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ITP病人来说,中医与西医联手会更好
2016/6/21 血小板减少病友会

血小板减少症是血小板减少的总称,多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常见,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
本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在疾病早期很难鉴别,成人ITP 95%以上为慢性型,迁延难愈,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本病病死率约为1%,多数是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从西医角度看,ITP常用药物首选激素,但长期大剂量激素副作用大,可引起感染扩散致死亡、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并出血、神经精神障碍、向心性肥胖、痤疮、月经紊乱、肾上皮质危象、结核感染扩散、股骨头坏死、类固醇性糖尿病和血糖升高。
其次治疗中可选用静丙-起效快、作用短暂。促血小板生成素-价格昂贵,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达那唑,副作用主要为肝功损害,存在致畸作用,孕妇禁忌用。
目前西医尚无根治手段,激素、免疫抑制剂、切脾治疗均存在副作用,且易复发,而此病治疗种种迹象表明单纯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副作用大,疗效差,近几年发展已较缓慢,而中医治疗给我们带来了好的生机和希望。
本病中医属于“血证”、“发斑”、“紫斑”、“肌衄”、“衄血”和“葡萄疫”等范畴。《金匮要略》认为火热、虚火、湿热、虚寒、酒毒和瘀阻等皆可引起出血。
唐容川的《血证论》和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提出了淤血可以导致出血。故中医可以从增强免疫、益气、清热、抗炎、抗病毒、活血等整体治疗。从以上病例分析,笔者根据中医辨证选用不同方剂配合西医治疗,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副作用减少,血小板减少本身与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尚无特效药,与感染、药物、免疫有关。
而中药最常用药为紫草、黄芪、连翘,其次为生地、茯苓和当归。紫草味甘、咸、性寒,治疗斑疹紫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草含有紫草聚糖、紫草酿、乙酸紫草琨,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提气健脾摄血作用;连翘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当归具有柔肝、养血、补血作用;紫草、黄芪、生地、茯苓、丹皮、山萸肉联合运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保护肝肾功、抗基因突变、调脂、降糖等作用,此些中药的作用恰好治疗目前认知的感染、免疫因素,整体调理,明显降低副作用。
结合以上观察及实际疗效,激素结合中医辨证加减,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互相取长补短,有很大优越性。总之,中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际疗效,值得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据了解,目前有不少骗子打着“神奇秘方”的中医中药招牌进行招揽行骗,针对于这方面疾病,针对性的中医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对于夸大其词极端的假疗方,病人家属们要擦亮眼睛,花钱事小,耽误病事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血小板减少病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