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沛霖:关于《诗经》祭祀诗的几个问题
2016/4/2 经学文献

     点击标题下「经学文献」可快速关注

    

     为了准确把握《诗经》祭祀诗,有必要对祭祀诗给以严格而科学的界定,将祭祀诗和与祭祀有关的诗歌区别开来。《诗经》祭祀诗中祭祀对象的形象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一种没有具体外在特征的“无形之象”。这种形象是宗教观念支配下,对于所祀之神的一种虚拟化的总体感觉。《诗经》祭祀诗的很多特点都与其形象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并由此而保持了诗歌的内在统一性。《诗经》祭祀诗真实具体地揭示了周天子的内心世界:敬畏惕厉、惴惴不安以及“再度丧失了自己”的无助和孤独,这是所有其他作品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特殊领域。

    

     《诗经》祭祀诗以其独特的题材、鲜明的思想和浓郁的宗教气息以及丰富的文化价值迥别于其他诗歌而自成为一类,并在“三百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数量上,祭祀诗的篇数固然比不上怨刺诗、情诗,但却远比农事诗、史诗、战争诗和宴饮诗多,因此说它是《诗经》中的一个大类,是丝毫也不为夸张的。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印象大相径庭,如果不作统计,仅凭印象,祭祀诗的数量仿佛微乎其微。这种错觉的形成可能与建国后的诸多选本对它从来不选,几部通行的文学史对它的意义、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少提及有关。与祭祀诗的重要性相比,对它的研究显得非常不够,无论是古代还是近几十年都是如此。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的学术发展和认识高度出发,对《诗经》祭祀诗重新加以审视,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与大家探讨。我认为,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制约研究深入发展的原因,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