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善视线盲区,车企们有多拼?
2016/5/20 雅斯顿

     本文是雅斯顿的原创分享文章,来自撰稿人晓林。

     说起视线盲区,我这个菜鸟车手真是太多话要吐槽。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我的福克斯A柱过于宽大,每次路口转弯时都战战兢兢,生怕盲区挡着旁边的非机动车。

     鉴于大家对于诸如此类的视线盲区深恶痛绝,当下诸如A柱和外后视镜等等车身结构又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于是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了新设计和新技术。

     更通透的设计

     斯巴鲁森林人

    

     有的车型为了追求流线型设计,在驾驶视野的设计上会有所欠缺,特别是B柱的视野盲区较大。新款斯巴鲁森林人的外观方方正正有点像盒子,比起许多同级别的SUV,似乎没有那么时尚。但较细的ABC柱配以大面积车窗,让这款车看起来像一个通光透亮的玻璃房,驾驶者的视线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虽然车后两侧仍存在部分盲区,但由于森林人的外后视镜设计得较大,所以视线阻挡的问题可以避免。目前森林人全系标配后视摄像头,有助于减少后方盲区,在经过2017改款之后,也将提供可选的盲点侦测系统。

     本田飞度

    

     和上面的森林人一样,飞度的经典设计除了带来充足的内饰空间,也带来了出色的视野。大部分车柱都比较细,A柱同样采用三角玻璃设计,进一步放大视野,外后视镜也比较大。

     车窗很大,尤其前风挡玻璃,它倾斜向下与发动机盖连为一体,让人觉得前方视野十分开阔。后排座椅的头枕在不使用时还能折叠收好,减少对后方视野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美版飞度居然标配了后视摄像头(心疼连倒车雷达都没有得到标配的中国车主)。

     盲区摄像辅助系统

     奔驰E级

    

    


     收获好评的奔驰E级并非全新的W213,而是现款W212。结构优化方面,其A柱设计得很细,尽可能减少盲区,规整的框架允许更大的车窗面积。虽然为了后排的舒适性,头枕都比较大,但后方视野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科技配置方面, E级所配置的360°摄像头,车主可用中控旋钮来调整摄像头角度,获得全方位的车外视野。当你不需要后排座椅头枕时,还能一键收起,增加后部视野。

     本田雅阁

    

     雅阁的整体视野出色,不过后方视野稍欠。当然,“技术控”的本田从来不缺乏实用科技,比如其LaneWatch(盲点显示系统),通过安装在后视镜上的摄像头,可将视野范围从20°提高到80°,驾驶员可通过转向拨杆一键开启此功能,确保更宽的后方视野,特别适用于转弯和会车。

     流媒体后视镜

     凯迪拉克CT6

    

     在最新款的CT6和XT5上,流媒体后视镜成为了一项独特的卖点所在。这个配备出现在CT6和XT5的所有“铂金版”上。

     其将摄像头功能和车内后视镜结合在一起,可视范围扩大到了传统后视镜的三倍,再也不用担心后排座椅和尾部线条对于视线的阻挡了。而且即便是在昏暗的行车状况下,它也能反馈清晰的影像,堪称消除后部盲区的福音。

     宝马i8

    

     相比凯迪拉克抢先一步量产的流媒体内后视镜,宝马基于已经上市销售的i8推出了一款Mirrorless概念车,其车内没有镜子,而且车外的后视镜也同样消失了,“Mirrorless”名副其实。

    

     概念是领先的,不过目前宝马还没有将其投入量产。

     “消灭”引擎盖

     路虎全息影像技术

    

     很多女士此前对我说到,如果坐姿太矮,看不到引擎盖末端,那驾驶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对于体态魁梧的路虎来说,其常常要面临非铺装路况,此时的前部视野也能决定驾驶员的信心。

    

     于是,路虎通过全息影像,首创了“透明引擎盖”的概念和技术。这套技术实际上并不能让引擎盖变得透明,而是通过安装在汽车前脸格栅上的摄像头,记录被遮挡路面的情况,并反馈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造成视线仿佛可以穿透引擎盖和发动机舱的视觉效果,使驾驶员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

     不过,此项功能目前依然在概念阶段,希望这项神奇的技术能够早日得以量产。

     文中车型分析参考自美国《消费者报告》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雅斯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