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及皮肤科疾病】艾灸治乳腺炎(乳痛)
2015/8/2 颐艾尚科技艾灸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矢称“乳痛”。绝大部分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以未满月(3~4周)的初产妇为多,称“外吹乳痈”,也偶见于孕期,称“内吹乳痛”,非哺乳期乳痈则极为少见。
急性乳腺炎的丙因是乳汁淤积,细菌侵入引起。乳头破损、畸形、内陷,哺乳时疼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汁多哺乳少,或小儿热毒之气熏蒸,或外牙阝火毒侵入乳房,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管阻塞,败乳蓄积有利于细菌繁殖而成乳痈。中矢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部结,厥阴肝经上行,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结于乳房而成痈。
患乳排乳不畅,结块胀痛,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恶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继而高热不退,乳房肿胀加重,局部出现持续性跳痛,脓肿形成。破溃后一股热退肿消而愈。如溃后脓出不畅,高热肿痛不减,丙灶扩大,可波及其它乳叶;如溃脓后形成瘘管,往往长期不愈。
1、肝郁气滞(多属乳痈初起):
患乳排乳不畅,乳汁壅滞,结块胀痛,局部红肿不明显,全身不适、胸闷、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或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舌红苔薄,脉弦滑数。
艾灸治则:
疏肝解郁,通乳泄热,消肿散结。
艾灸取穴:
肩井、天池、期门、内关、行间、阿是穴。




艾灸治疗方义:
肩井通调诸经之气,为治乳痈经验穴;天池疏通厥阴经气,消散患处气直阻遏;期门疏肝调气,化痰消结,佐内关、行间可宣泄厥阴壅滞,宽胸理气;局部阿是穴,清热散结,消肿止痛。
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患处或邻近经穴2~4个,各灸5~7壮,每日1~2次。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3~5穴,各灸5~15分钟,或选用葱白捣烂铺患处,然后再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1~2次。
2、胃热壅滞(多属乳痈脓肿期或重症):
乳房肿块增大疼痛,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伴壮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口苦咽干,口渴欲饮,口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如起丙5天后,发热不退,局部跳痛则脓肿巳成。
艾灸治则:
清热解毒,去瘀散结。多取手阳明经穴。
艾灸取穴:
膺窗、膻中、乳根、肩井、天宗,少泽、丰隆、下巨虚、温溜、局部阿是穴。



艾灸治疗方义:
膺窗疏通阳明经气,配乳根、下巨虚以泻阳明胃火,佐丰隆化痰降浊;膻中、少泽行气通经络,可散乳汁壅胀;肩井、天宗化瘀通络消肿,为治乳痈经验穴;温溜消肿散结;局部阿是穴清热散结。
艾炷隔蒜灸:
乳痈初起来化脓,在天宗、膻中各灸5~7壮,至局部潮红后再用右手拇指拍尖作分筋推压拔动天宗穴,手法宜重,反复拨动多次,每日2次。
艾条温和灸:
1、在膺窗、乳根,肩井,天宗穴各灸5~15分钟,每日1~2次。
2、用蒜泥铺患处,然后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1~2次。
艾灸盒灸(温盒灸):
在局部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2次。亦可先用葱白或蒜泥铺患处后,再施艾灸盒灸(温盒灸)。
乳痈初起未化脓者,采用灸法治疗,效果很好,治了得当,大多在3~5日内消退。如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井配台其它了法,以促进疮口愈合。在天宗,膻中、少泽穴施艾炷或艾条温和灸可预肪乳腺炎。

颐艾尚科技艾灸微信号:yiaishang1314 (←长按复制)

全力打造健康行业科技艾灸微信营销第一品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颐艾尚科技艾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