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西藏影像:西藏依旧当年貌,世上已无蓝志贵
2016/6/13 摄影帮

    

     部分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蓝志贵老师简介

     2016年6月10日,二十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藏摄影的代表人物、著名摄影家蓝志贵在成都去世,享年84岁。

     蓝志贵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个历史临界点上入藏,他的影像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藏社会变迁中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解放军进军西藏、修建康藏公路、平叛、民主改革……并因为他个人对原始底片的完整保存,使这批早期西藏摄影在历史记录之外,也具有宝贵的摄影史价值。2009年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蓝志贵西藏摄影作品展,将这位先行记录者从新中国摄影史中显影出来。

     想看更多图片,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的《蓝志贵老师西藏20年图片展》部分

     最早进藏的一批新中国摄影人

     西藏现代摄影史研究者黄建鹏第一次看到蓝志贵这批作品是在1990年,一见之下非常震撼,他简直不敢相信上千张底片竟然历经几十年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使在5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暗房中对那些原底片进行放大的时候,心中仍然感到震撼。由于他对这些底片的专业冲洗和认真保护,我们有幸看到‘还原了50年前西藏的影像’,它们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系统的早期西藏影像。这些用120德国禄莱福莱克斯专业相机拍摄的底片,共保存下来1000多张,这些底片几乎记录了风云变幻20年间西藏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蓝志贵的老家在重庆,巴县白市驿。1938年修了军用机场,白市驿镇就成了美国空军飞虎队司令部的驻扎地。七八岁的蓝志贵常能看到盟军记者背着相机出出进进,他们拍军队和飞行员,也喜欢到村里来拍当地民俗。原来拍照片能够把自己舍不得忘记的人和事都保存下来——这是蓝志贵少年时所得到的关于摄影的最早感受。

    

     《珞巴射手》(1956年)蓝志贵 摄

     1945年蓝志贵14岁,爱上拍照的他被亲戚引荐到重庆皇宫照相馆当了学徒。当年这是重庆最有名的三家照相馆之一。1949年11月,重庆已经解放,解放军西南军区18军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一行人也到皇宫来照相,满师不久的蓝志贵和另外两个年轻技师都积极要求参军,当场就被批准了。那两个技师,就是后来和蓝志贵一批进藏的罗伟、胡轮翔。1951年7月,蓝志贵以随军“拍摄员”的身份跟随18军进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拍摄西藏的摄影人。

     正式进军西藏途中,蓝志贵作为拍摄员完成的第一张照片是《翻越泥巴山》。拍完这张照片蓝志贵就病倒了,部队把他留在一个藏族老阿妈家里养病,病好后跟着后方部队一路修康藏公路,直到1954年12月底通车跟随车队进入拉萨。1954年12月23日,在举行通车典礼的前两天,他拍下了汽车开进拉萨的最早一张照片——《汽车第一次进拉萨》。蓝志贵记得,他跟部队走的是中路,从甘孜出发,经德格,过金沙江、铜鼓、昌都、波密,再进入拉萨,中间要翻两座大雪山。行军路上冲洗底片很困难。当时每个人发一块雨披,白天行军用来遮雨,晚上两块雨披能搭一个帐篷。雨披在拍摄员手里还有另外一个用处:两块合拢来就是临时暗室,吃饭的锅碗瓢盆充做洗印工具,用来定影、显影。他每次冲三个卷,大概要折腾十几分钟。

    

     《翻越泥巴山》(1951年)蓝志贵 摄

     《汽车第一次进拉萨》是用一台120德国禄莱福莱克斯相机拍的。能用上这样的相机,是蓝志贵运气好。1953年他跟西藏军区组织的参观团去朝鲜战场参观,路过重庆时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接见了他们。蓝志贵在现场拍照,用的是一部16片的蔡司相机,闪灯泡老打不燃,贺龙就说:“蓝小鬼,你那个照相机过时了,打不燃了,叫你们宣传部长夏川买一个新的嘛,能跟上时代,你那个过时了。”回到拉萨后,蓝志贵果真就领到了一台莱卡M3,还有一台120德国禄莱福莱克斯。以后的大部分作品,他都是用这台120德国相机拍下来的。

    

     《汽车第一次进拉萨》(1954年)蓝志贵 摄

     民主改革和汉藏爱情

     1959年6月,蓝志贵跟着民主改革工作队第一次进入山南。在山南半年多,他拍了1000多张珍贵图片,为民主改革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记录。他去的那个县叫拉加里,1965年后改成现在的名字——曲松。蓝志贵回忆:“民主改革前山南地区有很多大豀卡(庄园),几乎每个县都是某个大贵族的庄园,县的名字也就是领主的名字。农奴出去说自己属于哪个领主,别人就知道他是哪里人了。”拉加里的领主朗杰加措人称“山南王”,是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后裔,在旧西藏地位很高。这个朗杰加措参加了叛乱,按照1959年6月28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对这类领主的土地要实行谁种谁收,解放庄园里的朗生(也就是家奴)。蓝志贵他们工作队在拉加里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朗杰加措是大领主,朗生就有五六十个,这些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对领主很惧怕,发动工作开始很有难度。

    

     蓝志贵与拉宗卓玛(何桂仙)恋爱时的自拍合影

     到拉加里没多久,蓝志贵在街头就遇到了一个身世很苦的老农奴,名叫桑登。蓝志贵回忆说,1961年电影《农奴》出来后,他立刻觉得桑登简直就是现实生活里的“强巴”。大约是1959年6月的某一天,蓝志贵在王府豀卡附近看见正在乞讨的桑登,50多岁的样子,衣衫褴褛,两条腿蜷缩着不能站立。旁边有藏人告诉蓝志贵,这是当地最苦的一个流浪农奴,被人罚戴木头死脚镣这样的重刑,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住在一张破帐篷里,没有家人。旧西藏关押犯人不给吃的,犯人要戴着脚镣上街乞讨,蓝志贵猜想桑登曾经就是这样一个犯人。他很难忘记那个场面,拿起相机为桑登拍了一张照片。拉加里的民主改革开始后,桑登的腿治好了,站在路边欢迎平叛的解放军,又和其他农奴一样分到了自己的田。他心里很感动,但是说不出来,那样一种复杂真实的表情被蓝志贵拍进了50年后仍然打动观者的作品《桑登分到了土地》。蓝志贵告诉我,老人手中的木牌上面写的是藏文“桑登田”几个字,他会把这块木牌钉在自己分到的田界上。

    

     《桑登分到了土地》(1959年) 蓝志贵 摄

     《丈量分得的土地》是蓝志贵民主改革期间拍摄的另一张代表作品,画面上是几个被解放了的农奴正在丈量土地,他们手里的尺子是用绳子和布带做的。影像的丰富信息,为历史存留了细节。

    

     《丈量分得的土地》(1959年) 蓝志贵 摄

     蓝志贵的爱情也在拉加里的民主改革中萌生了。工作队有个藏族女干部拉宗卓玛,汉名叫何桂仙,她是生在云南德钦地区的藏族孤儿,十几岁被解放军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毕业后就到西藏参加民主改革。1959年7月他们一起在拉加里工作,有一次工作队组织王府的农奴游行,走在队伍里面的卓玛可能是觉得灰尘太大,用一条纱巾把脸蒙上了。游行结束后,蓝志贵找到她说:你不应该这样,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这样认识了,心里慢慢喜欢对方,谁都没有说出来。后来拉宗卓玛被派到最偏远的金宗区当区长,蓝志贵想去看她,路上要穿过三个县境,再翻越一座贡阿拉山。一路上到处都是叛匪被击溃后丢弃的马匹,蓝志贵担心卓玛的安全,骑行五天四夜,一路换了4匹马,饿了就用茶叶换藏民的鸡蛋,有一天居然吃了30多个鸡蛋。等他赶到区里,卓玛下乡去了,他又打马往山那边去找她,半路上两个人不期而遇。那个场景,蓝志贵至今记得:“我骑的是一匹黄马,她骑了一匹白马,身上挎一把手枪,又漂亮又神气。我拿出相机为我们自拍了一张合影。我们逆光站立,画面和光线都美极了。那是我这一生中拍得最好的照片。”相聚不到半天,蓝志贵又骑马往回赶。不过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恋爱了,1960年民主改革胜利,他们也在拉萨完婚。

     行走拍摄

     蓝志贵说,当年他们一起进藏的摄影同伴20多个,很多人没有留底片,要么寄出去发表了,没采用的基本就烧掉了。1991年西藏文联、西藏摄影家协会选了这些老摄影家中的几个代表,举办袁克忠、蓝志贵、陈郡、林安波、陈忠烈西藏摄影艺术展,当时蓝志贵去组织联络作者来挑选底片放大作品,没想到其中大多数人的底片和原作都很难找到了,十分可惜。

     蓝志贵留下的这些底片,多半是当年发稿挑剩下的,或者是因为不太符合当时政治标准而被报纸杂志退回来的。那些西藏风俗、西藏人物、西藏宗教的照片,现在被学者们认为是带有人文眼光的独特图像资料,他也认为只是出自一个摄影者记录的天性。蓝志贵告诉我,当年他不可能有田野调查或者人文关注这样的概念,不过是因为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1954年12月进到拉萨后,我很快就喜欢上了那里的文化、风俗和宗教感,藏人在我眼里也淳朴可爱。有空我就背着相机出门,看到稀奇的东西拍下来,当时就这么一个想法”。

    

     《晚境》(1961年) 蓝志贵 摄

     身为记录者的热情,充盈着蓝志贵在西藏的每一天。只要完成了军区领导布置的拍摄任务,他就自己掏钱买胶卷出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走的地方越来越多。

     蓝志贵拍摄藏历新年传召大法会期间布达拉宫脚下的狂欢场面,用了3年时间反复寻找角度,最后才有了《拉萨节日的欢乐》这张西藏现代摄影史上场面最为宏大的经典代表作。1955年蓝志贵第一次看到“传召大法会”的场面。传召在西藏一年一次,整个仪式过程持续21天。蓝志贵就想把它记录下来,他觉得这对后人认识西藏的宗教文化一定很有价值。1956年他不在拉萨,没有拍成。1957年光线不好,他放弃了。到1958年,终于万事俱备。他仔细分析了前两年拍摄的照片,对人群位置的变化和整个仪式的过程都心中有数了。他找好一间民房,经主人同意后爬上屋顶守了6小时,把相机揣在大衣里面拍成了。“凯旋”的古装骑士出场的时候,刚好有一丝阳光从云缝中射出来,照亮广场,他按动了快门。他用的是标准镜头,采用侧逆光突出现场的气氛,画面尽头的布达拉宫和前面的表演人群、观看人群,一起构成了这个历史性的广阔叙事。这张作品发表在1959年第二期《中国摄影》上,经中国摄影大师张印泉亲自放大后,由中国摄影学会选送到民主德国参加“社会主义胜利”国际摄影展,获得了金奖,同年11月12日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上被授予金奖。

    

     《拉萨节日的欢乐》(1958年) 蓝志贵 摄

     1956到1960年他拍了很多作品,因为他学会了藏语,可以更加自由地游历和拍摄。他对察隅地区珞巴族、门巴族和僜人的宝贵记录,就是他1956年在察隅的那段时间。国际学界第一部全面描述珞巴族族群生活的专著是印度学者沙钦·罗伊所写的《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他在1959年出版的这本著作中发表了大量记录早期珞巴族生活的手绘黑白线图,但没有任何纪实摄影图片。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付爱民认为,可以确定蓝志贵的这批摄影作品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影像资料,“不仅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他使用了一个词——行走拍摄,对蓝志贵在西藏的状态这是很准确的描述。

     蓝志贵老师西藏20年图片展

     摄影师蓝志贵1951年随张国华、谭冠三大军进军西藏,1954年进入拉萨城,经历了解放军进藏、修筑康藏公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西藏文革等重大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此外,蓝志贵也记录了藏区的民风民俗,为今人留下了重要的影像遗产。摄影:蓝志贵

     【第十八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1950年1月,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将进军西藏的任务赋予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负责的西南局。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第十八军头上。图片摄于1950年3月,是我们能够看到最早的关于进军西藏的影像之一。 摄影:蓝志贵

     【进军西藏前部队战士们学习藏语】十八军在乐山进行入藏前的准备,除了在野外拉练,部队还组织战士学习藏文和藏族的风俗习惯,比如吃生牛肉、吃酥油茶和糌粑。有时,部队也组织忆苦思甜活动。图片摄于1950年,四川乐山。摄影:蓝志贵

     【翻越泥巴山】1951年,18军军部从甘孜踏上了进军西藏的漫漫征途。毛泽东确定“进军西藏不吃地方”,部队将要行走2400多公里路程,途经雪山、冰河、草原、沼泽……还要战士们自己运送给养。图为1951年,解放军在向太昭进军途中。摄影:蓝志贵

     【十八军后方筑路部队打通怒江天险】毛泽东在决策向西藏进军的同时,还决定向西藏修筑公路,提出“一边进军,一边修路”。康藏公路自雅安始,经昌都、邦达、波密、林芝至拉萨,一路历尽艰险。左图为打通怒江天险,右图为在怒江天险悬空打炮眼,两图均摄于1954年。摄影:蓝志贵

     【为后方筑路部队送粮的战士】修建康藏公路,既有筑路部队的战士,也有藏区民工。军民历尽艰险,打通雀儿山、突破怒江天险、劈开然乌沟石峡、奋战波密泥石流,共有2000多人为此付出生命。有时粮食匮乏,军民饿着肚子修路。图为1954年,波密地区送粮的战士。摄影:蓝志贵

     【康藏公路筑路部队的文艺活动】如果上级机关或者文工团来了人,筑路部队战士和民工们就一起唱歌、跳舞。伴随着《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歌曲。这些年轻人崇拜的是保尔和卓娅。图为1954年,波密地区,战士们的文艺活动。摄影:蓝志贵

     【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在修筑公路的进程中,一路上没有房子,长年累月都见不到一个外人。战士们都吃大锅饭,好的时候能有三菜一汤。图为1954年12月23日,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摄影:蓝志贵

     【全国人民慰问团慰问大会】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在拉萨布达拉宫下举行全国人民慰问团慰问大会。摄影:蓝志贵

     【部队的春耕生产】解放军进藏后,有西藏部分亲帝上层官员曾希解放军被饿跑。但是解放军自己开荒,自给自足。开荒后种青稞、蔬菜、麦子、洋芋、大葱,有了萝卜以后,部队经常吃萝卜炖牛肉,牛肉是西藏地道的牦牛肉。图为1956年察隅地区战士开荒。摄影:蓝志贵

     【平叛后的街头活报剧】1959年3月10日,拉萨街头谣言四起,西藏地方政府及反动上层掀起骚乱。其后,拉萨地区的叛乱分子达7000余人。经过三天两夜的战斗,拉萨叛乱被平息。图为1959年,拉萨平叛后的街头表演。摄影:蓝志贵

     【欢迎解放军】拉萨地区的武装叛乱被平息后,人民解放军又进行了山南战役、纳木湖战役、昌都地区平叛作战、阿里战役等战役,到1962年3月,西藏全区平息叛乱工作结束。图为1959年山南地区,藏民欢迎解放军。摄影:蓝志贵

     【民主改革分发衣物】在平叛西藏叛乱的同时,中央政府决定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中央规定,“凡参加叛乱的分子,他们所有的耕地、房屋、牲畜、粮食和农具一律没收,分给农民;其债务、乌拉和差役一律废除。”图为1959年,拉萨,共产党领导的工作队向藏民分发衣物。摄影:蓝志贵

     【开会了】中央还决定,“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的土地和多余的农具、耕畜、房屋,一律仿照内地对待资产阶级的办法,实行赎买政策。”各地召开了“吐苦水、挖穷根”集会,控诉叛乱分子和反动农奴主的罪行。图为1959年山南王府,一个藏族干部敲锣通知王府的家奴和农奴们开会。

     【委员索郎登珠啊,请问如何分配土地】在诉苦大会的基础上,藏区各地建立了农民协会。有的农会在分配的土地上插上木牌,写上新主人的名字和土地的面积。工作组和农会干部带着农奴,逐户丈量分配土地。图为1959年,拉加里,一个农奴询问如何分配土地。摄影:蓝志贵

     【桑登分到了土地】1959年拉加里,农奴桑登将象征着自己土地的木牌紧紧抱在怀中。那上面的藏文是:桑登田。桑登曾经是脚带木制死镣、以乞讨为生的老农奴,晚上睡在一顶破帐篷里,无依无靠。摄影:蓝志贵

     【国庆十周年藏族少年跳新疆舞】到1959年底,西藏全区已有57个县、74万人口的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有32个县、约43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举国欢庆,藏族少年在布达拉宫下跳起新疆舞。摄影:蓝志贵

     【打响了,冲啊!】当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时,印度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此后不断蚕食中国边界。西藏边防部队于1962年10月20日发起克节朗反击作战。这场战役中,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图为1962年察隅西山口战役后的申隔宗一带。摄影:蓝志贵

     【纵深追击】中国边防部队先后发起了克节朗、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瓦弄等反击战。西山口战役以后,印度部队被打散了,印度兵就去偷村庄里的包谷吃。吃完干包谷,士兵们去河边喝水,很多人都胀死了。图为1962年德让宗的路上,解放军向纵深追击印军。摄影:蓝志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藏民担架队】在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作战中,西藏工委向全区号召支援前线。西藏各族群众,在战斗中背送弹药、粮草,抢修道路,救护和医治伤病员,打扫战场……图为1962年德让宗,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藏民担架队。摄影:蓝志贵

     【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过平叛、民主改革和随后的发展,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图为大会召开时的情形。摄影:蓝志贵

     【红卫兵、革命群众集会】1966年,文革爆发。藏地也未能躲过。跟内地一样,西藏地区也出现了红卫兵造反、批判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游街等情状。1966年8月19日,拉萨召开庆祝文化大革命大会后,红卫兵组织遍布开来。图为1966年,拉萨街头的集会。摄影:蓝志贵

     【手持红缨枪的西藏红卫兵】文革期间,西藏红卫兵也“破四旧”。1966年8月24日,被誉为“全藏最崇高寺庙”的大昭寺遭到红卫兵破坏。菩萨被砍倒扔进拉萨河里。图为1966年拉萨大昭寺,手持红缨枪的西藏红卫兵。摄影:蓝志贵

     【藏式忠字舞】当时全国时兴“忠字舞”,西藏山南地区有这样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们将藏族舞蹈与“忠字舞”结合起来,成为“藏式忠字舞”。图为1968年,山南地区的藏式忠字舞。摄影:蓝志贵

     【沐浴节在布达拉宫脚下】摄影师蓝志贵除了记录西藏的历史进程之外,也将藏区的民风民俗摄入镜头。在西藏,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都要举办“沐浴节”,男女老少在这七天里都要下河洗澡。这项风俗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图为1956年拉萨沐浴节的情景。摄影:蓝志贵

     【两个西藏贵妇人】西藏上层人很富有,尤其是那些贵妇人,她们会把自己值钱的首饰穿戴在身上,有的贵妇身上各种饰品加起来能值现在的一个亿。图为1955年拉萨,两个西藏贵妇人。摄影:蓝志贵

     【雨过天晴】西藏各地都拥有壮美的风光。察隅有一个漂亮的地方叫吉台村,吉台村是一个峡谷,出太阳下毛毛雨或起云雾的时候就会有彩虹。图为1956年察隅地区日东草原,雨后的彩虹。此幅作品发表于1959年的《中国摄影》杂志。摄影:蓝志贵

     【珞巴人群像】察隅地区除了藏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比如珞巴人、门巴人和不在56个民族之列的僜人。珞巴人以打猎、挖药材为生,他们认为解放军是他们的“哥哥”。僜人矮小,很喜欢抽烟。图为1956年察隅地区的珞巴人。

     【拉萨节日的欢乐】藏历元月初三或初四至二十五日,传昭大法会都会在拉萨举行。届时拉萨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大昭寺。传大昭以“送鬼”的“凯旋”一节最为壮观,表现瘟神被除尽、骑士胜利归来。图为1958年拉萨传昭的场面。

     版权声明

     转载系为摄影爱好者提供知识支持。我们尊重版权,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十分抱歉。如有标注来源错误,烦请联系摄影帮主编QQ784720250协商解决,或直接在微信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支付报酬。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摄影帮精彩文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摄影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