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名药"和名企们
2015/9/3 医药代表网

     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但对于科学界的诸多领域,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需求,也造就了某些行业的黄金时代,比如制药,也有人用“黄金时代”来形容二战期间及二战后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药品研发及生产领域,特殊的时代和需求,让某些药物备受关注。以青霉素为例,它与原子弹、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说:“青霉素是二战时最伟大的发明。”除了青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疟疾药都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霉素:二战三大发明之一

     青霉素的发明被称为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之一,曾挽救了大批士兵的生命。作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

     青霉素的发现是一次意外,早在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一次外出度假时,因忘记了正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的细菌,后者不得不暴露在空气中。3周后他归来时,与空气接触过的葡萄球菌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他断定这种霉菌在生产某种对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质,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

     1943年,制药公司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药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在二战期间,制药企业利用发酵工艺实现了青霉素的产业化生产,青霉素被大量使用。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在这之前,青霉素的生产并未产业化,价格也比较高。

     此后,青霉素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有关二战的一幅宣传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青霉素对于士兵和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宣传画中的标语为:“感谢青霉素,让受伤士兵可以安然回家。”青霉素被盟军士兵亲切地称为“救命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先后参与青霉素研发的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磺胺类药物:青霉素之前的消炎杀菌药

     磺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感染药,早在二战之前的1936年便已经开始投入临床使用。在抗生素广泛应用之前,磺胺类药物是最好的杀菌药物。

     磺胺的发现及使用在二战中对抗细菌感染起很大作用,大量减少了二战伤兵的死亡率。据报道,在伤口撒上磺胺粉以防感染,是每个美军士兵都被教导的基础战场急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中,每个美军士兵都配发了挂在腰带上的急救包,其中便装有一包磺胺粉和一卷绷带。磺胺粉和磺胺药片也是战场救护兵所携带的重要急救药物。

     外科医生为伤员伤口消毒杀菌,一般都使用磺胺粉药物,直到解放战争时,磺胺粉仍在使用,通常是在清创后涂抹,可以消炎杀菌、防感染。在青霉素产量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磺胺仍然是消炎杀菌药物的一个选择,而且区别于青霉素的生物发酵工艺,磺胺是化学合成的药物,容易获得,战争期间的贡献也很大。

     抗疟疾药:避免军队大幅减员 除了上述药物,抗疟疾药也是二战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药物。

     二战期间,在一些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及中国云南、贵州等,难以控制的疟疾疫情成为很多士兵的死亡原因,而非战争。部分军队因此导致的减员也比较严重。“正因为如此,抗疟疾药的发现及使用也在二战期间产生重要影响。”

     有资料显示,1943年,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詹姆斯·A·香农,担任Goldwater纪念医院的研究主管,并在药理学家E.K.马绍尔的介绍下,接受了美国政府的研究课题,从事抗疟疾药物的研究。

     氯胍和奎宁是当时用于抗疟疾的主要药物,二战期间,抗疟疾药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保证士兵能够远离疟疾。

     吗啡:常用镇痛剂

     众所周知,以鸦片为原料制成的吗啡是一种常用的镇痛剂,其实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在战争中就被使用,但一般都采用皮下注射。

     吗啡在二战中也被各国军医作为镇痛剂大量使用。美国则更进一步,根据报道,医疗兵能直接在一线为伤兵有效注射控制量的吗啡,当然,这也与企业有关,施贵宝的西雷特吗啡皮下注射器像一个迷你牙膏管,内有32毫克的吗啡。管口密封,前装一个双头针管,使用时下按针管以破封,然后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完毕后将注射器别在伤者的领口,以便计算吗啡用量,防止产生用药过量。

     制药企业的黄金时代

     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特殊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但二战后亦是制药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报道,战后初期,制药公司面对着一个几乎完全空白的领域(在发现青霉素之前,很少有药物能有效治疗疾病),在每一种主要药物门类中,从止痛药、抗炎药到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药品,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尤其是在战胜国美国,二战后更是美国制药业发展的辉煌年代,据统计,1954-1978年间,每年新药品的回报率为20.9%,制药企业的研发热情高涨,大量费用(占到销售额的17%-18%)被投入到药品研发中去。辉瑞、默克等制药巨头均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在二战期间挽救了大量生命,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1928年发现青霉素后,辉瑞公司开始介入抗生素的生产,并逐渐将企业的重心转移到抗生素领域,此后,辉瑞公司对发酵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辉瑞公司向美国军方提供了大量相对廉价的青霉素产品,公司也飞速扩张。战后的辉瑞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药物的生产与研发,并于1951年研发广谱抗生素土霉素成功。此后的四环素、吡罗昔康等药物的成功研发都给辉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默克制药有限公司

     美国默克公司的负责人乔治·默克,这位日后的制药业巨头默沙东的创始人和他的公司决定和美国政府开展合作,还亲自去做其他制药公司的工作。最终三家美国制药公司参与了大规模制造青霉素的计划,它们是辉瑞制药公司、默克公司(Merck)和施贵宝公司(Squibb)。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制药公司也承担一部分费用。

     美国礼来制药

     1923年,礼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胰岛素因苏林并进行大规模生产。1943年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进行大规模生产。1958年,推出了强效抗生素万古霉素,至今仍是严重院内感染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出红霉素,为青霉素过敏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30年代,公司的化学家们合成了维生素C,随后又合成了多种维生素。这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公司开发的抗传染药Gantrisin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处方药之一。50—60年代,公司通过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和加快研究开发来促进公司的发展。

     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1929年,公司股票在纽约上市。1843年,公司收购切普林生物技术实验室(Cheplin Laboratories),并为盟军部队大量生产盘尼西林及抗生素类药品。二战后,公司继续发展,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兼并。同时,公司还获得了国家保健研究所等单位开发的抗癌药品的销售权。

     内容来源:新京报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