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尚书》辨伪研究中的十大难题
2016/5/13 经学文献

     感谢作者赐稿!

     经学文献投稿邮箱

     jingxuewenxian@126.com

     作者简介

     曹景年(1983-),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工作单位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

    

     在儒家五经中,可以说《尚书》是疑案最多的一部经典,从宋人开始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书开始,关于《尚书》的各种疑点便一点点浮出水面,到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似乎可以给《古文尚书》的辨伪问题结案了。但是近年来,他的考证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新审视,也就是说“伪古文尚书案”似乎还远远没有达到定案的程度,其中有越来越多复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陈梦家先生作《尚书通论》,光是《尚书》的版本就列举了七个,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不仅是《尚书》这部书有许多疑案,而且几乎其中的每一篇都有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舜典》、《泰誓》、《武成》、《金滕》等等。

     但是,在这纷繁复杂的问题群中,有些问题是关键性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或较好地解释这些关键性问题,则如同提纲挈领,其他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笔者不揣谫陋,归纳了《尚书》辨伪研究中的十个问题,以求教于学界方家。

     一、孔子与《尚书》关系如何?汉代人都说《尚书》是孔子所删定,原书上千篇,被删定为一百篇(或一百二十篇)。那么,孔子到底有没有删书呢?孔子与《尚书》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曾引起很多讨论,但至今似乎仍无定论。

     二、《今文尚书》共多少篇?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一般认为是29篇,但自刘向以来,普遍认为《泰誓》一篇是武帝末或宣帝时后得的,加上《泰誓》才是29篇,那么伏生所传的《尚书》应该只有28篇,可为什么《史记》却明确记载《尚书》29篇,而且董仲舒等汉代早期人物都曾经引用《泰誓》中的话?伏生所传的《尚书》到底是多少篇?《泰誓》到底是什么来历?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书序》是怎么来的?《尚书》有百篇《书序》,但对于《书序》的来历,却有纷繁复杂的说法,有的认为伏生就有《书序》,有的认为出自孔壁,有的认为《书序》是后人据《史记》等编的,那么,《书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程元敏先生为此有一部厚厚的专著《书序通考》,可见《书序》问题的复杂性。

     四、《古文尚书》是怎么来的?虽然多数人认为《古文尚书》来自孔壁,但是也有其他看法,如有人认为来自河间献王;史书记载杜林也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而汉成帝也曾学习“中古文”《尚书》,因为他学不通,所以征召天下能懂百篇古文的学者,似乎汉朝的中秘书中就有《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有这么多来源,那么,哪个来源才是真的?还是都是真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五、为何《今文尚书》有的篇目《古文尚书》都有?众所周知,《今文尚书》29篇为残本,是伏生在秦朝焚书的时候藏起来,汉朝时拿出来的时候,残损很多,只剩了29篇,于是拿这29篇进行传授。而后来流传的《古文尚书》,除了有这29篇的内容之外,还多了16篇。但是这个《古文尚书》也是个残本。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古文尚书》竟然也残留了《今文尚书》的全部篇章?打个比方,一本原有100篇的书,齐国有一个残本,鲁国也有一个残本,但鲁国的残本恰好包括了齐国残本的所有内容,这种巧合似乎令人难以置信。难道齐国的那些残篇比其他篇章更容易保留吗?

     六、后世所传《古文尚书》为何没有多出的16篇?马融、郑玄所注《尚书》,都号称是《古文尚书》,但其中也只有与今文篇目重合的部分,而没有多出来的16篇。后汉诸儒,谈到逸书16篇,没有一个人说曾见到过。《汉书艺文志》明文记载一整部《古文尚书》有46卷,57篇(或是58篇),为什么只有跟今文重合的部分流传到东汉,而多出的16篇未见流传?难道一部书被人为拆成了两部分,而只拿跟今文重合的部分去流传了?还是东汉所见的古文尚书,根本就是与《艺文志》所载不同的另一个版本?

     七、所谓的“伪古文尚书”是怎么来的?伪古文并非《汉志》所载的《古文尚书》,因为篇目不同,那么,这个所谓的伪古文又是哪里来的?是另有授受,还是确实是后人伪造的?伪造者又是谁?伪书的孔传是否也是伪造伪古文的人所一手伪作的,还是另有其人?

     八、今传“伪古文尚书”中与今文重合的篇目是什么版本?是今文本、古文本还是另有来源?如果是古文本,那么,就不能说今本《古文尚书》全是伪书,只能说一小部分是伪书,因为与今文重合的有33篇,而伪书只有25篇。

     九、阎若璩等对《古文尚书》的辨伪能否成立?阎若璩罗列一百多条证据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今天有不少人对其进行反驳,阎若璩的证据中,肯定有不正确的内容,但我们要问的是,不正确的内容能否影响其结论?如果我们只是反驳他所列的不足以影响其结论的证据,则仍然无法推翻阎若璩的结论,现在要做的是对阎若璩的证据进行全盘清理,其所列证据中,有哪些证据是确乎不可撼动的,有哪些是有问题的?

     十、清华简中涉及《尚书》的内容是否可信?其价值如何?清华简涉及《尚书》不少篇目,但关于其真伪尚有争论,它在《古文尚书》公案之外,似乎又成为一重公案。目前大部分学者认同它是真的,那么它的价值如何,它对考辨《尚书》的源流,对解决《古文尚书》公案有什么参考价值,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上十个问题,有些可能已经有了或近乎有了比较确切的答案,但有的则可能并没有答案,甚至从现有的材料出发还不能得出答案。笔者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对于从现有材料出发尚且不能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他先悬置起来,没必要急着回答。如同一个已经破碎的图案,凭借现有的几个碎片,还不能够拼出它完整的图样,如果硬要去给出一个答案,如果态度客观一些,就是假设,如果态度过于主观,那就会流于武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假设,但是最好的态度还是存而不论,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史学研究中的假设,与科学研究中的假设不同,科学研究中的假设,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而史学中的假设,可能永远也无法证实,因为剩余的碎片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因此与其我们做更多的假设,不如先把这个问题放下,去从事其他更重要的工作,以等待更多资料的发现。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