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的28种临床脉象详解!必备收藏!
2016/9/3 仁康棠

点击“仁康棠”免费订阅我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 仁康棠 免费关注。服务网址:www.zhongyi3158.com 中推医学教育网
仁康棠=每日推送健康知识,推广中医课程,关注我们后-免费观看大量针灸、正骨、推拿、按摩、埋线、减肥的医学视频。
联系电话/微信:185 1442 5311(王辉)
投稿和合作QQ:263 864 1667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11.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12.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13.缓脉
(1)平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2)病缓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14.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5.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16.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7.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8.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19.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特征: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20.散脉 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特征: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21.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特征: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
22.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特征: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23.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
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24.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25.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特征:脉率比数脉更快。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26.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特征: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27.短脉 首位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28.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特征: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关于举办“张文义六四脉诀临床应用及胃肠病特色疗法、
中药炮制、蜜丸制作、膏药配制技术研修班”的通知
一、六四脉诀介绍:
六四脉诀是指左手寸、关、尺,右手寸、关、尺,两手共六部脉。每部脉按浮、沉、迟、数四种脉象进行阐述,全用歌诀形式表达,便于临床使用。并结合五行生克关系,恰当的选方遣药。融脉、证、方、药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脉、证、方、药全具的诊脉法。切脉知病,方药即出。易诵易记,得心应手。是张文义教授50年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用之无不灵验。也是对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内科、外科、妇科等书籍精华的临床浓缩。一诀在手,妙行天下。
二、授课内容:
1、什么叫做六四脉诀?
2、六四脉诀与其他脉诀的区别
3、六四脉诀的优点
4、六四脉诀的特征
5、六四脉诀的诊病要点
6、六四脉诀的注意事项
7、心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8、心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9、心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0、心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1、肝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2、肝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3、肝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4、肝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5、肾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6、肾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7、肾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8、肾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19、肺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0、肺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1、肺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2、肺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3、脾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4、脾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5、脾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6、脾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7、命门脉浮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8、命门脉沉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29、命门脉迟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30、命门脉数的脉象特点、主病及方药
31、常用中药的简易炮制方法
32、各种蜜丸的手工自制技术
33、各种常用软膏的配制妙法
34、胃肠病的针刺疗法
35、胃肠病的拔罐疗法
36、胃肠病的放血疗法
37、胃肠病的膏药贴敷疗法
38、胃肠病背部俞穴注射疗法
39、胃肠病的按摩疗法
40、胃肠病的刮痧疗法
41、胃肠病的饮食疗法
42、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43、养胃合剂的制作技术
44、结肠炎口服液的制作技术
三、专家介绍:
张文义: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客座教授,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国家执业医师,国家一级针灸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著名胃肠病、疼痛病、偏瘫康复专家,八字针法、六四脉诀的发明人。曾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卫联康复医学研究院、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培训中心(北京中昌现代疼痛医学培训中心)、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培训学校教授,河南省郏县四知堂中医院名誉院长、业务院长,河南省鲁山县博爱医院名誉院长,河南省鲁山县中医院康复科主任。现任世届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新乡市新华区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技术顾问。
同时,早在1969年-1973年,20多岁的张文义教授就在河南省裴城医院埋线科,专业从事穿线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哮喘等病,患者遍及各地,震动全国。又是直肠点滴疗法、平行针埋线疗法、肛门注药疗法、八字针法、六四脉诀的创始人。
公开出版医学专著17部。主编《中西医结合论治疑难病》、《直肠点滴疗法与平行针药线植入技术》、《无防腐剂口服液与张文义八字针法》、《中医临床荟萃》、《疼痛病临床指南》、《内病外治临床指南》、《八字针法临床指南》、《中医诊法大成》、《胃肠病临床指南》9部。主审《中医论治奇难杂症》、《中医临床精要》、《养生秘诀》3部。作为副主编参编5部,均由国家中央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获得地级中医二等科技成果奖两项,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28篇,均为第一名。以上成绩,在国内外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鲁山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对其成就作了特别报道。主要业绩载入《当代中国人才库(名医卷)》、《中国民间名医大全》、《鲁山年鉴》等多部书中。2003年《中国红十字报》以“中华名医”称号向全国报道。18年来,在北京共培训在职医务人员28000余人,学员遍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典、瑞士、韩国、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四、招生对象
各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从事推拿、软组织损伤、脊椎病、理疗、骨伤、康复、针灸、针刀等科室医师、理疗师和各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以及从事针灸保健有关人员等。
五、研修方式及证书
1、由张文义教授亲自授课,并且现场示范教学。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掌握此疗法。
2、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I类继续教育学分证书或中国针灸推拿协会颁发的中英文对照学业证书。(可申请劳动部颁发全国通用高级按摩师证书及健康管理师)。
3、经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决定,所有参会人员均颁发研究院结业证书,可以作为就业上岗的参考证明。
4、凭本研修班中推研究院证书自参会之日起24个月内,免费复习3次。(参加复习者必须带中推结业证书及身份证)
5、报到时交四张2寸照片。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
六、时间:2016年9月06日—9月11日(06日报到) 北京
七、主办方与承办方
主办方:中国针灸推拿协会 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
承办方:中推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八、研修费及报名办法
1、研修费每人3800元(包括:资料费、证书费、合影以及三次免费复习的费用)。食宿协助安排,费用自理。
2、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以传真、电话、短信、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报名注册。
以下为中推9月份课程安排表,新老学员请把图片保存到手机放大观看,如有疑问请咨询:185 1442 5311(电话/微信)

前去参加中推学习班的新老学员们,请打电话与我确认报道日期及地址,以免有误。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小编微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仁康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