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中国经济已到关键时刻 真脊梁不能被“它”打垮
2016/6/10 转型中的大国经济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免费关注!
谁会打垮中国实体经济
HM、ZARA,是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现在中国市场里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耐克,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许多资金都去炒房,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
1、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2、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3、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一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现在常见企业招工难的情况,除非高工资,否则没人来。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
4、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5、社会地位太低
过去5年,社会对实体经济从业人士不够尊重,嘲笑他们为老土。互联网、金融业更受推崇。这也给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现在的改革,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
中国制造业的明天在哪里?吉利集团职位董事长李书福指出,要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首先,科技创新要强发力。很多企业不想创新,也不敢创新,甚至创新不如“抄新”,致使中国制造业创新水平在低位徘徊。其次,降低成本要动真格。(本文有删减,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作者:小法

制造业集体撤离中国背后...
5月,地王频出,楼市一片火热。而与之同时,制造业却如堕冰窟,工厂机器沉寂,无人问津!
有一个数据非常重要,它堪称“让高层最为忧虑”,这就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第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从去年底10.1%猛降至5.2%,遭遇近年来罕见的断崖式下滑。
与此同时,最新数据显示,5月出口同比下降4.1%,较4月1.8%的降幅扩大。
出口订单风流被雨打风吹去,内销订单也颇为凄惨,一些本来繁荣的制造业城市表现的工厂机器沉寂,马路货车渐稀。
撤离中国?
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一个月内,又有几个全球知名制造企业唱起了“离歌”。
飞利浦照明深圳工厂关闭:深圳,再见
5月27日,飞利浦照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市值30亿欧元,成为全球最大独立照明生产商。不过让人难以想到的是,5月31日,全球最大独立照明生产商飞利浦位于中国深圳的全资子公司飞利浦灯饰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就宣布提前解散。
根据深圳飞利浦灯饰在解散公告中披露的信息,因成本上扬,业务不断恶化等诸多困难,尽管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仍未能扭转局面。鉴于此,公司股东及董事会不得不决定提前解散公司,定于5月31日起正式停止运营,不再进行任何生产。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把这块地盘活了可能挣的钱都要比生产LED多!”一位投资分析师认为,飞利浦关闭深圳工厂应该与其照明版块独立上市后需要提高资产盈利水平有关。一位行业人士认为飞利浦灯饰退出在深圳的产能是明智的决定。他认为“在深圳做LED灯不可能挣钱”。
德企黛安芬撤资转移印尼为当地提供6000人岗位
6月1日,江苏省盐城市最著名的外资企业,德资黛安芬国际集团盐城国际妇女时装有限公司2000工人罢工,要求公司在德方撤资,企业改制后对工人作出赔偿。据内部员工透露,德国黛安芬从中国撤出后将生产订单转移到了印尼,并且扩大生产规模,为当地提供6000人的工作岗位。
富士康逐步撤离大陆,在印度建百万人工厂
5月10日,报道称,富士康有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将投资100亿美元建新的制造厂全用于生产iPhone。据悉,富士康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至12座工厂,超过1百万员工。
此外,近日市场上还盛传着“日资全面撤离中国”传言。不过,大家也无需太悲观。
日企撤离中国背后,关闭的都是低端制造工厂
“日资企业并非全面撤离中国,而是正在调整对华投资。”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
“日资撤离中国”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日资企业关闭在华工厂,或进行业务清算。
加施德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前川晃广表示,在中国有关闭工厂等业务缩小动作的一般是低端制造业日企。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高涨的房价,以及人工成本的加重,已经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撤离。
地王很疯狂,企业家很迷茫
中国最让人尊敬的企业家任正非这次也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工业用地了。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既然要发展大工业,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未来二、三十年将是智能社会,如果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西方制造业有可能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中国将空心化。
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任正非是有感而发。在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龙岗,今年前两个月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4%,而制造业投资则大幅萎缩,同比下降60.4%,占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仅为5%。
目前的高房价已经导致了企业的高负担,各种租金成本极其高昂,中小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很难承受。
可以说,华为都已感受到资产价格上涨对公司的冲击,估计在一线城市,没有多少公司不被压力困扰。
当前国内制造业优势已经不再有,土地成本高涨,人工成本继续上升等使得成本上升;而市场又有饱和萎缩趋势,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出货价格在下跌。一些厂家已在亏损接单生产,步履维艰。
如果不能维持利润,企业不可能永远亏本生存,他们要么关门歇业,要么转移内地或者国外,特别是一些头牌外资企业的撤离,令数十万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流失到东南亚等地,叫人无比心疼。
也千万别小看每月3000元的工资。小小一张工资条的后面,有数百万留守儿童的嗷嗷待哺,有千万白发苍苍的空巢老人的殷殷期待。
实体经济是中国强大的脊梁,房地产经济不可能扛起中国的未来。
来源:中金在线(cnfol-com)综合新浪财经、六玉财经(ID:liuyucaijing)、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华尔街见闻
推荐关注:
转型中的大国经济ID:China_income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转型。
聚点人生百态ID:jdrsbt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挖掘唯美的、好玩的、好笑的、猥琐的、内涵的、励志的、有趣的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超给力内容,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转型中的大国经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