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是否会成为企业缩减成本“替罪羊”?
2015/3/23 医药代表网

    

     个人微信号:搜索95577894或“MR-here”(请备注公司名或自由人哦)

     源:新金融观察

     GSK在中国裁员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制药巨擘也相继披露裁员计划。

     3月9日,诺华制药启动新一轮成本削减计划,CEO Joe Jimenez表示,公司将彻底查看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公司将裁撤疫苗业务的相关员工。

     对诺华来讲,裁员势在必行,一方面公司早就希望对成绩持续不佳的疫苗业务有所行动,另一方面,诺华与GSK的合作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重叠,裁员不可避免。

     同时,诺华还希望削减其全球业务服务部门的成本,分布在全球的7000余个相关岗位需要被重组。

     同时,另一制药巨头默沙东的裁员计划也将启动。去年默沙东正式宣布与抗生素巨头Cubist达成协议,将以每股102美元溢价35%现金收购Cubist,总价值高达95亿美元。

     好景不长,今年5月5日,Cubist公司即将迎来裁员“杀威棒”。默沙东计划对Cubist公司在美国麻省列克星敦市的研发机构进行裁员,并彻底关停这一地区的办公机构,预计裁员人数将达到128人。这也是默沙东公司收购Cubist公司后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行动。

     默沙东方面同时还宣布正在着手重组波士顿地区的所有部门,这意味着,裁员大潮或许刚刚到来。

     裁员“寒潮”的背后

     自去年以来,包括阿斯利康、GSK、默沙东等制药巨头的裁员消息一直在反复,一定程度来讲,新一轮外资药企裁员潮或许正在到来。

     “节衣缩食”这个词语用在目前药企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当企业遇到业绩压力,通过缩减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是外企一贯的做法。

     而缩减成本最直接的方式是减少人员开支,也就是裁员。

     实际上,GSK的裁员计划是目前制药企业的一个缩影,跨国药企业绩不理想,重金投入的研发却收效甚微,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因。

     有业内人士曾大胆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跨国药企的形势基本上是全球性裁员,非核心加工部分逐步向亚洲或者中国迁徙,裁撤本国的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行政人员和研发人员,以期在新药无法持续支撑企业发展的情况下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在业绩的压力下,如何降低高昂的研发费用也是跨国药企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此,强强联手或者吞并收购就成为新一轮裁员的背后助推者。医药产业中,企业兼并都是一个敏感话题。收购方往往都会在收购完成之后对被收购一方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行动,这也是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对生物医药产业兼并持审慎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来维持公司的运营,不少制药巨头也依然“任性”着。那么裁员的寒潮应该也不会就此退却。

     求职专栏!个人简历填写,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