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为病人量身找医生,你不知道的MDT,快看看!
2015/5/26 健康时报

    

     全国大肠癌MDT工程系列报道④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辉瑞中国独家支持的“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简称:MDT工程)”项目于近日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结直肠癌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专家简介

    

     潘志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肝转移学组组长。

     擅长:主要从事胃肠肿瘤的诊治,擅长大肠癌的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治疗,在腹腔镜手术、经肛门微创外科(TEM)、肝转移综合治疗、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见到潘志忠教授之前,潘志忠还在挤满了各科室专家的会议室里探讨疑难病例,作为卫计委力推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下简称MDT工程)的四家试点单位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对于多学科综合治疗并不陌生。

     因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资深的癌症专家万德森教授,早在90年代,就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始推动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而至今,在国内,能在这方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相媲美的机构并不多。

     用潘志忠教授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德高望重的万德森教授奠定的基础,这样的形式现在很难坚持下来。

     尽管大肠癌近几年治疗效果大大提升,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依然不如国外。

     有很多临床统计证实,恶性肿瘤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下简称MDT)的病人,生存率要比单个专科医生治疗生存率提高30%左右。

     显而易见,与国外相比,中国医生欠缺的并不是经验,而是多学科综合协作。

     “我们以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战,单兵突进,外科只考虑外科的,内科只考虑内科的,没有协作和沟通”,潘志忠教授告诉记者:“在国外,MDT的治疗模式在90年代初就流行起来了,如今在英国,如果一个癌症病例没有经过MDT的讨论,医保是不给予报销的。”

     在中国,MDT的普及程度却很严峻,且不说其他疾病,仅在结直肠癌治疗上,很多三级甲等医院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样的机制。

     MDT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能真正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方法和理念。

     要MDT,不要盲目相信经验

     从事多年的结直肠癌的治疗工作,也领导过MDT小组,潘志忠却越来越谦虚,他谈起自己的经验,那就是不要过于强调个人的经验,在他看来,个人经验说得太多,反而容易出问题。

     潘志忠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发展MDT就是为了克服个人经验存在的盲点,避免单兵突进,尽量把我们的方案跟肿瘤生物学的行为发展趋势相结合,来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一次MDT团队的探讨,参与的医生都达十多位,且来自不同的科室。目的就是克服一些单兵作战时的局限性,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病例时,MDT能够起到打破僵局的作用。

     社会上对于多学科治疗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潘志忠教授也简单做了解读,他强调:“我们说的MDT是在治疗之前就通过多学科合作来规划好的整体方案,这跟以前经常提到的所谓的多学科治疗是有所不同的。以前有些人认为,患者先去内科,过段时间再去外科,过段时间再去影像科,仅仅在去过不同科室,不能算MDT。”

     作为卫计委的试点单位,潘志忠教授经验是在实施过程不断地评估调整最初制订的治疗计划,这才算是MDT。

     潘志忠教授指出:“在我们的计划里,整个学科的MDT的组成包括了影像科、外科、内科,有时候,还会有病理科、内镜科、放射科。在首诊医生接诊后,我们会按照病人的情况开展MDT评估,按照新的治疗计划在不同的科室接受相应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这样的模式也能最大程度地节省医疗花费。”

     感恩过往,打破现有体制需要勇气

     回首他本人在MDT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过往,潘志忠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万德森教授从1997年开始进行多学科会诊的探索,就不会有现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这方面的成果。”

     尤其是,在卫计委推动MDT工程的情况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作为示范单位去向全国的医院去推广经验。

     对于MDT,潘志忠不敢自称权威,他说:“参加多学科的团队,对我们也是一种学习交流的机会。各个科的医生都有专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学习的话,这种局限很快会让我们落伍。现在我们通过这种不断的交流学习,在MDT讨论中,很多年轻医生可以对手术、放疗、化疗等各个领域的治疗情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了我们的业务水平。”

     不过,要推广MDT可并不容易,在目前中国以科室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体制下,出于科室的利益因素,科室之间以邻为壑,争抢病人资源,因此,常常不愿意去参加MDT。

     因此,在他看来,MDT没有医院领导的重视,根本做不起来。根据他的经验,如果想把MDT做起来,首先要在行政制度上有所保障,要是没有这套制度,就很难坚持下去。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经验看,也确实如此。2000年时,医院已经制定了100种病人的MDT管理规范,正是这种规范把多学科的会诊变成制度固定下来。

     潘志忠教授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的实际经验就是,三定点,第一,有固定的时间,第二,有固定的地点,第三,有固定的人员,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办法推行MDT。”

     对于比较难处理的科室利益问题,潘志忠认为这与MDT并不矛盾, “例如肝胆科以前都是瞄准原发性肝癌,但是现在除了原发性肝癌,还有很多转移的病例,很多肠癌肝转移的病人就是从我们MDT讨论里转给他们的,他们有很多手术可以做,病人也就多了。所以这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分布也很有好处,对于医生也是有益的。”

    

     来源:摘自医药经济报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