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识】灸法之补泻
2015/9/29 颐艾尚科技艾灸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

     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

     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作为理法方药的施治基础。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证对于艾灸临床自然具有密切关系。

     辨证的第一步就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临床中欲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辨证选病证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

     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泻法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

     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疗,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

     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

     3、辨证选灸材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

     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1、灸法补泻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灸法的种类繁多,虽均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区别,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点决定选用具有补的或泻的性质的灸疗。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

     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临床与实验均证实,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

     故一般来讲,灸疗多为补法。如温针灸、直接灸中的无瘢痕灸、电热灸、日光灸、艾条灸的温和灸、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患者产生温和舒适感。更为典型的是某些隔药物灸与敷灸的补泻。须根据隔物灸与敷灸时所用的药物,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

     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

     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由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

     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泻水逐饮而治水肿,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2、灸术补泻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

     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

     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

     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颐艾尚科技艾灸微信号:yiaishang1314 (←长按复制)

    

     艾灸疗法、艾灸手法、艾灸宜忌

     全力打造健康行业科技艾灸第一品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颐艾尚科技艾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