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屌丝难逆袭的三座大坑
2016/5/31 长江商业评论

     最近微信朋友圈和公号圈简直low爆了,一点都没有趣味,全是耸人听闻的老一套。什么经济马上就崩溃了啦、什么人民币不行啦、什么奥巴马又针对中国啦、什么老百姓炒股就是韭菜任人宰割啦、社会烂到根啦……等等。毫无悬念的后面跟着屌丝们绝望而愤怒的评论。拜托,这些跟屌丝的生活有关系么?房价是三万一平还是五万一平对一个在房价五千一平米时就买不起的人有什么影响?经济崩不崩溃跟一个长期失业的人有半毛钱关系么?屌丝时刻都生活在经济危机的状态中……奥巴马针对中国……就算打起仗来也不会招募超龄肥胖近视身无长技的屌丝去参加的,放心一定能继续苟且的活着;人民币汇率对于没有人民币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关系啊;被割韭菜是针对有钱炒股的人来说的……以上这些网络上的愤怒和戾气明明跟愤怒者都没有什么关系嘛……这些问题都是另外一些社会阶层的人需要忧虑的,而绝非屌丝。是的,今天咱们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屌丝逆袭路上的那些坑,大多是自己挖的。

     第一坑:莫名其妙的远大志向

     相信很多朋友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秘密,那便是你其实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尽管到现在几十年了还没有人来跟你联系接班的事,不过当初老师曾经告诉过你要“时刻准备着”。

     尽管这是一个段子,但这也何尝不是屌丝们内心的一个梦。我的文化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普遍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安邦、治国、平天下、打怪兽、拯救人类的远大志向。我们又不是奥特曼?何必要终生背负着如此沉重的使命呢?

     上一期《罗胖思维》中一个观点说的特别好,就是中国文人普遍有个“儒释道“情节,就是有一个儒家的特别宏大的目标,一旦实现不了或者遇到挫折马上就变身为佛家的“一切皆是空“,来逃避问题;紧接着就是道家的清静无为。然而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愿景,通往任何目标的路都是崎岖的,如果总是有一颗玻璃心,随时准备着因不能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而看破红尘,注定会是一事无成的。

     宏大的目标和玻璃心不仅仅是中国文人的普遍状态,在我看来也是大多屌丝之所以是屌丝的原因。如果仅仅是出身底层,比较准确的用词是草根。然而屌丝这个词有草根所不具备的一种宿命感的意味。草根这个词往往用在具有变化的语境,比如“某某有成就的人出身草根“,但绝没有说“某某出身屌丝”的。所谓一日为屌丝,终身为屌丝……“屌丝”更多的与“高帅富“一起出现在一些关于社会阶层固化的话题和帖子中,这些充满偏见的文章更是在反复渲染,把“屌丝“生生坐实成了一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title。

     如果说在这个国家里,一个穷苦出身的人基本不可能拥有王健林那么多的财富,这话可能八成是会应验的。但是要说一个穷苦出身的人,绝没机会成为一个生活富足,家庭和睦的中产,这恐怕就是个谬论了。问题就在于在屌丝的思维方式中,“如果此生成不了马云、王建林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了……”这个神逻辑也是病,药真不能停。可怕的是这种屌丝病的患者非常多,我们常常在体育竞技中看到丢一个球就骂裁判黑哨的;玩团队竞技游戏时,丢几分就挂机坑队友的。在小编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场CBA的比赛让我终生难忘。那还是八一队一统天下的时代,但是外援的引进已经开始了。在一场比赛中山东队对阵最强的八一队,到比赛还有五分钟的时候,山东队已经落后了将近二十分,想赢是不可能的了。这时场上发生了让人恶心的一幕,全体山东队队员开始了集体挂机……他们在场上随意的走动,不去争抢,只是熬着这最后五分钟。这让这场比赛变得非常难看。但是沉闷之中不乏亮点,当时山东队引进了一名美国外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黑人球员。在这五分钟里,这一名外援和整个山东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始终不肯放弃抗争,一个人抢断,独自寻找机会还频频得分,打得不亦乐乎。在比赛结束前就在八一队眼皮底下投入一个三分球两个两分球,将比分扳回七分。我深深的记得当时播报这场球赛的播音员都看不下去了,说了一句评论:“现在场上山东队只有外援一个人在跟整个八一队对抗……”在这场比赛中山东队的队员就掉入了屌丝命运的大坑中---如果没希望赢,那就彻底放弃……他们通通都不知道在赢家和输家之间还存在一个维度,就是“精彩”。球迷来看球不仅仅是为了输赢,如果仅仅为了输赢我们可以在家打扑克、砸金花……我们是来欣赏球员技术的发挥的。就算赢不了这场比赛,球员仍然是有机会奉献一场精彩的比赛的。只有一场精彩的比赛才对得起球迷的支持。

     同样我们的屌丝群体也缺少对中间纬度的认识。比方说前些日子当红明星李易峰开着700万的兰博基尼撞了桥墩。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交通事故而已,交通事故只能说明演员的驾驶能力不行,和人家的表演能力、职业技能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条新闻底下的评论真是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仿佛自己开不了700万的车就盼着700万车的车主赶紧去死一样。问题是就算李易峰在这次车祸中出了什么不测,也轮不到你啊。有这喷的功夫干点什么不行?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达人,虽然可能还是买不起700万跑车,买个70万的车总是可能的,就算70万有困难,现在很多七八万的车总买得起,开起来也很舒适。在城市代步方面7万的车和700万的车完全没有区别……都一样堵。

     所以在我看来屌丝逆袭的障碍中第一个大坑便是----莫名其妙的远大目标。远大目标正是因为太过远大,可能让你时时处于煎熬之中。我还记得我当初写过青春小说,心中当然渴望自己能红,偏偏那本书卖得很差。同时单位安排我去组织刘同在西单图书大厦的签售会,看到人家的女粉丝一直排队排到外面的街上,我心里这叫一个难受……。为什么会难受呢?你跟人家同样的目标,人家的成绩比你好太多,就会产生很强的压力,足以让你放弃的你的事业。但要知道你只看得到人家人前显贵了,人家背后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是比你高明呢?一个不那么远大的目标,一个中间纬度的目标更能够让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事业。这东西就很像登山,你不是超人飞不到山顶的,攀登时候呼吸困难,双腿酸痛,每次只能挪动一小步,所以也只能看那一小步。此时若是高昂着头看着远处的山峰去走路,没几步你就得摔倒或者坠入悬崖。重要的是确保每一小步的安全,每一小步的安全都是一种胜利,一步步的走下去。你最终到什么高度不一定,得看个人能力,身体素质,天气情况。但再怎么着也要比在山下一步没走,在喷人中耗尽生命的人爬得高多了。

     写到这儿,估计又有人要骂我灌鸡汤了。他们一定会这样说:“我去搬砖,搬个200年吧,差不多能逆袭”。在这里我要指出横在屌丝逆袭路上的第二个大坑--工作。

    

     第二坑:工作

     除了目标太过远大导致完全放弃之外,第二大陷阱就是工作本身。成功学在中国成为大忽悠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时候水土不服。国内搞成功学的人大多是传销出身,都没什么文化,缺乏科学思辨精神。成功学在国内不好使最重要的原因是,曾经的中国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竞争更力之一的国家,美国是以技术和品牌为主要竞争力的国家。在美国,你按照成功学的方法去待人接物,去自律,去学习,你可能会在科技公司或者世界五百强企业找到份体面的工作。但是在中国,你把成功学学得再好,你最多可以成功的在血汗工厂成为资深员工……工段长之类的。你的薪水还是200年也不够买房买车。

     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惊呼,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接近美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存在,以此为中国经济持悲观态度的理由之一。要我说,这才好呢,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大学毕业第一份实习工作,老板给我开500元月薪的嘴脸。我敢说在自律,自学,敬业精神上我都做到并超过了《卡耐基成功学》的水平,但是然并卵。我的十几年职业生涯让我对所谓的勤劳、努力、敬业、自律等等信条高高竖起中指。最后让我日子舒服起来的根本不是那些,就是不上班而已。自从不上班,我终于可以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了,不用给那些智力不如我的人留情面了。我终于可已不再遮遮掩掩的表达自己。那些职场在我头上压着的人,就是在2015年的股市中高位套牢,而我就是买的每只股都保持红色。他们因资历而比我多赚的薪水就是会通过股市转化成我和另外5%的人的收益。(中国股市中只有5%的人能够保持盈利)当然股市是有风险的,我在这里只是借此来说明所有层级化组织都是非市场的,是阻碍经济增长和财富效应的,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去炒股。

     事实上只有越多的人脱离工作,成为资产拥有者,以投资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供给侧改革才会发生。越少的的人从事劳动生产,才会有越多的机器人才可以放心大胆的接过工人手中的电焊。剩下的少数工人成为稀缺的高级技术工人,来教机器人学会制造,由于稀缺性他们将获得更加可观的工资。那大多数人干什么呢?很简单,去投资更高效的产业。当你不再为生活发愁时,难道你还会留恋那个在你孩子生日时,在结婚纪念日让你加班,带给你最多无奈的工作岗位吗?理论上你只需要持有这个公司的股份,代替你的机器人将以更低的成本为公司和你创造更高的收入。抛开路径依赖的思维方式去想一想,人生中最具价值的其实是时间。

     《欢乐颂》里奇点的一句话真是经典“人挣钱很难,钱生钱很容易。”只要是按照时间为单位支付给你的薪水,都是在买断的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时间。看看我,23岁的那一年青春再也不会回来,而我居然以每月500元的价格就给卖了……这仅仅相当于10万元本金一年的无风险利息收益。就是说只要我当时有十万元的本金,按照最傻瓜的无风险投资,就能在本金不损失的情况下赚到我那一年的收入。而我省下的一年时间,就可以做那些我最喜欢做的事,比如写文章。如果那样,搞不好我也会有女粉丝排队到门外的签售会。一个社会中只有越多的人不是为了生计而工作,才会爆发出真正的创造力。当人们的生计由所持有的资产、证券来解决时,他们的余生就会用来现他们真正的梦想。而他们在实现梦想时的成绩又会很快成为其他人投资并持有的标的。我们这个廉价劳力大国,究竟因廉价而浪费了多少人的雄心和梦想真是不可想象。只有一个行业中最懂最爱这个工作的人的项目才是值得投资的。在我打工的的日子里,公司付我薪水让我去写他们需要的文章,花同样精力所写的文章的受欢迎程度却不及现在的1/10。我曾经写过一片文章阐述“资源优势的陷阱”,即所有的垄断国企不值得去投资的最重要一点原因就是,尽管他们拥有优势资源,但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并不热爱这个事业,他们仅仅热爱着那个不可取代的级别和待遇。这个经济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有太多人是为了活着而工作,他们活着的基本欲望固化了产业结构,你不敢上全自动的工业4.0生产线是因为有很多人要下岗。而他们之所没有办法脱离低效的工作岗位则正是因为他们所在组织之前的优势正是“廉价”。廉价让工人们贫穷,贫穷的工人赖以为生的低效岗位反过来又绑定了产业结构,阻挡了改革。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给每个人一份工作,而是给每个人一分产业,以将它们解脱出来去从事他们所热爱的事业。工作绝不等于事业。

     同样只有 一个人从生计所迫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之后,为了实现梦想而长期从事的事业,才刚刚符合值得投资的一项标准,另外这个人的天资,策略,玩法等等在满足了前一点之后材值得去考虑。不要工作是屌丝翻身很关键的一点,因为复利是上帝的恩赐,它通过时间来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你以生命换钱的时候时间是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当你以钱赚钱时,哪怕一开始赚得比上班少得多,但是时间已经片成了你的盟友,它会通过复利发生效用。

     屌丝是怎样炼成的呢?第一目标太远大,第二离不开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三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过度自信。

    

     第三坑----过度自信

     这个坑在原理上和第一个坑有一点类似。过度自信包含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这是一对双生子。我们这些情绪化的人类通常终其一生就是在两者之间摇摆,而不会在中间状态停留,这个过程就像个跷跷板。玩过跷跷板的人应该有这个经验,两个人会上下交替,但是很难像天平那样的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我们人的情绪也是如此,总是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之间摇摆,达到平衡难之又难。难的原因在于,无论是过度乐观还是过度悲观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然而正确的决策总是在平衡状态中做出的,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状态下,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具有强烈偏见的。最常见的偏见就如同去年过度乐观的去投资网络p2p的那些人。在他们投资的时候,就像屎糊了心一样,看不到任何风险,对这些机构绝对信任,等今年这些机构跑路之后他们又陷入悲观对一切投资都不信任。一些被成功学洗了脑的人也是一样,经过一番打鸡血的疯狂努力之后,如果见不到改观就会马上觉得社会烂透了。

     “社会烂透”的偏见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内在机制特别有趣。由于我们人类天然带有过度自信的本能,当你有一个特别远大的目标而难以实现的时候,你是不会认为自己错了的,你会下意识的就将责任外化,迁怒于环境。如此,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社会烂透”的偏见。同样那些永远做不成事的团队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当每个人都将事情不顺的责任外化迁怒于他人时,就会撕成一锅粥。在投资的时候,能找到每个人都能客观,自省,主动配合他人的团队也是相当之难。当然打游戏也一样,匹配到不挂机喷队友的玩家也是十分之难。如果有,就一定要珍惜。

     说实话小编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球人,也时常陷入人类本能的陷阱中。当我在职场严格自律的努力十年之后,有那么一天就觉得“社会烂透”了,消沉了整整一年……然后我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慢慢的才克制了过度悲观的这个病证,抽丝拨茧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原来是“上班”,认清了“别跟我谈梦想,老子的梦想就是不上班”这个事实。同样我把克制过度自信的修炼用到投资中,也比过去成绩要好得多。2008年我曾经过度自信的买了臭名昭著的中石油股票,然后又惨痛的割了肉。当我接触到在中国石油的圈子之后,才了解到这种垄断央企的工作常态就是白天清闲呵呵呵,晚上白酒啤酒喝喝喝……由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公司,纵然坐拥天底下最好的资源也是不可投资的。我错在轻信了媒体,放弃了独立调研和思考,亏损就是对我的惩罚。

     投资就是做减法,投资股票就是在几千个公司中做减法,选择每一只股的时候都否定自己千遍。不是每个涨停你都要抓,抓一次涨停,不如细水长流。我在股票里最好的几次操作都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时期做出的,连我自己都费了好大的劲儿去反省,去精神分裂一样的左右互搏才从千股跌停中挑出几只下金蛋的鸡。在利好方面没有强逻辑的公司,或者自己对其调研没有其他95%的人深入的公司,不管连多少涨停板,看上去多诱人都不去碰(宁可踏空千次,绝不错买一次)。投资房产就更复杂一些,要对一个城市人群流向进行调研判断,运用很多综合知识。

     有读者让我推荐金融投资方面的书籍,我想来想去觉得那些教你如何炒股或者投资的书都很坑人。我可以很诚实的说,投资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素质教育的结果,不是临考突击抱佛脚出来的。它的内在数理模型有点像人脑做决策时的机制,许许多多的信号最后促成一个“是”与“否”。在人脑中,不是每个信号都可以通过神经突触的,有些突触对神经脉冲表现出惰性。只有足够多的脉冲突破一个阈值,这个突触才能被突破。同理好的投资者惰性也很强,一般利好因素很难突破阈值,而那少数突破阈值的选择,成功率就很高。

     所以我没法推荐出哪本教人立刻就会投资的书,但是我可以推荐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人较好的跳出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的跷跷板。脱离了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其实还是没法找到判断依据,还是不会做选择题。所以朴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知现实世界的有效工具。在我们的舆论体系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推崇科学世界观,但又需要有倾向性的填鸭式的宣传。这现象在2015年所谓“改革慢牛”和“国家队救市”的时候非常明显。如果你放弃了独立思考,去相信报纸,那就自然变成了等待收割的韭菜。 我推荐的这本书叫做《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很薄的一本书,读起来不会有太大压力,曾经在国内风靡一时,如今已经绝版。这样的书绝版可见我们的反智主义到了什么程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旧书网淘来看,或者下载pdf版本。书中讲述的就是最朴实的科学逻辑,比方说你对一个事物了解得越少,掌握信息越少,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就越大。随着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小,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就在不断缩小。在股票投资中,你比其他人掌握的信息越多,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不对称赚翻,原因就是这只股在你脑中的可能性空间比别人小得多,别人会为他们不知道的虚妄可能性而损失。在一个零和博弈市场,少犯错就是多赚钱。另外还有很多极其朴素的原理,大家可以自己去研读,相信一定会有所收益。

     最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大空头》这部纪实电影中体现得非常好,在影片中坚持做空美国楼债的机位基金经理没有请信任和资深人士的分析,不吃别人咀嚼过的信息,你和真实世界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权威人士”。在影片中他们敲开一户普通美国家庭的门得知这栋房子是用一只狗的名字进行零首付贷款购得时,就已经大概明白,这个楼市和建立在其上的衍生品市场已经成了承重墙被腐蚀掉的空中楼阁。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在那些过度自信和情绪化的集体癫狂中陷入万劫不复,又在实事求是中获得复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个个体,越多的人选择实事求是,越多的人选择科学,这个国家就离癫狂的巨坑越远。

     -END-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长江商业评论立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长江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