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紫光利诱美光弃买华亚科;蔡明介:MTK没要卖紫光,全球化去大陆就少一半;北京建广27.5亿美元收NXP资产
2016/6/15 集微网

     1.传紫光利诱 美光拟弃买华亚科;

     2.蔡明介:联发科没要卖给紫光,全球化去掉大陆就少掉一半;

     3.北京建广27.5亿美元再收购NXP Standard Products业务;

     4.两岸冷对抗 紫光登台遥遥无期;

     5.澜起低功耗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6.主要半导体厂商赴陆设厂 韩国唯恐技术外流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传紫光利诱 美光拟弃买华亚科;

     传美光在中代管晶圆厂 就可获技术股

     〔记者洪友芳、高嘉和/综合报导〕美光在端午节前夕突然主动公告无法如期在七月完成收购华亚科,华亚科内部也 传出合并作业暂停;业界盛传,在紫光集团等中资相继祭出美光不需拿出资金投资建厂、买设备,也不用销售生产DRAM,只要代管营运晶圆厂,就可轻松取得技 术股等有利条件下,美光恐悔婚不娶华亚科,转投“中资小三”的怀抱。

    

     华亚科。(记者洪友芳摄)

     美光去年十二月宣布以每股三十元、总金额一三○○亿元收购华亚科,八百亿元是向台湾银行贷款,南亚科透过此收购案可拿回四七六亿元,但其中三一五亿元得回头认购美光的私募股票,并获美光二十奈米制程授权。

     业界指出,美光在台湾向银行团联贷八百亿元,但银行团在合约中载明限制美光不能赴大陆投资设厂等诸多条件,加上DRAM景气下滑,华亚科又由盈转亏,美光评估整体收购成本提高,早有意放弃收购。

     华 亚科本月二日举行股东会,被视为下市前最后一次股东会。董事长李培瑛当时表示,美光并购华亚科需达成三项先决条件,华亚科才能成为美光百分之百子公司,包 括八百亿元联贷案、政府审查通过与南亚科认购美光私募案;目前联贷案进行顺利,且政府相关审查已陆续通过,南亚科认购美光私募案则因多了一个选项,还待美 光确定;下次董事会将讨论股票转换基准日,并购时程仍维持第三季完成,届时华亚科将下市。自由时报

     2.蔡明介:联发科没要卖给紫光,全球化去掉大陆就少掉一半;

    

     蔡明介谈“陆资投资台湾IC设计”

     由于“陆资投资台IC设计”议题延烧,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终于打破沈默指出,要澄清两件事情,第一、我并没有要把联发科卖给紫光。第二、我是支持“允许申请,专业审查”,但这并不等同是开放。

     蔡明介说,清华紫光董事长赵伟国去年来台湾时,社会上声音很多,而我的立场是认同两岸半导体产业要携手合作,并没有说要卖联发科,但因为没机会好好解释,反而让反对的学者提出很多“假想”联发科的立场,现在我就出来讲清楚,也盼各界能瞭解联发科。

     蔡 明介表示,联发科对陆资投资IC设计业的一贯立场,是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着眼,认为在不危害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国内就业的前提下,比照晶圆代工及封 装测试业的管理办法,允许有需求的企业提出投资申请,由政府专业、透明的审查制度把关。他特别强调,“允许申请不等于无条件全面开放、也不等同开放陆 资”。

     联发科为什么主张允许陆资申请来台投资?蔡明介表示,大陆半导体市场已占全球市场过半,大陆IC设计业者的市占率受惠当地市场发 展,这些公司的市占率五年翻一倍,全球两大IC设计公司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营收来源,超过一半是来自大陆,对于一家国际 级的IC设计企业而言,全球化的布局已不能忽视大陆市场。因此联发科主张,允许申请陆资不是要卖公司,而是要取得市场、进行国际并购换股、参与大陆的标准 制定。

     蔡明介强调,对于申请的个案,也确实需要透过政府管理相关风险,包括有国家安全、经营权、和关键技术。一旦申请的个案若无上述的疑虑,企业依法及公司治理应有自主决定商业策略的权利及义务,以保障股东及员工权益所需要努力的。

     联发科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高通在5月28日已对外宣布,将由高通出资45%、贵州省政府出资55%,双方以2.8亿美元合资华芯通公司。

     蔡明介说,这样的合作战略让高通直言,将打造出一家能够在大陆赢得市占率的公司,而不是只是授权旧技术的公司。高通此次的合作战略,将来也会回馈到高通的美国总部,反观台湾IC设计企业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为台湾拚经济。

     (工商时报)

     蔡明介:全球化去掉大陆 就少掉一半

     半导体产业正在成熟化,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表示,这几年投资回报率已不像过去那样,整并必然发生,国际化更是联发科一直在进行的,但企业的全球化不能打半场,去掉大陆、就少掉一半。

     对于新政府积极推动的南向政策,蔡明介也说,联发科不是早就去了吗?联发科在印度、新加坡等地都有据点,投资超过一百五十亿元,也早就是印度智慧手机主要晶片供应商,市占率超过三成。联发科不仅完全配合新政府的南向政策,若有需要,还可提供协助。

     蔡明介说,联发科全球有一点五万名员工,从做基地台的诺基亚、易利信和日本Docomo等,都有合作;在美国也和Google、亚马逊、微软等不同跨国公司合作不同产品。

     他说,联发科做的这一切,都是希望继续在台湾生存和发展,只是大陆市场大,我们希望有养分,才能继续在台投资,创造高薪的工作机会。如果全面禁止,可能使台湾IC设计产业错失机会,反而对台湾经济发展不利。

     蔡明介说,联发科这样规模的公司,有不同产品线,总是有不同的人想要合作。以出售转投资杰发为例,还好是百分之百合法,还能因此有机会参加大陆的车联网和图资业务,若受法令限制无法进行,对他们当然是损失。

     他说,希望政策开放是业界共同的声音,半导体协会第十届第五次理监事联席会议中,不记名投票结果全票支持,希望政府同意准许个案申请;五月卅一日又在半导体协会的设计策略委员会中决议通过,业界有这个共识。

     他表示,很多IC设计公司老板是工程师出身,大家可能认为这种事由联发科帮忙开路比较好。

     他认为,允许陆资投资,其实也有利小公司活化,并能帮助台厂取得市场、方便采取并购换股、还可参与大陆标准制定。经济日报

     蔡明介四主张 力倡开放陆资

     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力倡政府应有条件开放陆资投资我IC设计业,提出四大原因,包括没要卖联发科且会根留台湾;台湾公司应与在台挂牌的海外“F公司”享同等待遇;提供申请机会不等于全面开放;台湾IC设计业多与国防和资讯安全无关,若不开放,会将资金、人才、技术向外推。

     蔡 明介指出,晶圆代工开放“N-1”的制程登陆,但是联发科到今天还在卖DVD晶片,这已经是“N-5”(意指非常成熟)的技术,连台湾最强的代工和封测都 开放了,设计业没道理不开放。他说,就是因为想根留台湾,才会争取政府开放,虽然联发科在大陆的营运占比过高是风险,但必须先固守,才有养份扩散到其他地 区。联发科比任何人更重视本身的智慧财产权,对于在台创造高薪就业机会责任感不变。

     此外,过去五年,没有台厂的合作与协助,其他国际大厂 照样以其方式和大陆合作,英特尔、高通、超微都是进行式,台湾必须重视。考量大陆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蔡明介建议,在不影响国家安全或不利台湾产业的前提 下,若能有条件开放陆资投资,藉由专业审查把关,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更有利。以下是蔡明介专访纪要:

     问:联发科一直积极争取政府开放陆资投资我IC设计业,外界的质疑不少,你自己怎么看?

     答:这中间最大的误会,是当初跟紫光董事长赵伟国的隔空互动,大家认为我对他太快示好了,说我想把联发科卖给紫光,很多攻击以这个假设为基础。大家一直误会我们要卖,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

     其实紫光有些投资是纯财务性,若是紫光是想卖展讯给联发科,当然也可以谈,但如果连开放都没有,我怎么跟赵老大(指赵伟国)见面呢?

     问:过去IC设计业争取开放陆资,好像只有联发科的声音较大,感觉上像在孤军奋战,其他同业到底赞不赞成?

     答:希望政策开放是业界共同的声音,半导体协会(TSIA)第10届第五次理监事联席会议中,不记名投票结果全票支持,希望政府同意准许个案申请;5月31日又在TSIA的设计策略委员会中决议通过,业界有这个共识。

     TSIA之后才有声音,是因为有些小公司没需要,各公司的大陆市场占比不同,而且很多IC设计公司老板是工程师出身,大家可能认为这种事由联发科帮忙开路比较好。

     允许陆资投资,其实也有利小公司活化,并能帮助台厂取得市场、方便采取并购换股、还可参与大陆标准制定。

     政府若允许有合理需求的厂商申请,再由专业审查把关,绝不等同开放陆资。

     挺经部 四原则筑墙

     问:联发科争取政府开放陆资投资IC设计,有没有建议的开放方式?

     答:经济部长李世光曾表达对于陆资来台投资高科技产业政策,会以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和确保就业三原则个案处理,我相当赞同。

     我们建议可以限制陆资不具控制力、不征求委托书、设陆资董监上限、不指派经理人等四原则。若母公司不行,也可以子公司先行,避免陆资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外界担心开放陆资投资,就能直接拿走关键技术,但其实不会。任何股东持有台积电1%股权,也不能把台积电的IP打包带走,只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即使进了董事会,也不能要走IP,这是商业机制。但要限制不能征求委托书,把1%股权放大成5%。

     以美国为例,虽与大陆竞争激烈,也未全面禁止。如果美商跟陆资合作,在美国合资要由CFIUS审查,在大陆合资则是开放,只要不输出管制科技即可,像英特尔是用在超级电脑上技术就有管制。

     过去CFIUS审查中,否决比例只有0.3%,且其中并没有半导体业的否决案;另外自行撤案占11%,快九成是通过的,像是紫光投资WD就是自行撤案,而陆资收购NXP RF、OmniVision 、ISSI则是通过的。

     南韩也没有全面禁止,大陆东芯半导体就收购韩国Fidelix 25.3%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紫光原说要投资海力士被拒,是因为海力士不缺钱,而不是南韩政府禁止。

     我们强调的是,是希望政策开放让有需求的厂商可以申请,并不是全面开放。有一些反对的意见说,开放会逼IC设计老板乖乖走上谈判桌,“come on(拜托),台湾是自由社会,谁能叫谁走上谈判桌?”

     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希望继续在台湾生存和发展,只是大陆市场大,我们希望有养份,才能继续在台投资,创造高薪的工作机会。如果全面禁止,可能使台湾IC设计产业错失机会,反而对台湾经济发展不利。

     谈国安 别无限扩张

     问:外界对于联发科争取开放陆资投资IC设计,存在危及国防和资讯安全、关键技术外流、台湾产业空洞化、不该对大陆依存度过高等疑虑,你怎么看?

     答:国家安全是比较主观的议题,可以透过专业审查机制来把关,要说资讯安全,微信(We Chat)、LINE的基地台都不在台湾,不是更有疑虑,使用却很普遍。国家安全问题确实应该思考,但不该无限扩张,否则有害台湾发展。

     至于关键技术保护部分,绝对是董事会最关心的,我们比政府更关心,以往就对离职员工和竞争对手采取行动。

     过 去政府开放半导体登陆采用“N-1”机制,要把关键技术留在台湾,“N-1”减到后面,连16奈米和10奈米都可以说是上一代制程。IC设计就更复杂了, 产品从中央处理器(CPU)、记忆体到感测器,终端应用从手机到电视都有,要规范什么是“N+1”或“N-1”?联发科到今天还在卖DVD晶片,这已经是 “N-5”的技术,这可不可以开放?

     至于对大陆依存度太高,我们当然了解大陆占比大会是风险,可是要diversify(多样性)不是立 即可做到。而且既然大陆比重这么大,要先固守,才能有养份扩散到其他地区。同时,国际化更是联发科一直在进行的。我们全球已有1.5万名员工,从做基地台 的诺基亚、易利信和日本Docomo等,都有合作;在美国也和Google、亚马逊、微软等不同跨国公司合作不同产品。

     新政府积极推动的南向政策,联发科不是早就去了吗?我们在印度、新加坡等地都有据点,投资超过150亿元,也早就是印度智慧手机主要晶片供应商,市占率超过三成。我们不仅完全配合新南向政策,还可提供协助。

     抱不平 晶圆封测早开放

     问:此时开放陆资投资我IC设计产业的急迫性是什么?再设限有被陆厂赶上的危机吗?

     答:我们争取IC设计开放,主要理由是因为半导体代工和封测没限制,怎么会只有IC设计卡关?更何况,台湾的晶圆代工在全球市占率76%,封测市占56%,IC设计才18%,在这三个领域中,应是代工最强,封测次之,再来才是设计。

     连最强的代工和封测都开放了,设计业没道理不开放。台湾的设计业领先大陆的差距并不明显(大陆IC设计市占率约10%),大陆市场又这么大,经过策略联盟后,机会会更大。

     过去开放代工和封测,独缺设计这一块,可能当年觉得制造没技术,设计才有,这是“misunderstanding(误解)”。

     况且,因为台湾禁止,连我们登记在合肥的子公司杰发都无法回台设据点,这是法规将资金、人才、技术向外推;但以联发科这样的规模只能合法经营,绝对要照法令走。反观具陆资背景的F公司却可以在台拥有征才等自由,台湾公司未享同等待遇。

     问:现在政府并不限制去当地合资,而是不能入股台湾公司,这是你们要的吗?

     答:现在是可以去当地成立公司,但我们希望对产业发展和台湾就业有帮助,能再回来雇用台湾员工,却连这样都不行。刚刚讲到杰发的例子,因为登记在大陆合肥,连一个工程师都不能在台湾招聘。这是提供就业机会,为何不行?

     若要避开这个限制,或许可以成立新公司因应,可是我们无法为每家子公司成立新公司,有些合作是以现有企业的价值去进行,有些合作则是要参与到母公司,或必须把现有业务的分出去,各种情况不一样。经济日报

     3.北京建广27.5亿美元再收购NXP Standard Products业务;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 NXPI)与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Jianguang Asset Management Co., 简称:建广资产管理)达成另一份资产出售协议,凸显出今年中国企业收购交易的旺盛势头。

     该 芯片公司已同意以约27.5亿美元将其Standard Products业务出售给建广资产管理和Wise Road Capital。就在半年前,恩智浦半导体以18亿美元将其RF Power业务出售给了建广资产管理,该交易帮助消除了恩智浦半导体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的障碍。

     Standard Products业务2015年实现收入12.4亿美元。恩智浦半导体2015年总收入为61亿美元,这一数字包括了飞思卡尔半导体约一个月的业绩。Josh Beckerman

     北京建广资产管理,属为中建投资本管理旗下,为专注于芯片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并购的资产管理公司。NXP会将上述业务分拆而成Nexperia,主要产品是供汽车、工业、电脑、消费电器与穿带式装置使用,出售交易会在明年首季完成。

     NXP半导体主攻移动通讯设备、消费电子、汽车娱乐等领域,目前在美股上市公司市值高达302.4亿美元、折合约2347亿港元。

     半年前,NXP同样将旗下RF Power业务,出售予北京建广资产管理,作价18亿美元、折合139亿港元。华尔街日报

     4.两岸冷对抗 紫光登台遥遥无期;

    

     清华紫光展台。(CFP资料照片)

    

     力成科技公司大楼。(取自官网)

     大陆紫光集团登台投资,确定短时间内无望!两岸进入冷对抗,经济部投审会官员14日坦言,目前两岸投资事务皆低调处理,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状况”;加上紫光想要入股力成、南茂,必须先经立法院同意,如今能否过关,遥遥无期。

     紫光今年1月先后向投审会递件申请入股力成、南茂,惟面对立法院决议须先提出专案报告,还有经济部并案严审的原则下,至今通过机会渺茫。投审会官员14日表示,按照程序,现阶段全案正在进行书面审查,目前部分文件尚未备齐,因此还没完成审查程序。

     立院休会前没打算审

     官员指出,待全案书面审查通过后,才会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过,对于后续是要先进行由经济部主持的关键技术小组审查,还是先行向立法院报告,官员没有答案,称尚未确定程序要怎么走,但一定会确保我封测业没有产业、技术和人才外流等风险。

     值 得注意的是,针对有关陆资来台投资的议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自3月初要求经济部进行专案报告后,迄今再无安排任何相关议程。经济委员会召委苏震清14日被 问及相关问题时,也表示目前自己没有将该议题排入议程的打算;至于紫光入股2案,则盼行政部门能够先完成审慎评估,再来研议。

     阿里案没时间表

     有立委私下透露,在立法院本会期7月15日休会以前,陆资来台投资案恐怕不会是优先处理法案。言下之意,紫光登台短时间确定无望。

     另外,有关阿里巴巴台湾分公司重新用港资名义来台投资一案,投审会表示,现阶段同样没有时间表。对于原因,官员三缄其口,仅称其陆资身分已“无庸置疑”,但部分“疑虑”待有关单位厘清,现在还不便对外说明。

     2015年阿里巴巴被认为隐瞒陆资身分,遭经济部要求限期撤资。阿里巴巴提出行政诉讼,全案法院正审理中。

     (旺报)

     5.澜起低功耗DDR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电子所属澜起科技“低功耗DDR系列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术” 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集 微网消息,6月3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起科技)完成的“低功耗DDR系列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设计技 术”科技成果 鉴定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黄如,以及来自工信部电子司、清华大学、中国电子 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想集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突破了动态电源管理与动态时钟分配管理、低功耗高速收发器、低延迟输出驱动 器与高灵敏度输入接收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DDR内存缓冲控制器领域的芯片设计和产业化水平。

     澜 起科技是全球领先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供应商,专注于为云计算、物联网等市场提供以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2014年,中国电子并购澜起科技,2015 年,澜起继续保持市场高占有率,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人民币。澜起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崇和博士于1994年应邀回国,是最早自硅谷回国发展的集成电 路设计专家,被业界称为“IC设计海归第一人”。2004年他与同仁共同创立澜起科技,经过十余年的耕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2009年底,杨崇和 博士当选IEEE院士,并于2010年3月入选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计划,成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杨崇和博士2012年被上海市授予 “白玉兰荣誉奖(金奖)”,2016年当选“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次通过科技成果 鉴定的“DDR系列内存缓冲控制器芯片”是澜起科技利用专有的高速、低功耗等设计技术,为新一代服务器平台提供的高性能内存接口解决方案。产品已通过英特 尔等业界知名CPU厂商的严格认证,并被三星、海力士、美光和金士顿等内存条厂商广泛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澜 起科技凭借其在高性能、低功耗CPU内存接口解决方案方面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公司于2016年初与清华大学和英特尔在北京正式签署协 议,宣布联手研发融合可重构计算和英特尔x86架构技术的新型通用CPU,计划最早将于2017年为中国市场提供该处理器芯片产品。

     6.主要半导体厂商赴陆设厂 韩国唯恐技术外流

     陆续传出全球代表性半导体业者决定前往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尽管有技术外流的风险,但面对全球最大 的消费市场招手,业者仍决定冒险一试。由于每年大陆的半导体进口规模比进口石油还高,让大陆政府欲积极发展半导体产业以提高自给率。如今领导业者的建厂计 划无疑是提升大陆自给率的最佳时机,长期而言还有机会取得技术。

     据韩媒ET News报导,日前排名第二的IC制造业者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决定与重庆市政府合作,在当地兴建12吋(300mm)晶圆厂。重 庆市政府提供土地与建物,格罗方德负责设备与技术部分,但双方的持分比例与投资金额等资讯并未公布。预计2017年起投产130~40纳米逻辑、模拟、混 合信号芯片等。

     业界认为,该工厂初期量产规模以每月投入晶圆为基准约1.5万片。格罗方德则计划将新加坡Fab 7工厂使用的技术移转到即将新建的大陆重庆工厂。

     先 前台积电也曾发表到南京的建厂计划,规划兴建12吋晶圆厂,投产时间定在2018年,生产16纳米FinFET芯片。从台积电最新的技术地图 (Roadmap)来看,2018年最新制程应为10纳米或7纳米技术,因此用于南京工厂的技术约落后两个世代左右,原因应是考虑技术外流问题。

     如今格罗方德也决定在重庆建厂,并采用130~40纳米,而非最先进的10纳米级FinFET制程,业界认为应也是考虑技术可能外流所做的决定。

     在存储器领域,两大韩厂早已在大陆工厂使用最新技术进行生产。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在西安工厂生产3D NAND Flash存储器,SK海力士(SK Hynix)在无锡工厂也几乎与韩国利川工厂同步,使用相同的先进制程量产DRAM。

     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业者英特尔(Intel)同样也前进大陆,2015年宣布要将位于大连的系统半导体厂房转换为存储器生产工厂,计划投资约6.2兆韩元(约52.28亿美元),目标在2016年下半投产3D NAND Flash存储器。

     力晶科技则决定与合肥市政府合资兴建12吋晶圆半导体厂,合作方式为合肥市政府负责出资,力晶提供技术。如此一来,形同将生产技术全面交给大陆。

     韩国业界认为力晶的技术约落后韩厂4~5年左右,但若有大陆政府的雄厚资金挹注,也将产生极大威胁。若韩厂研发更先进的DRAM制程稍微放慢脚步或遭遇瓶颈,未来很快就会被大陆追上。

     业界认为,三星、SK海力士、台积电、英特尔等半导体领导业者在大陆的建厂计划并非合资型态,技术流出的风险较低。但格罗方德与力晶以提供技术的方式与大陆合作,将间接扶植大陆的技术竞争力,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崛起助一臂之力。

     但也有另一派业界人士认为,存储器领域并非儿戏,许多有意前进大陆发展的美国、日本、德国半导体业者铩羽而归,目前大陆政府的出资来自地方,投资不如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集中,或许反而能成为韩国业者成长茁壮的机会。Digitimes

     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集微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