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银:《考工记》里的弓箭是什么样的?
2016/3/20 经学文献

     点击标题下「经学文献」可快速关注

    

     弓箭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广泛用于战争、打猎之外,一如谭旦囧先生所言,“在中国,历代更保持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重的精神,甚而合射以明教,借射以学礼,自天子下降及庶人,莫不讲习”。传统弓箭制作时间较长,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制作程序繁杂,尤详于《考工记》一书。《考工记》又号称难读,一则因为文字艰涩,难以疏通文义,二则古今工艺差异颇大,多有龃龉。本文兹据传世文献、出土材料、实地考察等,尝试厘清《考工记》弓矢制作的相关参数。

     传统弓的长度

     弓的长度因人而异,“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提到的三种长度不一的弓,约合今152.46厘米、145.53厘米、138.6厘米。据《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秦始皇兵马俑出土铜弩机、木弓和弓囊28件,其中,“木弓已朽,长约117-140厘米”。在居延汉代遗址也发现一张缺弦的反弓,“长130厘米”。虽然汉出土的弓弩长度较《考工记》偏短,但是亦可作为参考。

     传统弓的射程以及拉力

     《仪礼·大射仪》中规定“大侯九十”,即天子举行射礼时所用侯道为九十貍步。一貍步为六尺,则九十貍步为540尺。晚周至秦汉1尺约今0.231米,540尺约今124.74米,此即天子举行射礼的侯道长度,比今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射箭项目的最远距离90米,还要多出34.74米。此外,《史记·苏秦列传》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奚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如果《史记》所言不误,则这些驰名天下的韩国强弓射程都在831.6米之外。

     至于传统弓的拉力,《考工记》未有明文。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佳兵》篇提到:“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明之一斤,约合今1.1936市斤,120斤约合今143.232市斤,即71.616千克,约157.886磅。上力之人,拉开一张近160磅的弓,这在原中国国家队射箭教练徐开才等老先生看来未免不可思议,今人几乎不可能做到!《天工开物》可以为我们推测《考工记》的拉力提供一个参照。根据古今度量的换算,明人弓箭拉力之大已经让今人瞠目结舌。可惜,文献所限,我们对《考工记》所载的一张弓需要花费多少力气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鉴于弓箭是当时战场上极为重要的远距离攻击武器以及《考工记》对弓箭制作大幅细致的描述,《考工记》所载之弓,其拉力之大恐不在明弓之下。古代多有射箭世家,一旦即戎,即是生死系之,其体质之强,用弓拉力之大,恐非今人可比。

    

     在黑龙江安达草原拍摄的张国权先生演示的蒙古式射法:右手拇指戴扳指,食指压在拇指上,左手扶箭,箭放在弓的右侧发射,图中的弓弦即为现代复合材料制成。

     箭的长度

     《考工记·矢人》载:“三分其长而杀其一。”郑玄注:“矢槀长三尺。”《考工记·弓人》载:“维体防之,引之中参。”郑玄注:“体定,张之,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乡射礼·记》曰:“射自楹间,物长如笴,其间容弓,距随长武。”郑注:“笴,矢干也,长三尺。”结合对《周礼》《仪礼》及其深入的研究,郑玄至少三处均完全肯定箭长三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郑注三尺之箭明显偏短,难以用来行射。江永云:“矢笴有长短,三尺其中制。”孙诒让:“矢之制,以三尺为最短,其上中制当以次递增也。”由上,我们不难看出,郑玄、江永、孙诒让对箭的长度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那么,究竟哪种说法较为可信呢?

     根据《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箭镞近7000支,其中,Ⅰ式箭镞“箭通长68-72厘米”,但是根据出土的铜弩机,我们认为这些短箭更可能为弩用箭,而非弓用箭。另外,我们请教相关射箭和弓箭制作人士,包括徐开才老先生和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副主席张国权先生、副秘书长王刚先生等人,根据人的身高和射箭习惯,三尺(约合今69.3厘米)之箭显然太短,适合孩子使用,无法满足成人射箭的要求。成人用三尺之箭搭弓,根本拉不满弓,箭就开始坠落。现在成人所用箭长在85厘米左右,清人所用箭偏长,有的甚至在100厘米之上。因此,我们认为,郑玄理解的“矢长三尺”只是一种参考长度,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三尺之箭当为最短,孙说可从。

     弓干材质的选择

     《考工记》记载弓干的制作选材有七种,“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但是,目前中国筋角弓的材质主要用3到5年生的毛竹,不用柘木等。竹木在《考工记》中是最下等的材质,如今却成为最常用的材质。我们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根据现代民间制作经验,竹木的韧度明显优于桑木;二、符合《考工记》要求的桑木数量极少,现代社会与古代“膏壤千里,宜桑麻”的情形迥异,柘木、桑木等锐减。弓的制作材料多是因地取材,《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蜀、汉、江陵千树橘……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要之,无论是明人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还是1942年成都的长兴弓铺与今日北京的“聚元号”弓铺,以及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的弓箭坊,弓干都是选用竹木。因此,我们现在复原传统弓时,弓干主要用竹木,但在弓弣和弓梢部分确实可用少量桑木等。

     胶的选择以及弓体的粘合方法

     《考工记》关于胶的记载有六种,“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今天所用胶多为鳔胶等。《天工开物·佳兵》中提到:“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东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另据高翔先生介绍,鳔胶具有黏性好、颜色浅等特点。高先生煮胶用80到90摄氏度慢熬一天左右可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鳔胶的粘合作用,弓干、牛角等一般都会被加工成凹凸不平的槽条。当然,粘合之后,一些经验丰富的制作人会自制一些工具,用单人即可操作的走绳法对弓进行固定,确保弓的各部分牢牢粘合。

    

     粘合之后,一些经验丰富的制作人会自制一些工具,用单人即可操作的走绳法对弓进行固定。

     牛筋的运用

     牛筋的运用主要有三:一是与弓干粘合,增加弓体的韧度,二是作为弓弦的制作材料,三是缠缚弓体、箭羽等。牛筋用途广泛,可以用来附在弓的外侧增加弓的韧性,也可以用来制作弓弦,牛筋丝还可以用来缠缚箭羽,防止箭羽脱落。牛筋的锤炼和手撕相当耗费时间,民间俗语称“好汉一天撕不了四两丝”。

     漆与弓弦材料的选择

     现代筋角弓所用漆,业界称为大漆,通过朱砂等调和树漆而成。丝则用作弓弦,也用来缠缚弓身,起到固定和增加弓体韧度的作用。但是,现在弓弦基本不用丝,而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制作工艺也比古代先进。

     箭镞和箭羽材料的新选择

     与中国古代匠人制作弓箭截然不同的是,现代艺人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所需材料。现在箭镞制作材料已经多样化,很少有青铜质,多用铁质、钢质,也有橡胶质、塑料质、银质等。箭镞的形状,除了薄匕形、三棱形之外,还有四棱形、半月形、山字形、倒钩形、斧形、铲形、尖锥形等。《考工记》上没有提到箭羽的选择,现代制作木箭的箭羽主要有鹅羽,也有猫头鹰羽、雕翎,甚至有孔雀羽、火鸡羽等。

    

     现在箭镞制作材料已经多样化,很少有青铜质,多用铁质、钢质,也有橡胶质、塑料质、银质等。

     总之,比较古今弓箭的制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制作目的上,古代主要用于军事、射礼、打猎等,今天主要用于体育竞技、商业娱乐、射礼复原等;其二、制作材料上,古代若干制作材料已经失传或者不再使用,而现代制作材料内容丰富,如弓弦、箭镞、箭羽的制作还引入了诸多新材料;其三、制作方法上,古人更加精细,对时令、阴阳、等级等关切甚多,今人则技术更先进,制作更便捷,交流更方便;其四、制作文献上,《考工记》在当时以及后世肯定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考工记》本身对弓的拉力、箭杆的厚度等重要参数均未记录,另有一些数据已经无法解读,如“丝三邸,漆三斞”,有成为“死文献”之虞,而后来的经师对涉及弓箭文献的理解多半泥于注疏,罕能结合实际。今人仅参考《考工记》之大体概况,比起文献,更注重自身制作经验的提升以及对他人包括国外弓箭制作经验的借鉴。

     jingxuewenxian

     来源:文汇学人

     作者:陈士银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小高

    

     版权声明

     文章本微信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单位(网站)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资料并通过本微信公众平台公开致歉。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