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政: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6/5/29 经学文献

     经学文献投稿邮箱

     jingxuewenxian@126.com

     周末逛旧书摊,一位相熟的摊主摆出很多新出版的古籍。因为熟我打趣他:“厨子不看菜谱改看兵法了,卖旧书的改卖新书啦。”他哈哈一笑:“这书再新也是二手货,一位大学老师处理给我的。”细问其故,原来那位老师说书里错字太多,一气之下全按废纸价卖掉了。

     现在,古籍出版良莠不齐。大概因为国学热的缘故,各家出版社一窝蜂的涌来,于是各种“四书五经”“启蒙经典”“典藏古籍”在书市上摇头晃脑、轰炸眼球。笔者曾见过一套某知名出版社四册线状的《论语》,16开蓝色布面封壳,装帧不可谓不豪华。封面上印的作者是“孔子弟子”,第一册作者又是“孔丘”;书内有白话译文,译者没有注明,译文不通处极多。在国学热环境下,读这样的国学出版物,不能不说是对国学的侮辱。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我想,书香社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出版物给读者品鉴吧?如果高高兴兴买回一套书来读,却发现错误连篇,那么一定会像那位老师一样,按废纸价处理这类“垃圾”。

     这是个提笔忘字的时代,书写尚且困难,编校水平下降似乎有了理由。那么,什么样的古籍差错少呢?影印古籍或者是个答案。影印,是指采用“照相(扫描)法制版印刷”出版古籍,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一种形式。近日,在书店见到由传古楼策划,根据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刻本影印,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阮刻尚书注疏》(四部要籍选刊)。这套书一函四册,采用的是单面影印,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古籍面貌,印刷非常清晰,标准32开的尺寸更是适合随身携带。试想,旅途中百无聊赖之际,捧出此书,读上几段,神交古人,接受经典洗礼,是一件多么神清气爽的事情。书的封底有“传古维新”朱文印章,古籍是源头活水,今人想要创新,必须站在“古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否则难免会被人嘲笑“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这些年,国学为何热,就是因为经济腾飞之后,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土壤。古籍,正是那片沃土,不仅屹立,它还能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关于影印古籍,很多商家已经捕捉到了商机。上网检索“古籍影印”,至少能够搜到几十家从事古籍影印服务的网站。有媒体曾对此做了调查,发现这类影印出版物都属于盗版,而且印刷惨不忍睹,书中的字迹十分模糊,读起来都有些吃力。这些书前无序、后无跋,既无定价也无印数,完全不合规矩。在那些经营者眼里,“古籍影印就是拿来就印,扫描、修版、印刷,一本书就算齐活了”。我为何推荐传古楼的影印古籍?套用一句广告语,他们是“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要知道,古籍影印是个专业活儿,精确度、清晰度和底本选择都很重要;古籍讲究流传有序,应该在出版说明中交代清楚,那些精彩的史实故事有助于增加阅读趣味,让读者更深入地研究。《阮刻尚书注疏》就有蒋鹏翔博士专门撰写的出版说明,介绍其学术价值及版本情况,并编制详细的分卷目录,冠于卷端,方便读者翻检。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文献的基础典籍,《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等五经注疏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在五经注疏的各种版本中,清阮元刻本体例较为完备,无论是其文本质量还是学术史地位,都足以与宋元善本媲美,所以影响也较为深远,至今仍为学界通行本。但是,《十三经注疏》从未出版过单面影印、适合阅读的本子,《阮刻尚书注疏》的刊行和传古楼系列影印古籍的出版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下,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随着老年人群体的扩大,老年阅读人群也在扩大。从市场角度看,目前是出版社出版老年图书的大好时机。所以,如果传古楼影印的古籍可以另出一种“大字本”,就是加大开本,让书内字体更大,一定更能受到老年读者的喜爱,让他们免去使用放大镜的烦恼。这样在弘扬国学的同时,也多了一份人文关怀。“大字本”不是笔者凭空想象。上世纪70年代,因为毛主席年龄大了,视力下降,为满足毛主席的阅读要求,有关部门为毛主席出版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品“大字本”,其中包括《楚辞集注》《晋书》《三国志》《盐铁论》《笑林广记》等多种古籍。如今,也有报刊为适应老龄化需求,纷纷推出“大字版”,且受到一致好评。

     著名作家冰心在《忆读书》中提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古籍经过岁月洗礼流传至今,属于好书范畴无疑。在亲近古籍的时候,选一个好的版本至关重要。这就像侠客手中的宝剑,无关面子关乎品味,剑在鞘朴实无华,剑出鞘寒光四射。这四射的光芒,就是读好书积累而来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期排版:小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学文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