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经学|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12)
2016/5/26 经学文献

     经学文献投稿邮箱

     jingxuewenxian@126.com

     孟子良心思想研究

     复旦大学(2014)中国哲学

     作者:李世平博士 导师:谢遐龄教授

    

     摘要

     孟子性善论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理论难题。原因有二:其一,人们没有区分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其二,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无法对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给予合理的定位,以至于混淆了人禽之别、圣凡之别两个不同层面。因此,解决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困境就在于突破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将孟子所言的人之为人之性、善的根据层面与规范层面区分开来。

     孟子是以心善论证性善,因此,明确孟子所言心的内涵,是突破孟子性善思想研究的关键。通过“四心”与仁义礼智的两种不同关系就可以揭示“四心”的双重内涵:其一,“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端源;其二,“四心”是所落实的仁义礼智。与心相应,才、性、情也都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即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人之为人的落实即仁义礼智之性。而善也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善的根据即善德之善,二是善的落实即善行之善。因此,孟子的性善思想就包含从善的能力而言的性善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而言的性善过程论两个方面。性善论阐明了人禽之别,是成圣的根据;而性善过程论则揭示了圣凡之别,说明圣人是后天修养的结果。

     良心揭示了孟子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通过道德情感、礼义等道德规范,以及良心的自我反思,良心体认到自身的存在。良心的自我体认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体认到自身所存放的仁义礼智,二是由仁义礼智体认到内在的道德根基。

     良心除了自我体认发现自身以外,还可以通过“天之所与我者”来确认。而良心与天具有双重关系,体现在“天之所与我者”和“尽心知性知天”中,这双重的关系揭示了良心的双重工夫。

     良心的立本工夫是明“天之所与我者”,阐明成就道德的根基。良能、良知是成就道德的根基,是善、恶的最终判断根据。

     良心的存养工夫是“尽心知性知天”,是良心的内在根据与人文环境互动形成自身内在规范的过程。

     通过良心的存养工夫,揭示良心自身具有道德根据、道德情感、道德规范三重内涵,具有自主性、普遍性、根源性、创生性、情感性、活动性、成长性、存养性、规范性、自反性的特性。良心的这些内涵和特性说明自身正是道德生命,而良心是道德生命就可以解释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6-7

     Abstract7-9

     章节摘要9-14

     导论14-28

     一、孟子性善思想的当代诠释14-22

     二、探析孟子性善思想研究的困境22-25

     三、孟子性善思想研究的出路25-28

     第一章 孟子心善论证性善的内在逻辑28-66

     第一节 “四心”与“仁义礼智”28-44

     一、“四端”的“端”29-32

     二、“恻隐之心,仁也”四句的内涵32-38

     三、“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固有”的内涵38-41

     四、“四心”与“仁义礼智”41-44

     第二节 心、性、情、才的内涵44-58

     一、牛山之木的内涵45-47

     二、从牛山之木的内涵观良心的双重内涵47-48

     三、才的两个层面的内涵48-50

     四、性的两个层面内涵50-56

     五、情的内涵以及心、性、情、才的相互关系56-58

     第三节 孟子所言善的双重内涵与性善思想58-66

     一、孟子所言善的双重内涵58-62

     二、孟子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62-66

     第二章 良心的体认66-96

     第一节 由恻隐等道德情感体认良心66-76

     一、孟子论道德情感的基本内涵67-72

     二、由道德情感体认良心72-76

     第二节 由义体认良心76-87

     一、义的基本内涵76-79

     二、心之所同然之义79-84

     三、由义体认良心84-87

     第三节 良心的自我反思87-96

     一、思的基本内涵88-91

     二、反思:良心的自我发现91-94

     三、反思不是“逆觉体证”94-96

     第三章 良心与天的相互论证96-120

     第一节 天之所与97-108

     一、“天之所与”的天是“主宰之天”97-99

     二、“主宰之天”是本然的主宰99-100

     三、天之本然是时代的共识100-103

     四、主宰、本然之天的双重效用:义理与自然103-107

     五、心之官“天之所与”之义107-108

     第二节 天人之际108-115

     一、道德的根基:“天之所与”108-113

     二、思想的归宿:“尽心知性知天”113-115

     结语:孟子的天人关系115-120

     第四章 良心的工夫之一:先立其大120-158

     第一节 良心的根基122-131

     一、良能、良知是良心的内在能力与原则122-124

     二、良能、良知是善、恶的最终根据124-131

     第二节 良知的工夫131-144

     一、良知的内涵131-140

     二、良知呈现140-143

     三、总结:良知的工夫143-144

     第三节 良能的工夫144-158

     一、道德情感的培养144-151

     二、道德判断力151-158

     第五章 良心的工夫之二:存心养性158-198

     第一节 “存心”158-167

     一、释“存”158-164

     二、“存心”之前提164-167

     第二节 存心养性的方式167-180

     一、良心存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67-170

     二、良心存养的方式170-179

     三、从良心存养的进程观孟子良心存养思想面临的问题179-180

     第三节 存心养性的原则180-188

     一、“寡欲”的存养原则181

     二、“立本”的存养原则181-183

     三、“充”的存养原则183

     四、“盈科而后进”的存养原则183-184

     五、“求则得之”的存养原则184-186

     六、“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存养原则186-187

     七、“自反”的存养原则187-188

     第四节 存心养性的过程188-198

     一、良心的存养是受社会规范体系影响的过程188-191

     二、良心存养是在良能、良知基础上进行的存养191-198

     第六章 结论:良心是道德生命198-220

     第一节 良心的内涵与特性198-209

     一、良心的内涵199-204

     二、良心的特性204-207

     三、良心的特性与内涵的关系207-209

     第二节 良心是道德生命209-220

     一、孟子将良心与自然生命进行比较,给我们诠释良心指明了方向209-212

     二、从良心的内涵看良心是道德生命212-214

     三、从良心的特性看良心是道德生命214-218

     四、从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看良心是道德生命218-220

     参考文献220-224

     后记224-225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