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遵从自然养生,夏天就该“热”着过
2016/6/13 中医养生堂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圣人讲述中医养生,应顺四时而为,需顺自然而行。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之未央当谨记,告别空调、拒绝冷饮,夏天就该“热”着过,亲们,走起~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一,顺应自然规律是毋庸置疑的。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

     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顺时”其实不深奥”

     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在樊正伦看来,中医养生其实很“亲民”。

     “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已成为常态。

     “夏天的时候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这种情况是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的。

     那么冬天将暖气烧得‘热火朝天’,室内温度高到穿短裤背心,这样‘温暖’的环境总不会生病了吧?

     也不然。这不但浪费能源,而且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危害并不比冷气小。”

    

     《黄帝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说,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

     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

     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焉有不感冒之理?

     冬天的室温不要过热,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同理,夏天最好备把扇子,自己动手享受自然风。

     “人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就是最基本的‘顺时’养生之理。依此规律养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无不“顺”

     将人比喻成一棵落叶树,“冬天树叶落光,原来分散于枝叶上的营养开始收向根部,枝叶营养相对不足;

     春天营养又从根部走向枝叶;到了夏天,枝繁叶茂,而根部的营养相对冬季有所不足。

     人也是一样,春天气血由内向外走;夏天气血充盈,布于体表;冬季内里相对充盈,表面相对空虚。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夏天为何多患胃肠道疾病而秋冬易感冒的原因。

     除了细菌滋生以外,夏天人体内部气血相对空虚,故易扰内,而秋冬体表之气不足固卫,所以容易感冒。”

    

     食养顺四时而变,作息亦是如此”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多少年来我们奉行的格言,但樊正伦认为,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起居也应根据四季的特性随时调整,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

     春天不宜长睡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但也容易“春困”,此时不宜长睡不起。

     而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舒肝气。

     夏天不宜太晚

     夏天昼长夜短,主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但也不宜太晚,以23点前睡觉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炎夏人的情绪容易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火”,怒则加剧耗散充盈于表面的气血,故控制情绪为重要的养生环节。

    

     秋天早卧早起

     秋天的起居原则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此时气血由外而内逐渐收敛,为顺应气血收藏,睡眠时间也应逐步延长,情绪方面应注意勿“悲秋”伤肺。

     冬天早卧晚起

     到了冬天,我们就应该“懒”一些,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之原则。

     “有些老人早起惯了,大冬天五六点钟天还没亮,就早早起来顶着北风出门锻炼,这简直是折腾自己。”

     因为冬季外界寒冷,过早起床锻炼使得毛孔过度开放,反而不利于精气的储藏。

    

     夏天就该“热”着过”

     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天不很好地储藏阴精,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

     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

     这时候如果经常开空调,代谢不畅,能不得病吗?

     农村很多上百岁的老人都住平房,因为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地气,能长寿。

     在平房里消暑,我不主张用空调,最好是用扇子,小大由之。

     现在大家都住楼房,不得不用空调,空调出来的是透骨头的风,年轻人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

     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再老呆在空调房里,就觉得透骨的凉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夏天为什么容易闹肚子?

     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状态变了,阳卫之气都在外面,所以吃点黄瓜凉粉就闹肚子。

     夏天,人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

     所以这时候要用点西洋参这样的药物辅助你的阳气。

     夏天特别热,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会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扩散了。

     中医大夫这时候叫你吃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这么吃不会上火,是因为里面气血不足,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

     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麦冬清肺气,起到了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夏天多喝点生脉饮就不会感到很疲劳。

    

     五谷可养命,多喝小米粥

     说到吃饭,大家觉得很简单,其实一点不简单。

     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筷子,筷子是什么?给你的时候叫一双,合二而一,老子讲“道生一”。

     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两个都动夹不起东西,两个都不动,也夹不起东西,必须一动一静。

     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是为道。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一点都不玄,我们每天使用的筷子就是这个道理。

     芹菜、韭菜、花生米都能夹起来。当你理解这个文化的时候,更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五谷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人要健康一定要吃五谷,五谷是养命的;五畜为益,肉类是起到补益作用的。

     孔子讲60岁的老年人要吃肉,因为这个年龄的老人,消化能力弱了,吃一点肉有助于营养的补充。

     无论以肉食为主的民族,还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都得吃谷物。

    

     为什么呢?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还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你看中药里的五子衍宗丸、补肾的药,大部分都是种子,枸杞子、五味子等等,所有的种子都具有延续生命的能力。

     农村孩子吃的都是当年的新粮,即第二年的种子,尽管这些孩子很少吃鸡鸭鱼肉,但身体长得很健壮。

     现在城里孩子什么好吃的都有,却老是吃陈粮烂谷子,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我们东方人是以谷物为主,老祖宗给我们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

     但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天天用这样肚子去对付牛排、鸡腿,能不长胖吗?

    

     在谷物中,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吃小米的好处,大家知道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的代称。

     在所有的谷物里,我们的祖先是把最好的粮食供奉给上天。

     为什么拿小米供奉上天?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小麦、稻米就其营养成分,都比小米强,小米是粗粮。

     但您看看小米,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一碗谷子种到地里是一大片。

     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我国过去女人生完孩子为什么喝小米粥?因为小米粥的补养效果特别好。

     维持生命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五谷为养,五谷中的首选是小米粥,而且不要撇掉米油。

     蔬菜的“蔬”,是草字头下一个“疏”字,因为蔬菜有疏通的作用,当你觉得肠道不通畅的时候吃蔬菜有助于消化。

     再看荤菜,草头下一个“军”字,古代晕字和军字是同源的。荤菜天天吃,越吃越糊涂,蔬菜越吃越疏通。

    

     吃好早午饭,睡好子午觉

     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

     半夜相当于冬至,阴气最盛;正午12点相当于夏至,阳气最盛。

     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饭一定要吃好,因为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帮助你促进消化吸收。

     晚饭切记少吃点,别早上、中午都凑合,晚上吃得丰盛。

    

     吃得太饱太好,就易得富贵病。《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老吃大鱼大肉这些东西,就会出现糖尿病的痈、疮、疽。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

     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会变成内热,出现了消渴症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咱们现在跟过去帝王的生活差不多,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导致血糖、血脂高。

    

     一些老年人,平常孩子们不在家,就对付着吃,早上、中午都吃剩的,晚上孩子回来了,就做顿好的。

     孩子吃得挺香,他看着也想吃,孩子也说您累了半天多吃两口吧,老人于是多吃了两口。

     结果,半夜就叫120了。这是因为什么?早上、中午吃得多了,心气可以借自然界的阳气,晚上借不了。

     脾胃属土、心属火,土和火是儿子和妈妈的关系,火生土。

     心是妈妈,脾胃是儿子,本来妈妈这儿一高兴,心气就散,力量就弱。

     您这边又多吃东西,吃完东西要消化,脾胃要加大工作,但脾胃功能弱,自己没劲了就要跟妈妈借劲,中医讲这叫子盗母气。

     本来妈妈就已经很弱了,你这边再增加它的负担,半夜可不就犯病么?

    

     中国人特别强调老年人要睡子午觉,就是子时和午时,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时辰。

     半夜11点至1点是子时,这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间;中午11点至1点是午时,是阳气最胜,阴气初生的时候。

     阴阳两气只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你就转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觉了。

     所以子、午两时对老年人尤其重要。

     中国古代很多人吃两顿饭,不是因为没粮食,早上9点至10点是脾胃最好的时候,下午2点至3点是小肠功能最好的时候。

     所以建议老年人最好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对老年人的养生极其有益。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下面是2016最HOT公众号,赶快试试新的关注方法吧!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养生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