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初养成
2015/4/9 健康女性
1.问好
Q:我家孩子见了陌生人总是很害羞,家长让他/她叫叔叔/阿姨,他/她就是不肯说,大人也觉得很尴尬,怎么让孩子开口呢?
A:即使作为成人,我们面对陌生人群的时候仍然会感到紧张,更何况是孩子呢?家长“强迫”孩子在做客时或在公共场所向陌生人打招呼,或者接受陌生人的评价、爱抚,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一旦孩子不能配合自己,轻则“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重则“你这样以后没有人会喜欢你”,除了令孩子尊严扫地,更会产生自责和挫败感。
解决方案: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了解对方,比如对孩子介绍“这位叔叔/阿姨是我的朋友XXX”,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孩子XXX”,自己和对方进行间断对话后,令孩子消除陌生感,再引导孩子打招呼,会让他/她觉得自己被人尊重、关心,进而自己也会学着尊重他人。
2.抢东西
Q:我家孩子在学校/幼儿园喜欢抢别的同学的玩具/食物,被家长投诉好多次了,我怎么教育他都没有用,怎么办?
A:抢东西这种行为在儿童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大孩子会“欺负”小孩子,抢走他们的玩具(其实并非多么喜欢它)。有些家长不把这当回事儿,反而觉得自家孩子“有本事”。有些家长则觉得自己很“丢脸”,对孩子一味责骂,强行把玩具拿走还回去;还有部分家长,在孩子被抢之后,会暴跳如雷地找对方孩子家长算账。上述做法除了无法以理服人之外,还会滋长孩子“欺软怕硬”的想法。
解决方案:对于学龄期孩子来说,明确物品的“所有权”是教育孩子处理“抢东西”问题的关键。要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XX的,虽然他给你玩,但并不属于你”。或者“你把玩具借给XX玩,但要告诉他,玩好之后必须还给你”。除此之外,在孩子无法自行解决的时候,家长不应推崇“暴力”抢夺,应该建议孩子先找老师解决问题,或由双方家长出面协调。
3.进餐
Q:我家孩子在外面用餐时总是菜一上桌就抢,搞得到处都是;吃饭喝汤时声音又很大,一桌上的人都侧目而视,搞得我们都不敢带他出去吃饭了。
A:在责备孩子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在平时就餐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5-10岁儿童正处在“喜欢引起别人注意”的“人来疯”年纪,外出用餐时由于遇到了和平时不同的客人、环境和食物,更加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而由于在外面用餐时,家长往往只顾着和其他人聊天,忽视了身边孩子的存在,有些孩子为了让父母注意到自己,也会大吵大闹。
解决方案:首先,家长应在家就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比如不能直接用手抓食物;不要端着碗喝汤,要等汤凉了再喝,而不是一边吹气一边喝;咀嚼食物时不宜声音过大;鱼刺、骨头等应放在小碗或盘子里,不能直接吐在桌子上;上菜时要等长辈动筷子后才能吃……等等。而在外面用餐或去别人家做客时,建议家长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边,一旦孩子有不合适的举止时,可以及时制止,同时向主人表示歉意。教育孩子适当和在座其他客人交流,避免只顾低头吃东西。
4.打架
Q:孩子在学校经常和别的同学打架,自己鼻青脸肿的不说,还被老师叫到学校批评,打了他一顿也没有用,怎么办?
A:多数家长的教育方式无非是“孩子打别人,自己打孩子”或者“他打你,你就去打他”两种,事实上,前者是直接给孩子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后者则是告诉孩子“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
解决方案:在批评孩子之前,要明白“为什么打架”。如果孩子说“是他先招惹我的”,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一忍不住就动手”;同时告诉孩子和同学正确的沟通方式。有时候,别人的“招惹”可能只是负面的评价,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要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同时对自己形成较高的价值感,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质疑,进而受到激惹。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之间的冲突是“玩闹”还是“打架”。在一些游戏、特别是竞技比赛中,争斗对抗、身体冲撞往往必不可少,这种冲击能够促进孩子之间的社会交往,同时增强身体强度和限度。对于这种正常的肢体接触,家长不必过分担忧,只需保护好孩子的游戏安全即可。
5.童言无忌
Q:上次带孩子参加别人婚礼,他竟然指着新娘子大声说“新娘真丑”,结果现场鸦雀无声,新人满面通红,我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丢脸死了!
A:相信不少家长都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遭遇过或多或少的尴尬,有的家长会一时气恼,打孩子一巴掌或臭骂一顿,搞得在座者不知所措,孩子不但哇哇大哭,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事实上,所谓“童言无忌”,一方面是孩子往往不顾其他人的存在,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则是孩子喜欢“学大人说话”,却无法分清楚这句话适合的场合。
解决方案:处理这种问题,家长最忌讳因自己难堪、“没面子”而简单粗暴地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建议家长先冷静片刻,之后告诉孩子这样是不礼貌的,让孩子自己去和被冒犯者道歉,而不是自己代替孩子道歉(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其次,家长应在事后充分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嫌某位朋友身上有气味,拒绝与之亲近,那么可以改用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或者孩子对远房亲戚有陌生感,进而出言不逊,就应该事先对孩子进行介绍等等。对于一些孩子难以理解的“大道理”,比如“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等,可以采用孩子熟悉的童话故事进行教育。
6.插嘴
Q:我家孩子总是在老师上课时插嘴,被老师批评好多次还是不改,怎么办?
A:学龄期儿童的知识面相对拓宽,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但同时相对自制力缺乏,希望在课堂上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力和赞赏。而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就缺乏耐心进行倾听,在孩子表述自己想法时,家长往往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只顾着表现自己。
解决方案:首先,家长要告诉孩子,要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告诉他们“先举手,老师叫到你,才可以回答问题”。其次,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长应用心听取孩子的观点,为孩子树立倾听的好榜样。同样,在大人说话时,也要事先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说话,请你不要打断。如果孩子对大人的话题感兴趣,告诉他在大人说完之后再发问,家长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以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女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