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博士】周翔宇:《  经典诠释的新发展 —明代<春秋>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
2016/3/19 经学文献

     点击标题下「经学文献」可快速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2015)历史文献学

     作者:周翔宇 导师:周国林

    

    

     自清代以来,学术界对明代经学大体形成了两种认识。一方面,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清代学者、近代学者多视明代经学为宋学之余响,认为明人治学非汉唐之精专,袭宋元之糟粕,故一代学术无可足观。另一方面,现当代学者则多从明、清两代学术的传承关系上着眼,认为清代考据学的诸多因素实际已在明代萌芽,清代学术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深化,由此又将明代经学视为了清学的先声。这两种认识虽然结论不同,褒贬各异,但却都是站在前、后代学术的立场上观察明代,都能未能很好地揭示明代经学的本质特征。本文立足于明代,以《春秋》学为对象,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一,经学是围绕经典文本诠释而构建的学术体系,《春秋》文本同时具有文、义、事三方面内容。明代学者特别注重《春秋》经传所载之事,他们主要以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事实的还原、解读、评价来诠释《春秋》经义,阐发个人思想,由此构建了一套以据事直书说、圣凡同心说为基础,扫除一切书法文例、先验义理的诠释理论。这与汉唐《春秋》学者主要以文辞为切入点,特别注重字词训诂和书法归纳,借助文辞阐发经义;宋元《春秋》学者主要以义理为切入点,强调先从其它儒家经典和孔、孟语录中提炼义理,再以之解释《春秋》的诠释方式截然不同,是独立于汉、宋的新一代《春秋》学。二,明代《春秋》学的产生和演进,固然有对前代理论的借鉴与继承,但更多则是独立的发展创造,这一过程在明代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明初,《春秋》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学术传承。在重建学统、上接朱熹学脉的过程中,以事件为导向的诠释特征已经开始呈现,并且对宋。儒程颐、胡安国主要以先验义理为导向的《春秋》学诠释理论形成了冲击。而明成祖出于政治考量编纂《春秋大全》、独尊胡安国《春秋传》,又对这一时期学术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干扰,使明初《春秋》学呈现出反复、波折的发展趋势。进入明代中期,随着明成祖政治影响的消退以及明代心学的兴起,学者们迅速突破了以《胡传》为代表的《春秋》宋学体系,建立起特属于明代的诠释理论,使明代《春秋》学全面臻于成熟。晚明,在个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明代《春秋》学在成熟之余进一步激变、创新、分化、争鸣,出现了各流派同时并进,异说纷呈的局面。其中,注重考据、切于实用的学术因素也在激烈的争辩中逐渐发展,为清初经史实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这个过程,既有对宋学理论的继承,也有批判和突破;虽然形成了某些清学的潜在因素,但它在明代毕竟不是主流。因此,明代《春秋》学的发展线索同样也是独立的,它既不是宋学的简单延续,也不仅仅是为清学奠基。三,明代《春秋》学在著作数量、学者数量、治学群体规模,学术覆盖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学科门类等方面都远胜于前代,体现出一种宏大的气象。这一特征与明代国家统一,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发达,经济繁荣,出版业兴盛,世俗文化兴起等社会发展特征是相应的。这就让明代《春秋》学涉及了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异常紧密,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学术。四,理想的经学诠释,应该是经说合理性与思想自由性的恰当结合。明代《春秋》学者特别注重思想发挥,为了表达自我见解,他们通过评论《春秋》经传事件而提出了不少翻新出奇之说,这是思想自由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经说的合理性方面,明代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注重史料、注重考据,希望由此探求经传事件的真实面貌,以此保证经说合理、正确。但是,在实际解经的过程中,明代学者对思想自由的关注要更胜于对经说合理性的关注,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证方面的成就不能与后世学者相比。总体上看,明代《春秋》学就体现出多私臆、少实证,重议论、轻考据的特征。无怪清人会有空疏、蹈虚之讥。同时,在经学研究领域,明代学者虽然已经突破了《胡传》的限制,建立起独立的一代之学,但是在科举领域,《胡传》则仍然是八股制艺文的经义标准。在科举竞争加剧、出版业繁荣等因素的共同刺激下,大量敷衍《胡传》、讲求作文方法的八股讲章在晚明纷纷涌现。它们基本已经脱离了经学的范畴,只是一种应考资料而已。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又让明代《春秋》类文献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最终招致“庸滥”之评。这些问题,都是明代《春秋》学的积弊所在,亦无须讳言。通过以上内容,本文意在摆脱以宋学、清学视角考察明代学术的传统研究模式,揭示明代《春秋》学独立于其它时代的学术特征,勾勒其自身的发展演进线索,从而更客观地评定其是非优劣。

     摘要6-8

     Abstract8-13

     绪论13-31

     一、问题的提出13-16

     二、选题研究现状16-26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实现方案26-31

     第一章 明代《春秋》学的学术渊源与时代主题31-69

     第一节 从文辞入手的汉唐《春秋》学31-45

     一、汉代《春秋》学的主题31-34

     二、汉儒的《春秋》观34-39

     三、汉代《春秋》学的诠释特点39-44

     四、汉代《春秋》学的延续44-45

     第二节 以义理先行的宋元《春秋》学45-60

     一、宋代《春秋》学的主题45-47

     二、宋儒的《春秋》观47-51

     三、宋代《春秋》学的诠释特点51-58

     四、宋代《春秋》学的主流与旁支58-60

     第三节 明代《春秋》学的时代主题60-69

     一、复杂多元的学术环境60-64

     二、积极自信的文化心态64-67

     三、总结与创新的《春秋》学主题67-69

     第二章 明代《春秋》学计量分析69-96

     第一节 关于学术著作的统计分析69-81

     一、著作数量69-73

     二、著作内容分析73-77

     三、版本与著录分析77-81

     第二节 关于治学群体的统计分析81-90

     一、数量分析81-84

     二、地域分析84-88

     三、身份分析88-90

     第三节 明代《春秋》学的分期90-96

     一、明代《春秋》学的阶段划分90-91

     二、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划分依据91-96

     第三章 恢复中的明初《春秋》学96-160

     第一节 重建官方经学教育体系96-113

     一、广建学校97-100

     二、任用学官100-103

     三、扩充生员103-105

     四、选举制度105-110

     五、统治者积极研习110-113

     第二节 恢复学术传承113-133

     一、承宋元余绪114-118

     二、启明初新传118-123

     三、关键人物与传播方式123-133

     第三节 确立学术宗主133-154

     一、对汉唐《春秋》学的态度133-139

     二、对程颐、胡安国《春秋》学的态度139-145

     三、对朱熹《春秋》学的态度145-148

     四、官方的总结与选择148-154

     第四节 其它学术因素的发展154-160

     一、经学研究中的自主意识154-156

     二、史学因素的发展156-158

     三、文学因素的发展158-160

     第四章 走向成熟的明代中期《春秋》学160-266

     第一节 对学术宗主的重新选择160-187

     一、科举对《胡传》的突破161-164

     二、学术研究著作对《胡传》的超越164-170

     三、对《胡传》的全面批判170-184

     四、对程颐《春秋》学态度的变化184-187

     第二节 以事解经诠释体系的确立187-213

     一、孔子遵王法而作《春秋》187-196

     二、据事直书说196-206

     三、圣凡同心说206-213

     第三节 以事解经的主要特点213-239

     一、平心观事213-217

     二、扫除书法文例217-220

     三、据经说经220-224

     四、依传解经224-230

     五、考据因素230-239

     第四节 明代中期《春秋》学的全面成熟239-266

     一、总结性《春秋》学239-248

     二、全国性《春秋》学248-258

     三、多元化《春秋》学258-266

     第五章 创新激变的晚明《春秋》学266-313

     第一节 晚明《春秋》学的主线266-279

     一、对明代中期理论的总结继承266-276

     二、创新超越意识勃发276-279

     第二节 《春秋》学的实证化发展279-294

     一、专门之学280-283

     二、融通之学283-289

     三、考据之学289-294

     第三节 《春秋》学的思想化发展294-304

     一、扫除传注以逞私意294-296

     二、《春秋》的哲理化296-300

     三、翻新出奇之说300-304

     第四节 《春秋》学的应试化发展304-313

     一、举业中心形成304-308

     二、讲章大量涌现308-313

     结论313-315

     附录一 明代《春秋》学著作简表315-340

     附录二 明代《春秋》学散见文献汇表340-351

     参考文献351-36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65-366

     后记366-367

    

     本期编辑:小高

     版权声明

     文章本微信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单位(网站)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资料并通过本微信公众平台公开致歉。

     本平台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