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彬:阮刻《尚书正义》“江西本”价值初探
2016/4/16 经学文献

     原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作者授权发布!

     经学文献投稿邮箱

     jingxuenwenxian@126.com

     本文以中华书局影印《尚书正义》为底本,对校南昌府本、江西书局本,参校道光本、世界书局本等,考校其异文,结果证明江西书局本版本最善。

     阮刻《十三经注疏》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问世(此本简称“南昌府本”,2009年中华书局影印)。然阮元并不以之为善本,其子阮褔于其《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附案语云:“此书尚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如家大人在江西时细心,其中错字甚多,……《校勘记》去取亦不尽善,故家大人颇不以此刻本为善也。”【1】阮元于嘉庆二十一年六月(1816)调离江西,其时《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尚未完成。卢宣旬等急于呈阮元观看,朱华临《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跋》云:“来庵以创始者乐于观成,板甫就,急思印本呈制军,以慰其遗泽西江之意。局中襄事者,未及细校。故书一出,颇有淮风别雨之讹,览者憾之。”【2】

     因此,道光六年(1826),南昌府学教授朱华临等重校《十三经注疏》,即所谓“道光重校本”(简称“道光本”)。朱华临云:“今夏,制军自粤邮书,以倪君模所校本一册寄示,适奉新余君成教亦以所校本寄省。倪君所校计共九十三条,余君所校计共三十八条,予因合二君所校之本,详加勘对,亲为检查督工,逐条更正,是书益增美备。”【3】道光本对南昌府本作了订正,故其版本质量较南昌府本为高。

     同治十二年(1873),阮刻《十三经注疏》又被江西书局重修(简称“江西本”)。关于此本的重修情况,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前刘秉璋序云:“然自咸丰庚申以后,东南书籍半遭沦燬,古经注疏实赖此本之存,同治中江西既设书局,因取学宫旧本,续残补阙。”【4】

     今笔者就《尚书正义》一书,以中华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分别与南昌府本、江西本对校,并参校道光本、世界书局本,记录其异文,大致情况如下表:

     表一、道光本与南昌府本对照表:

     原(沿)误

     增误

     订正

     南昌府本

     157

     0

     0

     道光本

     22

     150

     131

     表二、江西本与南昌府本对照表:

     原(沿)误

     增误

     订正

     南昌府本

     157

     0

     0

     江西本

     62

     63

     93(72)

     (括号内数据为江西本继承道光本的校勘成果)

     表三、江西本与道光本对照表:

     原误

     增误

     订正

     道光本

     150

     0

     0

     江西本

     63

     0

     143

     据三表数据可知:道光本虽对南昌府本订正较多,但增误亦多;江西本固然沿误了不少南昌府本的讹误,增误却少。就错误量来说,江西本错误最少。对于道光本新增的150条讹误,江西本也订正143条。通过数据对比,显示了江西本《尚书正义》较高的校勘价值。

     1980年,中华书局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了阮刻《十三经注疏》(简称“中华本”)。据笔者所校《尚书正义》来看,世界书局本共有讹误266条,除106条新增讹误外,其余160条讹误基本沿误道光本,知其底本当为道光本。

     今笔者选取数条所校各版本异文,分类编排,乞教于方家。

     文中所引《尚书正义》例文,皆据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并于每条引文后随附其页码、栏位、行数,以便检覈。

     1南昌府本原误者,可据江西本订正

     (一)道光本已订正,江西本继承

     1.疏:“宏”,大也;“纲”者,网之索,举大纲则衆目随之。(中华本114页下栏倒第3行)

     案:上“大”字,道光本、江西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原作“人”。《尔雅注疏·释诂上》:“宏,大也。”《一切经音义》“宏敞”下引《尚书》孔注:“宏,大也。”《后汉书·马融列传》“以临乎宏池”李注:“宏,大也。”知“宏”为大也。

     2.疏:扬州薮曰具区,浸曰五湖。(中华本148页下栏第6行)

     案:薮,道光本、江西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原作“数”。此言九州泽薮,引《职方》之说。《周礼正义·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余八州亦皆作“薮”,无作“数”者。盖“数”乃“薮”之讹。

     3.疏:巡守尚然,征伐必也。(中华本156页中栏第5行) 案:巡,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原作“恐”。巡守,《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守。”此上孔疏:《曾子问》云:“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之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巡守尙然”缘上“天子巡守”而来,此藉“巡守”之礼述“征伐”之礼。且“巡守”与“征伐”相对,作“恐”于义不通。

     4.疏:《左氏》以为昆吾与桀同以乙卯日亡,韦、顾亦尔。(中华本160页上栏倒第16行)

     案:昆,道光本、江西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原作“是”。《春秋左传正义·昭十八年》“王二月,乙卯,……是昆吾稔之日也”杜注:“昆吾,夏伯也,……以乙卯日与桀同诛。”《毛诗》亦有其事,《毛诗正义·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毛传云:“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本篇孔疏上句亦言“今安邑见有鸣条陌、昆吾亭”。经传皆作“昆吾”,知作“是”误。

     5.疏: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中华本238页下栏第6行)

     案:帷,道光本、江西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原作“帐”。此言幕人之职,文见《周礼》。《周礼正义·天官·幕人》经云:“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太平御览·百服用部二》、《六书故·工事六》、《续通志·职官略》、《绎史·周官之制》均引作“帷”,知作“帐”因形近而误。

     (二)道光本未订正,江西本订正

     1.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中华本135页下栏第21行)

     案:弼,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原作“刑”。孔颖达《疏》:“汝作士官,明晓于五刑,以辅成五教。”《说文》:“弼,辅也。”知孔疏“辅成”正释经文“弼”义。孔安国注亦云:“弼,辅。”《隋书·经籍志》:“《书》美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殊不知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虽舜亦不免教之。”《贞观政要·刑法》注、《皇王大纪·帝纪》、《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太平御览·五刑法部一》引此皆作“弼”。江西本原作“弼”,不误。

     2.疏:“枚卜”谓人人以次历申卜之,似老枚数然。(中华本136页下栏第28行)

     案:似老,南昌府本、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江西本原作“似若”。“似若”为同义复词,经传多矣。《尚书正义·禹贡》孔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毛诗正义·桑中》孔疏“言淫在其都而君不禁,似若为之主然”,《公羊传·成公十年》徐疏“今不书至,似若不得脱危然”。又《尚书要义》卷三、《尚书纂传》卷三上、《骈字类编·数目门》引此皆作“似若”。“老”乃“若”之形讹,江西本不误。

     3.曰肃,时寒若。(中华本192页中栏第3行)

     案:寒,南昌府本、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江西本原作“雨”。孔安国传云“君行敬则时雨顺之”,孔颖达疏云“曰人君行敬,则雨以时而顺之”,注、疏皆本经文而释,其皆作“雨”,可知经文当作“雨”。且下经文云“曰谋,时寒若”,又下“咎征”亦沿此“休征”次序,首作“恒雨若”,与之对文,知此处作“雨”字无疑。

     4.疏:毛传云:“无能毁我室者,攻坚之故也。宁亡二字,不可以毁我周室。”(中华本197页中栏第7行)

     案:字,南昌府本、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查《毛诗正义·豳风·鸱鴞》“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毛传作“宁亡二子,不可以毁我周室”,其经、传皆作“子”,当据改。江西本原作“子”,与之合,不误。

     5.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中华本236页中栏第25行)

     案:武,南昌府本、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徧检书传,武王时无有东夷叛事,亦无武王伐东夷之事。且此传云“成王即政而叛,王伐而服之”,正义标起讫作“‘成王’至‘之命’”,疏亦云“成王即政之初,东夷背叛,成王既伐而服之”。又《多方》传云“周公归政之明年,淮夷奄又叛。……王亲征奄,灭其国”,《成王政》序云“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周官》序云“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淮夷即东夷也,此皆言成王伐东夷,为一时之事。江西本原作“成”,不误。

     2江西本可订正道光本增误者

     1.物也《序》以为唐以前物,其经皆古文。(中华本111页倒第4行)

     案:也,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阙。江西本原作“观”。检《郑堂读书记》卷二《经部二》:“《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二百卷,国朝日本山井鼎撰,其《补遗》则物观所撰也。”注云:“物观,字叔达,里居未详,官东都讲官。”其下提要又云:“《四库全书》著录前有其国……京保十五年庚戌物观《序》。”查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有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叙》,云:“《书》写本,吾邦古博士家所藏,为唐以前物。”知为物观《序》必矣。

     2.疏:言占之法,先断人志,后命元龟,言志定然后卜也。(中华本136页下栏第32行)

     案:言占,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江西本原作“官占”。经文“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孔传云:“帝王立卜占之官,故曰官占。”安国又云:“官占之法,先断人志,后命于元龟。”疏文直引孔注,且经文本作“官占”,故疏文不当另有“言占”之说。盖“言”即“官”之形讹。

     3.疏:汤居亳,今济阴师县是也。(中华本159页上栏第8行)

     案:师,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江西本原作“亳”。《汉书·郊祀志上》“亳有五杜主之祠”条下,韦昭云“亳,汤所都也”,臣瓒曰“济阴亳县是也”。《皇览》“汤冢在济阴亳县”,《路史·前纪八》“崔駰、薛瓒皆云‘济阴亳县,今有汤冢’”,《文献通考·郊社考》注云“亳,汤所都,济阴亳县”,此皆作“亳县”。作“师县”,或因南亳在偃师县而误。

     4.疏:《孔命》篇高宗云:“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中华本224页上栏第32行)

     案:孔,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江西本原作“说”。查《尚书·商书》之部,高宗时期有《说命》三篇、《高宗肜日》一篇,无《孔命》之篇。又高宗此语见于《说命下》篇,明其当作“说”。

     5.疏:必令兴狱诸官明开刑书,相与占之,皆无几得中正之道。(中华本251页上栏第10行)

     案:兴狱,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江西本原作“典狱”。“典狱”谓掌管监狱,意指执掌刑狱之事。如王安石《临川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已使之制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即是其例。“兴狱”指发起狱讼之事,如《文献通考·职官考十六》:“遣御史吾人宣谕东南诸路,戒其兴狱。”孔疏又云“断狱诸官明开刑书”,以意考之,作“典狱”为是。

     3江西本亦可订正世界书局本影印增误者

     1.疏: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榆,愉字休预。(中华本118页上栏倒第1行)

     案:苏榆,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江西本原作“苏愉”。下句言“愉字休预”,各本均作“愉”。检《(正德)武功县志》卷三《人物志》:“晋苏愉,字休豫,魏侍中则第二子也。”“预”、“豫”二字古通用,知其当为一人。又检《经问》卷十八及《元史类编》卷三十二《儒学》言郑冲授《古文尚书》事,皆谓授之苏愉。盖当作“苏愉”。

     2.注:以歌诗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中华本131页中栏倒第4行)

     案:,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江西本原作“蹈”。孔疏阐发此注:“下句又言歌诗之事,是令夔以歌诗蹈之舞之,教此适长国子也。”《史记·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尚书后案·虞夏书》、《经义述闻·教胄子》引孔注亦作“蹈之”。又“蹈之”历见于古籍,如《弘明集·立神明成佛义记》所云“所以舞之蹈之而不能自已者也”,《黄石斋先生文集·乐性堂记》中“蹈之舞之,钟之鼓之”,《歇菴集·经正则与民兴》之“至蹈之舞之而不自知”等。世界书局本形近而讹。

     3.注:黼若斧形,黻为尔己相背。(中华本141页下栏倒第8行)

     案:尔,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江西本原作“两”。《尔雅·释言》郭注:“黼文如斧,黻文如两己相背。”《左传·桓公二年》杜注:“黒与青谓之黻,两己相戾。”《庄子集解·骈拇》成注:“斧形谓之黼,两己相背谓之黻。”诸家皆以“两己相背”释“黻”义。又《广雅疏证·释言》引《尚书》孔传:“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盖“尔”因与“两”形相近而致误。

     4.疏: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师祭服。(中华本142页中栏倒第5行)

     案:师,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江西本原作“饰”。饰犹言装饰、修饰。如《荀子·乐论》:“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汉书·贾邹枚路传》:“被以珠玉,饰以翡翠。”《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又《礼经学·解纷》、《戴东原集·记冕服》引此均作“饰”。作“师”,盖因与“饰”音形相近而致误。

     5.疏:成王即政之初,即有淮夷叛逆未服得以立官之意号令群臣。(中华本234页下栏第30行)

     案:未服,世界书局本同。南昌府本、道光本、江西本原作“未暇”。“未暇”属下,句读为“卽有淮夷叛逆,未暇得以立官之意号令群臣”,文意甚明。若为“未服”,则当属上句读,言淮夷叛乱之时即作立官之事。然此时最急者当为平淮夷之叛,何暇以立官之意号令群臣。《周官》序又云:“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知“作《周官》”在灭淮夷后,二者不得同时。作“未服”,二句前后矛盾,知当作“未暇”为是。

     以上所列札记止为讹字一类。这是因为阮刻《十三经注疏》源于同一版刻,后来版本虽有校改之处,亦以改字为多,他若删字、增字者,几无所见。若字有缺失,亦当是刊印所致。一般而言,祖本一经翻刻,即有点窜之误。然阮刻《十三经注疏》因其初刻之本并非善本,故而后递有修补,至江西本则实为阮刻系统内之佳善者。若就《尚书正义》来看,江西本恰是如此。南昌府本、道光本、世界书局本《尚书正义》讹误较江西本为多。对于南昌府本原误者,江西本一方面继承了道光本的校勘成果,另一方面也有进一步校订。关于道光本增误者、世界书局本增误者,其讹字亦均可用江西本《尚书正义》加以订正,其校勘价值显而易见。据笔者所见南京图书馆藏江西本《尚书正义》(索书号:GJ/10396)可知,此本版面开阔,字迹清亮,且无虫蛀、脱页等,可谓装帧精美,保存完好。可见,至少南图所藏江西本《尚书正义》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阮刻《十三经注疏》整理工作中,须充分利用江西本的价值。

     注释

     【1】据阮元《揅经室集》第621页。

     【2】据道光六年朱华临跋。

     【3】 据道光六年朱华临跋。

     【4】据汪文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第547页。

     参考文献:

     [1]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南昌:江西南昌府学,道光六年.

     [2]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南昌:江西书局,同治十二年.

     [3]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上海: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四年.

     [4]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阮元.揅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汪文台.十三经注疏识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屈万里.十三经注疏板刻述略[M].台湾:开明书店,1984.

     [9]汪绍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考[J].文史,1963(3).

     [10]魏庆彬.阮刻十三经注疏版本初探[J].文教资料,2012(9).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