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实用)
2016/8/11 仁康棠

    

    点击“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王辉”免费订阅我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王辉 免费关注。服务网址:www.zhongyi3158.com 中推医学教育网

     中推医学交流=每日推送健康知识,推广中推课程,关注我们后-免费观看大量针灸、正骨、推拿、按摩、埋线、减肥的医学视频

     联系电话/微信:185 1442 5311(王辉)

     投稿和合作QQ:263 864 1667

     绝大多数人在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会出汗,这属于人体的自我保护调节,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是,有些出汗是不正常的,比如暴汗、盗汗、顽固性手汗、午时腋下红汗、面部一侧出汗、跻周出汗、阴部黄汗、遇风大汗、小腿出汗、臭汗、黑汗、血汗等。非正常出汗中医称之为“汗症”。

     多汗未必因为身体虚

     出汗为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如外邪侵袭,营卫失调,阳热亢盛,迫津外泄,阴阳亏虚,汗失统摄;或津血不足,化源匮乏等,皆可引起异常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有赖于肝卫之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津液之生成、输布、排泄发生障碍,皆足以影响汗液之宣泄,或当汗出而无汗,或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凡此种种皆统称为汗症。

     汗症虽然算不上大病,却给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痛苦,同时也是身体内部疾病一个不可小视的信号。汗症是内在疾病的外部表现,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疾病、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长期的异常出汗不但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原有疾病和产生新的疾病,所以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汗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疾病,因此必须明确是功能性失调还是器质性疾病引起;治疗更是要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原发疾病结合时令全面调摄才可痊愈。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往往异常出汗止了,原发病和体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自汗”由于压力过大】

     自汗又称心理型汗症,白领面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是这类病症的高发群体。更年期的中年人、曾患过动脉硬化或心率衰竭等疾病的老年人也都是自汗症的高发群体。这种心理型汗症患者发病还与夏日气虚有关,夏日汗多,气随汗脱,精神压力大的人暗耗精血,容易导致气虚产生自汗症。

     建议经常感到乏力、易出汗、易感冒的气虚患者,可以多注意食补,多食百合、太子参片,不仅可以滋阴,还可以改善睡眠;平日注重调适心态,听些舒缓的音乐改善睡眠质量;多与他人沟通交流,适当出去旅游放松,缓解精神压力。

     【“盗汗”隐藏心脏病风险】

     盗汗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多为阴虚或气阴两虚、虚阳上浮、心液外泄所致。曾经患过心脏病或隐匿性心脏病的人是盗汗症的高发群体,究其原因乃阴血亏损、精气供血不足所致。

     中医认为汗为心热,盗汗常常预示心脏功能亏缺。中老年人半夜里频出虚汗,需要警惕心衰、心脏功能异常。

     盗汗患者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汗出之后,当避风寒,以防感冒。这类人群平日应该多注意饮食调节,不宜饮酒,不吃辣椒、大葱、大蒜、生姜等辛辣食物,宜食银耳、枸杞、百合、山药、小麦、蛤蜊等。

    

     【妙招】霜桑叶30克煎水服用,治疗盗汗有良效。或用霜桑叶60克,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用小米汤送服6克。服用10天后,盗汗竟奇迹般消除。

     【“腋汗”多因青春期】

     年轻人是腋汗症的高发群体,主要是由于青春期汗腺发达。人到了30岁以后,汗腺开始萎缩,腋臭明显减轻。腋汗症不会给患者本身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数是因为腋下味道过重,在公共场所易尴尬。

     建议患者平日里多洗燥,保持个人清洁,在腋下扑爽身粉以保持腋下干燥,或涂抹抗菌药膏,消除异味。

     【“手汗”有家族遗传史】

     手汗的高发群体也是青年,且多有家族遗传史。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流汗过多会导致气血亏虚。

     因此,建议手汗症患者平日饮食注重补气养阴。手汗严重的患者可进行药物薰洗,日久可见效。普通的病患多用药物治疗,涂抹—些甲醛或者5%的柔酸溶液等止汗药物,辅以食补,宜多食五谷杂粮等对神经有益的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中医如何解决“手汗重”?

     手汗虽然发生在手部,但其实和身体里的水分分布状况有关。

     中医将体内的所有水分统称为“津液”,主要是指体液,包含唾液、胃液、肠液等分泌液,以及汗液、尿液等排泄液。如果体内失衡、津液失调、代谢不良,就可能发生手汗症。手汗症的患者大多属于“表虚”体质,若再加上情绪紧张,手汗情形会更严重。

     手汗症患者最好小时候就要积极治疗,否则长时间出汗、津液流失,久了身体就会虚,变成“阴虚火旺”体质,处理起来难度增加。

     “阴虚”的人通常身体水分不足也分布不均,除了手掌冒汗以外,嘴巴、皮肤等其他部份都显得干燥,熬夜也会让手汗加重。

     从中医观点来看,手汗症属于多汗症的一种,依据个人不同情形、阶段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食疗等三方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26386416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1

     关于举办“易医徒手点穴减肥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的通知

     2一、疗法介绍:

     易医徒手点穴减肥是根据中医经络俞穴理论,疏通相关经络和俞穴,提升人体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使人体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消耗身体多余脂肪,减肥不反弹。

     3疗法原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纯绿色手法,以指代针,点按特定的穴位,补元气,活经络,调理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升清将浊,抑制食欲,使体内淤积油脂垃圾毒素分解排出,重新建立旺盛的代谢循环,手法点穴平秘阴阳,打通经脉,调和气血,去痰湿,活血化瘀,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疗法特点:

     41、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操作,不痛苦,无危险。

     2、不节食,不伤身 ,见效快,一天(1-2)斤,不反弹。

     53、无禁忌,糖尿病患者亦可减肥。

     本疗法不仅仅减肥效果显著,而且对各种疾病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如:腹痛腹泻、月经不调、胃痛、便秘、咽炎、关节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

     6二、课程安排:

     第一天:

     71、中医绿色点穴减肥的理论.

     2、手法碎掉脂肪及腹部赘肉减肥。

     83、调理脾胃功能,治疗便秘

     第二天:讲取穴的位置和作用及练习

     9第三天:瘦局部的穴位,封穴,拔罐

     第四天:综合练习,解答学员疑问

     学员反馈

    

    

    

    

     10三、主讲老师:

     张玲:佳木斯市中医药大学毕业,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中医文化的熏陶。大学毕业后一直随父坐诊,对中医药治疗肥胖症颇有心得。为解除病人长期用药之苦,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自创一套疏通经络调理脾胃的独特点穴压揉手法,应用临床十余年病人数千例疗效卓著。

     11四、邀请参加对象:

     1、各养生会所及健康调理机构

     122、各美容馆及减肥塑形机构

     3、各按摩店及亚健康管理馆。

     13五、研修方式及证书:

     1、由张玲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包教包会。

     142、研修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中英文对照由中国针灸推拿协会颁发的结业证书(可申请劳动部颁发全国通用高级按摩师证书及健康管理师)。

     3、经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决定,所有参会人员均颁发研究院结业证书,可以作为就业上岗的参考证明。

     154、凭本研修班中推研究院证书自参会之日起24个月内,免费复习3次。

     5、报到时交四张二寸免冠彩色照片。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

     16六、时间与地点:2016年8月18日--8月22日(18日全天报到) 北京

     七、主办方与承办方

     17主办方:中国针灸推拿协会 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

     承办方:中推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18八、研修费及报名办法:

     1、研修费每人4000元 暑期活动价仅需3400元,机会不可错过(包括:资料费、证书费、合影以及三次免费复习的费用)。食宿可协助安排,费用自理。

     192、会议地点及乘车路线在开班前一周以书面形式通知各位学员。

     3、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以电话、短信、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报名注册。

     20【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王老师 185 1442 5311(微信)

     21咨 询QQ: 263 864 1667

     服务网址:www.zhongyi3158.com 中推医学教育网

     以下为中推8月份课程安排表,新老学员请把图片保存到手机放大观看,如有疑问请咨询:185 1442 5311(电话/微信)

    

     前去参加中推学习班的新老学员们,请打电话与我确认报道日期及地址,以免有误。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小编个人微信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小编微信公众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仁康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