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原穴,交会穴在治病中的辨证运用(专业人士典藏)
2016/8/1 仁康棠

点击“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王辉”免费订阅我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王辉 免费关注。服务网址:www.zhongyi3158.com 中推医学教育网
中推医学交流=每日推送健康知识,推广中推课程,关注我们后-免费观看大量针灸、正骨、推拿、按摩、埋线、减肥的医学视频。
联系电话/微信:185 1442 5311(王辉)
投稿和合作QQ:263 864 1667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
“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现将十二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都是从远心处向近心处排列]:
于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如下图:
五输配五行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阴经
井
荥
俞
经
合
阳经
输
经
合
井
荥
五输配五行表
五输穴
井
荥
俞
经
合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五 输 穴 总 表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井
少商
商阳
厉兑
隐白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关冲
窍阴
大敦
荥
鱼际
二间
内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通谷
然谷
劳宫
液门
侠溪
行间
俞
太渊
三间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太溪
大陵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经
经渠
阳溪
解溪
商丘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支沟
阳辅
中封
合
尺泽
曲池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阴经五输表
五输
脏腑(五行)
井木
荥火
俞土
经金
合水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凌泉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阳经五输表
五输
脏腑(五行)
井金
荥水
俞木
经火
合土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输穴的主治作用由于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也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垂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从而在治疗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准则:
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嗳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2.荥主治心之疾患:“荥主身热”。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热伤神明,则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热伤津液,则口燥舌干;热移小肠,则小便短黄;热伤面络,则吐血衄血;热毒过盛,则舌红,脉数等,均可取荥穴以清心安神,泄热凉血。
3.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脾与胃相表里,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肢体浮肿,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4.经穴主治肺之疾患:“经主喘咳寒热”;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喘咳寒热”,为邪袭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如咽干咽喉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溲不利,大便失调,脉浮,则可以用经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气。
5.合穴主治肾之疾患:“合主逆气而泄”,肾属水,与膀胱为表里。“逆气”,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泄指二阴病变,如遗尿、遗精,大便失调等,均属肾气虚衰,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阳痿,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又因为“逆气而泄”的病症不仅与肾,而且与胃有关。合穴主治肾脏疾患,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
五输穴在应用于治病中,有辨证运用,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循环取穴为原则,以手太阴肺经说明:
1.症候表现
1)外经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发冷,或发热汗出、桡侧臂痛、手掌发热等经脉分布处的病变。
2)内脏病症,主要是内伤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部胀满、心烦、小便不利、尿色改变、大便溏泄等。
2.辩证选穴
1)本经外经病实证,治取荥穴鱼际;虚证治取输穴太渊。
2)本经内脏病症治取经穴经渠。
在上述病症中,伴有心下满,或虽不伴有心下满,但寓有肝脏病机参与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热或虽不伴有身热,但寓有心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荥穴鱼际;体重节痛.或虽不伴有体重节痛,但寓有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输穴太渊;逆气而泄,或虽不伴有逆气而泄,但寓有肾脏病机参与者,加取合穴尺泽。其余十一经也是同理。总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的诊治方法,拟定一种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十二经五输穴辨症运用程序。这种诊治方法的特点,是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症纵向定经,以五输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五输穴的治疗范围,所以进行比较规范和比较灵活的辨证治疗。从而对五输穴的应用和疗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五输穴的补母泻子法: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五输穴五行配属中的生克规律,按“生我”、“我生”的关系,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法则,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五行生克关系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输穴的生克规律有两种,一既是本经病症以本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例如,肺属金肺虚之症,则取本经之母,输土穴太渊补之(土为金母);肺实之症,则取本经之子,合水穴尺泽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另一是异经补泻法,本经病症以它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进行补泻的方法。仍以肺之虚实为例:肺虚之症,除本经补泻外,倘可取其母经母穴,那脾经之输土穴太白补之(土为金之母),肺实之症,则泻其子经子穴,即肾经合水穴阴谷泻之(水为金之子)。余可类推。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的又一种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为井为木,荥为火,荥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虑不足,补其合。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补也”。故为临床需要泻井时可泻其荥穴,需要补井时则补其合穴,五输穴结合四季五脏,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时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而加以运用,并以此作为分类治疗的准则。
十二原穴
原穴
1.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十 二 原 穴 表
经脉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2、原穴的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其它配穴方法如下表:
一、公孙配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要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病。
二、后溪配申脉: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两脉合通于目内、耳、颈项、肩膊、小肠、膀胱,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
三、临泣配外关:足临泣通于带脉,外关通于阳维脉,两脉合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耳鸣、耳聋、眼肿、眼疼、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四、列缺配照海:列缺通于任脉,照海通于阴跷脉,两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言请不利、咽喉炎症、咳喘及精神病等。
从表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附录本人的提醒--------关于真正的穴位,其实俺已经说过多次,可惜有的人还是脑子不转弯,非得死咬住穴位图上具体标准的位置才安心。也许是这些人被国标穴位的观念主导太久,根深蒂固,导致冥顽不灵,或者因为懒惰,自我麻痹,潜意识拒绝理解。死咬住书本知识 ,还当成理所当然的刻板成规来固守 ,如同西医那种自诩精确标准,其实是死板教条的机械思维, 这样死读书 ,并且不接受正确的建议 ,真是让人无奈。心病难医 穴位图里的只是提示大致范围 不是让你咬住的 有时候真的穴位完全偏离了应该在的位置 你如果还在那个位置治疗 就是刻舟求剑 白费力气 真正的穴位就是在大概的位置周围用手摁压,有反应的地方【酸胀麻痛】
后溪

列缺

足临泣

外关

内关

公孙

申脉

照海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26386416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2016现代达摩医术全新升级涵盖古中医六术
达摩一百零八手法是中医祖传绝学,是利用中医理论、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在人体养生、保健调理中的科学性,搏采南北名家之长,吸取达摩易筋经优秀手法而创立的。达摩手法运用拨筋、点穴、正骨,配合砭法、针法、炙法、罐法、跷法、导引法、按跷法等六种内病外治的疗法。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症、四肢疼痛、脏腑经络、男科妇科保养等病症有非常好的疗效。对于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亦有成熟的调理方法。达摩手法最大特点:‘短’‘平’‘快’。

达摩祖师传医法与下至六祖慧能,六祖慧能为了把达摩医术发扬光大,传给了六位俗家弟子:君术、传渡、仁普、意天、德众、君生。
从此六派各派亲传一名优秀弟子,以此类推传承了十几代,代代弟子相见亲如手足。在1858年清代文宗咸丰八年,六派弟子相聚在京东石门镇(现北京顺义地区),经三年考验将达摩医术传授给了当地的财主石怀仁,从此石怀仁把六派传授的医术称为六君子疗法!
石怀仁应用达摩医术,在民间为百姓治病救人,手法非常神奇,为了来之不易的医术不失传,就把达摩医术六君子疗法传承了自己的亲外甥李克胜为达摩医术第二代传人! 现今达摩医术第三代传承人为李茂发老师!
★
由于达摩手法传承是代代单传,概不外传,达摩手法的弘扬受到了限制。李茂发老师打破家规,决定把达摩手法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开,公开授课传授达摩医术。让祖国的宝贵遗传发扬光大。李茂发老师不辞辛苦,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全部公开并结合现代医学,为六君子疗法和现代中医填补了新的文化。
★2016达摩医术授课内容全面升级
学习应用中医六术治疗各类疾病
讲授内容
(一)、“达摩108中医正骨手法”示范教学,人体所有骨骼相关病症的手法治疗教学,正骨不在有盲区。
(二)、砭法、针法、炙法、罐法、按跷法、导引法六种疗法配合达摩正骨手法的运用。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人体各部位疼痛病症方案讲解示范。
(四)、达摩综合疗法之:1、放血疗法讲解示范。2、舌下取栓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讲解示范。
(五)、男科前列腺疾病及妇科疾病治疗讲解示范,子宫肌瘤及乳腺增生等治疗示范。
(六)、II型糖尿病的中医综合治疗讲解及示范。
(七)推拿正骨科室、个体经营店如何管理创收及医患沟通技巧。
(八)、达摩综合治疗疾病300例具体病症的治疗方法讲解示范。
达摩医术
一步错百步歪,五脏六腑都在这挂着那,脊柱歪了,脏腑就不在其位了,正骨后结合六君子疗法,即为:砭、针、灸、罐、按跷、导引。
1、砭法:是利用砭石治疗的一种方法,是原始人类在没有针、药的时候一点点摸索出来利用石头治疗病痛的一种方法,几千年来仍存留下来,现在大家熟知的刮痧就是砭法的一种,杨奕用砭石足疗治病也是较成功的一种砭法,砭法还有刮、压、划、刺、拍、感、闻、鐹等十五种手法。
2、针法:就是大家熟知的针灸,利用银针在经络、穴位上刺激。但达摩祖师根据全身主要108穴位,创建了一套达摩108穴位针法。
3、灸法:就是在针的基础上利用艾条可以驱除寒凉之症。
4、罐法:竹、水、药、胶等拔罐疗法。
5、按跷法:主要针对筋骨不在其位所造成的病痛。利用中医推拿按摩等手法,结合正骨达到骨正、筋柔、气血通,解决病症。
达摩108手法即为此种疗法之主要内容。按摩,《内经》中祛病用二跷,踩跷、按跷是最高祛病法。
北京·每月1号报到2-9号上课
报名学习:18514425311(微信)

现代达摩医术病例
1、赵女士28岁,医院诊断颈椎椎管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诊断结果颈椎病综合症,来达摩堂就诊时,患者进卫生间呕吐,自述头晕、头痛、恶心,经李茂发教授用新六君子疗法颈椎五把推,犀牛望月、拉平台等手法调治后,患者说一切症状消失,对李茂发教授赞不绝口。
2、贾女士49岁,五年前患神经性头痛,经一位老中医针灸半年康复,今年因她丈夫在矿山施工工伤死亡,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旧病复发,经李教授的达摩针法治疗两次头痛痊愈,数月后,病情没有复发,患者特送锦旗表示感谢。
3、李女士51岁,几个月前发现自己的右胳膊肘关节无法伸直,经李教授的达摩针法治疗,在患者的键侧肘关节尺泽穴常规消毒,用二寸毫针刺入1.8寸行捻转手法,让患者甩患侧胳膊20次,十分钟后起针,一次调直。患者说:真神的手法,不可思议的效果。
4、张先生52岁,因患感冒、咳嗽、嗓子痛,经李教授的新六君子疗法内病外治,将1-3胸椎矫正复位,开合谷穴、少商、商阳放血,回家喝一大碗热姜汤,盖被子出汗,第二天患者说感冒痊愈。
5、王先生49岁,自述胃酸、胃胀、胃寒、大便不成形,头晕、打嗝不放屁,经医院诊断浅表性胃炎。经李教授用新六君子疗法治疗,认真做颈椎五把推、野火烧荒、背部拨揉,将混乱错位的骨关节,用分筋错骨的手法矫正复位,再用胃五罐前三针的手法调理一次明显见效。又让患者回家吃大枣、山药、小米粥,让患者平时少坐,适量运动,因久坐伤肉劳于脾,经李教授调治两个疗程痊愈。
6、王女士32岁,自述痛经,每次月经前三天小腹疼痛,后腰发凉,疼痛难忍不能上班,待月经来后渐渐好转。月经颜色黑紫带有血块。经李教授的新六君子疗法治疗,在十七椎用三寸毫针常规消毒后,向上平刺过腰阳关,用神灯烤热至小腹有热感。当时有明显的好转效果。第二天患者说月经顺利而下,月经过后让患者连续服用大枣、生姜、红糖水,连续服用直到下次月经来为止。三个月后,王女士电话告诉李教授痛经病痊愈。
7、田女士35岁,自述每次月经前几天偏头痛,带着眼眶疼痛,待月经来时疼痛消失,经李教授诊断,肝气不疏所致痛经。痛点表现在头维和眼眉骨,这也是痛经的一种表现。在同侧的昆仑穴常规消毒,用二寸毫针直刺1.5寸行泻法,当时解决疼痛,次日月经顺畅而下。让患者月经过后连服大枣、柴胡、红糖水,连续坚持喝道下次月经来为止。患者反应头痛再没复发。
8、有一次李教授和医友等车谈论医术时,被也在等车的张先生听到,问李教授说,我近几年来性生活非常不好,每次性生活强行勃起,但在三分钟之内缓缓低头无力,二十多天才有一次这样感觉,自称无力的三八大盖。李教授问他干什么工作,他说在某公司当保安有八年了,李教授给他把完脉,告诉他先调换工作再加调治就好了,他问李教授为什么要调换工作?李教授说因你的工作久立伤骨劳于肾,肾气不足而导致阳痿,患者问李教授怎么办,李教授说(1)认真做颈椎五把推、野火烧荒、推胸过腹、金龙盘玉柱(2)拨揉四至五环(3)针刺中极、阴骨、三阴交、太溪、复溜、照海。作用:四大功法不仅调理任督二脉的气血通畅,还能使十二经络通气活血,拨四环五环时宗筋疗法,筋属肝、肝经通畅得以养肝造血功能好,胃经通畅得以养胃消化吸收好,脾经通畅得以养脾运化输送功能好。所以说,胃消化吸收,肝造血藏血,脾将血液及营养输送到全身,使肾脏得血充养,所谓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灵枢》《经脉》亦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主干、脉为营、筋为钢、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由上述可知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由父母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的本源,是后天脏腑形成及人体发育的动力,肾为先天之本,是指肾的功能决定人体的强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肾居下焦为阴中之阴脏,具有封藏、储存精气的作用,肾所藏得后天之精是指五脏六腑之精,它源于后天水谷精微,具有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精气时时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二者相辅相成、互助互用,共同构成肾中精气。肾所藏之精根据肌体的需要,重新输送至其它脏腑,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此藏中有泻,泻而又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是与脾输送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有重要关系。所称脾是后天之本之道理,再加上述针灸方法是通肾经补肾气的最好穴位。能使气血通畅,肾脏得以充养后天之精气的作用。
患者张先生听了李教授所述,认为很有道理,数日后来达摩堂找李教授治疗此病,经李教授调理三天,患者说有明显好转,调理两个疗程,患者说性生活非常好,他妻子爱他如初。
达摩医术部分病例汇编
一、感冒:
1.做颈椎五把推,颈椎仰卧摇正法;
2.风池沿脊椎两侧直至双侧肾俞刮痧;
3.手法开肘关节,大拇指腕关节;
4.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
5.三棱针耳尖放血。
二、支气管哮喘
1.做颈椎五把推,颈椎仰卧摇正法;
2.分筋错骨法调整胸椎1-8节;
3.手法开肘关节,摇腕、抖肩,开手指掌关节;
4.前臂掌面尺泽与太渊连线拍打刮痧,出黑豆为止;
5.针刺鱼际、孔最、内关、手穴(食指掌关节尺侧)
6.拔罐肺俞、大椎(血罐)。
三、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
1.颈椎五把推,仰卧摇正法;
2.俯卧分筋错骨调整胸椎1-8节;
3.一指禅点穴拨筋下颊车—上云门穴;
4.针刺鱼际,少商、商阳(点刺放血);
5.走罐:下颊车—云门,出痧即可。
四、肠胃病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
2.俯卧分筋错骨1-8节;
3.侧卧曲腿侧扳法,调整10-12胸椎;
4.一指禅点穴,腹部拨筋;
5.针刺梁丘、素髎、筋缩、足三里、太冲、手穴上的肠胃点;
6.胃五罐20分钟;
7.中药:肠胃1号、2号、3号。
五、呕吐
1.颈椎五把推,乳突、风府拨筋;
2.犀牛望月,调整颈椎2-3节;
3.犀牛望月,调整颈椎6-7节;
4.俯卧,调整胸椎3-8节;
5.针刺中魁、梁丘、手穴后头点,止吐穴(大陵穴与内关穴中点)。
六、呃逆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法;
2.俯卧调整胸椎3-8节;
3.针刺:内关、攒竹、手穴(后头点);
4.河洛手法,按摩膻中穴;
5.按摩脚横隔膜反射区;
6.拔罐:天宗、膈腧。
七、冠心病
1.颈椎五把推,仰卧摇正法;
2.犀牛望月调整颈椎;
3.俯卧调整胸椎3-8节;
4.仰卧调整胸肋;
5.肘关节调整;
6.针刺:内关、郗门、冠心穴(足从解溪下四横指与第二、三跖骨交叉的骨缝之间取穴);
7.拍打、刮痧,从青灵穴-内关穴;
8.拔罐:膻中、膈腧。
八、心律失常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
2.犀牛望月调整颈椎;
3.俯卧调整胸椎3-8节;
4.仰卧调整胸椎;
5.针刺:血罐心俞,内关针刺;
6.刮痧3-8节胸椎两侧。
九、习惯性便秘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法;
2.野火烧荒调整后背;
3.肚腹点穴一指禅;
4.侧扳第五节腰椎;
5.针刺:上巨虚、支沟(外关上一寸处),太冲;
6.拔罐:大肠俞、天宗、肝俞。
十、高血压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法;
2.犀牛望月调整第四节颈椎;
3.颈椎刮痧到第七胸椎;
4.针刺:足三里、丰隆、曲池、三阴交、太冲、下髎、人迎、涌泉。
十一、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法;
2.野火烧荒推背法;
3.斜扳胸10--腰2法;
4.针刺:足三里、太冲、丰隆。
十二、失眠、多梦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调整2-3节颈椎;
3.俯卧位调整3-8节胸椎;
4.斜扳调整胸10-腰2椎;
5.一指禅拨筋(后头部、颈部、上胸部);
6.针刺:大陵、神门、睡眠(第二掌骨桡侧)、风池(斜向对侧眼方向进针);
7.走罐:第一胸椎到第五胸椎。
十三、头痛
1.颈椎五把推;
2.颈椎痛定点复位;
3.俯卧胸椎3-9定点复位;
4.后头部一指禅拨筋;
5.针刺:风府,完上(耳根上缘与枕骨粗隆连线中点下移0.5寸处),中脘穴(前头痛),丘墟穴(偏头痛),太阳穴(血管性偏头痛),山根(双眼内眦连线与督脉经交点)用震颤手法;太冲(偏头痛),至阴(后头痛);手穴头痛点:前、偏、后头点。
十四、眩晕
1.颈椎五把推;
2.颈椎犀牛望月复位整合;
3.胸椎1-8调整;
4.胸10-腰2调整;
5.一指禅点穴拨筋;
6.针刺:风池、侠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耳迷路。
十五、失语(中风)
1.颈椎五把推,仰卧摇正法;
2.俯卧胸椎调整3-8节;
3.斜扳胸椎第10节;
4.一指禅点穴拨筋;
5.针刺:太冲、膻中(套罐);
6.拔罐:天宗、肝俞。
十六、口舌诸病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法;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旋转复位法;
3.一指禅拨筋;
4.俯卧位调整3-8胸椎;
5.针刺:劳宫穴、佐泉(舌系带根部两侧,金津玉液穴的内下方)、玉枕穴(天柱穴上2.5寸)、丰隆、太冲。
十七、面瘫
1.颈椎五把推,仰卧摇正法;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
3.一指禅拨筋;
4.俯卧位调整1-8胸椎;
5.针刺:下关、吊线穴、风池、四关、足三里、丰隆;
6.火疗。
十八、三叉神经痛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
3.一指禅拨筋;
4.脏腑点穴一指禅拨筋;
5.针刺:人迎、三间、听宫、鱼腰、四白、承浆。
十九、牙痛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
2.俯卧位调整3-8胸椎;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合谷、二间、下关、掌部二、三、四、五指缝共三针,特效。
二十、耳鸣耳聋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2-3颈椎;
3.俯卧位调整3-8节胸椎;
4.一指禅拨筋;
5.针刺:天牖、风池下穴(风池穴直下约5分)、涌泉、听宫、听会、翳风、中渚、足临泣、太冲、丘墟、侠溪、太溪。
二十一、鼻炎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
3.俯卧位调整3-8节胸椎;
4.一指禅拨筋;
5.针刺:印堂、神阙、风池、迎香、素髎、人中。
二十二、坐骨神经痛
1.颈椎五把推;仰头摇正;
2.俯卧位调整胸椎;
3.调整腰椎;
4.调整骨盆;
5.一指禅拨筋;
6.针刺:肩井、丝竹空、气海俞、环跳、通里、后溪、坐骨神经痛点(第四、五掌指关节间,靠近第四掌指关节处)、委中刺络出血;
7.走罐胆经、膀胱经。
二十三、上肢功能障碍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手法复位;
3.一指禅拨筋;
4.俯卧位调整3-8节胸椎 ;
5.针刺:极泉、少商、涌泉、阳陵泉、养老、阴陵泉下0.5寸特效、鱼肩、阳池、后溪。
6.发泡疗法(肩三罐、肩前-肩髃,肩后-肩贞,肩中-肩髎。
二十四、大小便失禁
1.颈椎五把推,仰卧摇正;
2.俯卧位法调整脊椎;
3.野火烧荒;
4.一指禅拨筋;
5.腰椎调整;
6.针刺:长强、秩边、中级、太溪、照海、足三里、外关、承山。
二十五、痛风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推心过腹;
4.俯卧调整法3-8节胸椎,第10胸椎侧扳;
5.针刺:足三里、阴陵泉、太冲;
6.大敦点刺放血、内踝放血;
7.大腿阴陵泉至三阴交刮痧5次;
8.后背两侧膀胱经刮痧。
二十六、中风偏瘫、下肢足内翻
1.颈椎五把推;
2.一指禅拨筋;
3.野火烧荒;
4.点10个免疫穴;
5.针刺:三阴交、合谷、足三里、丰隆、风池、风府、曲池、脘谷。
二十七、急慢性胆囊炎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俯卧调整胸椎3-8节;
4.斜扳调整第10节胸椎;
5.一指禅拨筋;
6.针刺:胆囊穴(阳陵泉下1寸)、中犊穴、阳陵泉、腓后点。
二十八、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野火烧荒;
4.一指禅拨筋;
5.针刺:足三里、悬钟(绝谷)、合谷、内关、 曲池、三阴交。
二十九、自汗、盗汗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斜扳第12节胸椎;
4.针刺:鱼际、阴陵泉、三阴交、合谷、复溜。
三十、视神经萎缩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犀牛望月;
4.俯卧调整3-8节胸椎;
5.斜扳第10节胸椎;
6.一指禅拨筋;
7.针刺:臂臑、内睛明、光明、手穴眼点。
三十一、白内障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俯卧调整3-8节胸椎;
4.斜扳第10节胸椎;
5.一指禅拨筋;
6.针刺:达治穴(风池向外约1厘米,紧贴颅骨后下缘)、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手穴眼点。
三十二、颈椎病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
3.一指禅拨筋;
4.拔罐:颈三罐;
5.针刺:悬钟(绝谷)、定喘穴(大椎旁0.5寸)、肩井、阴谷穴、中渚。
三十三、急性腰扭伤
1.俯卧调整胸3-12节;
2.斜扳腰1-5节;
3.针刺:扭伤穴(曲池下2.5寸、压痛明显处是穴)、后溪、龈交、手背腰2痛点、合阳(腘窝中央下2寸)、腰痛穴(两眉中间上1寸)。
三十四、膝关节疼痛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髀关、髌下(髌骨下缘中点、髌骨与膝关节之间)、手三里、曲池、阳陵泉透阴陵泉、血海、风市、手穴膝痛点。
三十五、膝关节上楼痛
1.颈椎五把推;
2.风门点穴拨筋;
3.针刺:然谷、水泉;
4.点刺放血:至阴放血。
三十六、膝关节下楼痛
1.颈椎五把推;
2.风门点穴拨筋;
3.针刺:然谷、水泉;
4.点刺放血:大敦。
三十七、足跟痛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2-3节颈椎;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三阴交、手穴足痛点、仆参;
5.跺脚64下即愈。
三十八、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点穴(八髎);
4.针刺:篡间(肛门周围11点和1点距肛缘3分处)、肛门、会阴、太溪、复溜、照海。
三十九、阳痿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中极、阴谷、三阴交、太溪、复溜、照海。
四十、痔疮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针刺:龈交、承山、支沟、手穴肛门点;
4.后背找痔点:点刺、拔罐。
四十一、不孕症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斜扳3-4节腰椎;
4.一指禅拨筋;
5.针刺:妇科穴(在大拇指第一节之外侧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两穴)、还巢穴(位于阴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中点赤白肉际处)、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内关。
四十二、乳腺病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天宗、下玄关、曲池、丰隆、肩井;
5.拔罐:天宗、肩井;
6.刮痧:背部刮痧。
四十三、近视眼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俯卧调整胸椎3-8节;
4.斜扳第10节胸椎;
5.一指禅拨筋;
6.针刺:光明、正光1和正光2、睛明。
四十四、癫痫
1.颈椎五把推;
2.仰卧摇正;
3.俯卧调整胸椎3-8节;
4.骨盆矫正;
5.针刺:癫痫穴(风池穴内上1寸,或天柱穴上1寸)、腰奇、攒竹。
四十五、扁平疣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支正、大骨空(手拇指背侧,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曲池、合谷。
四十六、上肢麻木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少商、天鼎(坐正,微仰头,在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取穴)、十宣血、小肠经刮痧、拍打。
四十七、减肥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点穴;
4.针刺:关元、丰隆、曲池、三阴交、中脘、天枢;
5.穴位拔罐。
四十八、荨麻疹
1.颈椎五把推;
2.野火烧荒;
3.一指禅拨筋;
4.针刺:曲池、膈腧、血海、神阙、手穴夜尿点点刺出血,无名指第一关节、第二关节点刺出血,中指第三关节点刺出血;
5.神阙拔罐、百虫窝点刺出血。
四十九、足大拇趾痛
1.颈椎五把推;
2.犀牛望月调整2-3颈椎;
3.犀牛望月调整6-7颈椎;
4.踝关节整合;
5.整大拇趾整合。
五十、胸肋间神经痛
1.颈椎五把推;
2.斜扳胸椎第10关节;
3.针刺:手穴(偏头点、胸痛点)。
五十一、肘弯不能伸直
1.颈椎五把推;
2.调整第7颈椎,第1胸椎;
3. 针刺对侧曲泽,同时做肘关节反关节运动。
五十二、足前掌痛
1.调整颈椎2-3节;
2.调整胸椎3-8节;
3.针刺:对侧手掌阴面2-3指、3-4指之间距根部1.5寸处2穴,拈针跺脚即愈。
五十三、膝盖痛不能下蹲
1.一指禅腹股沟拨筋;
2.阴陵泉、阳陵泉拨筋;
3.阴包穴点穴,按住阴包穴同时曲腿到位3-5次,后掰响足五趾即愈。
五十四、大拇指腱鞘炎
1.掰响拇指腕关节;
2.拉开拇指第二关节;
3.拇指阴阳面抖针各200下;
4.少商点刺放血即愈。
五十五、腱鞘囊肿
1.轻者按摩囊肿处,推至骨面,然后按破;
2.重者按摩后,用三棱针刺透囊肿,挤出囊肿体液。
以下为中推8月份课程安排表,新老学员请把图片保存到手机放大观看,如有疑问请咨询:185 1442 5311(电话/微信)
前去参加中推学习班的新老学员们,请打电话与我确认报道日期及地址,以免有误。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微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仁康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