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吴十洲著《两周礼器制度研究》再版
2016/4/21 经学文献

     经学文献投稿邮箱

     jingxuewenxian@126.com

    

     两周礼器制度研究

     ISBN:9787100114837

     开本:32开

     作者:吴十洲 著,

     定价:86.00元

     页码:正文456页

     出版日期:2016-4

     装帧:精装

     礼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因相关文献古奥费解,难以研究著称。本书综合古文献、古文字与田野考古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先秦时代(主要是西周和东周)礼器制度产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并对这一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文化背景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证,科学地揭示出两周礼器制度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规律。作者认为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通神与权力象征物,指出了礼器制度与政治、宗教、宗法三大因素的密切关系,论述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吴十洲,本名吴卫国,1953年生,江西鄱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朱凤瀚先生。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员,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著有《紫禁城的黎明》、《两周礼器制度研究》、《乾隆一日》等书。

     目录

     序

     绪论

     一、礼器与礼器制度

     二、学术史上有关礼器的重要研究成果

     三、研究主旨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礼器制度之来源与形成

     一、周以前的礼器及其特征

     二、西周礼器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礼器制度的社会功能

     一、礼器制度与政治制度

     二、礼器与家族宗法

     第三章 东周礼书所见礼器制度

     一、东周礼书所述礼器制度之概要

     二、东周礼书中所见诸类礼器

     三、先秦典籍中的礼器组合形式

     第四章 随葬礼器制度

     一、随葬礼器的组合与相关仪制

     二、随葬玉器制度

     三、随葬青铜容器制度

     四、随葬乐器制度

     五、随葬车马器制度

     六、随葬兵器制度

     七、棺椁制度

     第五章 礼器制度的衰落

     一、旧贵族等级制度的瓦解与礼器制度的没落

     二、地缘政治的形成与礼器制度的衰落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潮与礼器的超越

     第七章 结语

     一、两周礼器制度的产生背景

     二、与礼器制度相关的哲学思考

     三、两周礼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表

     后记

     序(节选)

     礼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两周时代用以维系贵族间的等级,并作为规范以制约人们的日常行为。 关于当时的礼制,虽有东周各类礼书等文献记载,清代时又有众多学者对这些文献作深入考证,可以说已有累累成果。 但现存东周礼书所记两周礼制一则不够系统全面,二则也渗入作者的构拟成分,未必皆是两周礼制之实录。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野考古发掘揭露的各种遗迹、出土的各类文物及古文字资料,为深入研究两周礼制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深刻的启示。 将这些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同时吸收当代新的史学及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并注意采用新的富有时代性的研究手段,即完全可能在此课题研究上有开拓性的成果。

     十洲的这部学术著作选择了两周礼制研究中的一个专题,从当时贯彻、强化礼制所必需的礼器着眼,去探讨礼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对研究礼器制度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即使这样,这部著作的题目仍是较大的,也有一定难度。 十洲克服困难,用了几个寒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其所取得的成绩,我以为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注意将文献记载与田野考古资料做科学的印证,努力揭示先秦礼器制度的全貌,对东周礼书有关礼器部分的记述加以全面整理,从而归纳出文献中所记各类礼器的组合制度,可谓是目前这一课题研究的最系统成果。 其次,本书为两周礼器制度的研究设定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扩大了此领域的研究面,不只是停留在单种礼器的组合方面,而是全面考察礼器诸类别的整体组合形式、各类别内部的组合形式、各器种的数量关系与组合关系等。 这一系统性考察在研究的视野与方法论上也是有创新意义的,较前人偏重礼器器种的个别研究,比如只侧重由墓葬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和组合研究礼器制度要前进了一大步。再次,本书对礼器制度在先秦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与其所昭示的贵族等级结构、家族宗法制度做了全面具体的考察。 不仅论述了礼器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且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哲学、伦理观念,而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是很少有人认真做过的。另外,本书在以下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于观点或研究方法上也多有创获:第一,从形制发生、演变角度,论述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在造型与用意方面与青铜器的渊源、承继关系,认为两周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通神与权力的陶质象征物。第二,在研究礼器组合时,强调不同类、不同质料礼器之总体组合在确定贵族等级身份上的意义。第三,借用数学方法对随葬青铜容器及其组合形式做定量分析,这种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尝试是尤应提倡的。第四,在讨论礼器制度衰落原因时,从地缘政治、人文思潮角度作探讨,也颇有独到之处。当然,对于两周礼器制度这样一个大课题,本书的研究应该被视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对文献典籍有关记载的理解可能有的仍需要再斟酌,对于考古发掘资料的认识与理解也还需要再深入,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的考古资料也必将会纠正我们以往认识中许多不妥帖的地方,这一研究课题应该继续做下去。

     朱凤瀚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