从根源控制重度哮喘病情。

     跨界创新的“黑马”

     是“专家”,还是“杂家”?

     微创医学迄今已被应用于众多关键的临床医学领域,包括心脏、心血管、肿瘤、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外周等。人们在三十多年前难以想像,这种“打破常规”的治疗方式在医学界能够被如此广泛地应用。

     除了医学进步,这还是由化学、药学、生物学、物理学、工程学、材料学、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共同推动实现的。随着医疗服务越来越强调智能化和人性关怀,跨界多学科的联合创新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动力。

     身“手”异处

     十多年前,由美国医生完成的“林德伯格”手术通过远程操纵机器人,成功为远隔数千公里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2014年,中国也在谷歌眼镜面世后不久,即借助这项新兴的科技应用工具,在微创医学领域多次进行远程的多方会诊、治疗、康复和医师教学等实践。

     正是因为微创医学跨领域联合和大胆创想跨界新方案,使人们有机会在不同地域与时区获得同等质量且更多样的医疗服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