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容易吗?找(好)护工太难了!【起底冰城护工荒】
2014/12/14 生活报

    

     导语

     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64.0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6.5%……随着哈市老龄人口的增多,护工这一行业需求量逐年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护工开始走入哈市市民的生活。可是在现实中,因为没有纳入职业规范,好护工难找、护工护理不专业等问题也接踵而来。目前,冰城护工市场情况到底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连续一周,记者走访哈市一些医院、大型家政公司和养老院,探访冰城护工状态,同时与护工及市民零距离接触感受护工生活。

     □文/摄 本报记者 杨雪楠 首席记者 仲亮

     【市场声音】

     护工拈轻怕重要求多

     “半年都没遇到一个适合的”

     “找护工实在太难了,一提起这事儿我就头疼,我家都找大半年了,都没找到适合的。”提起找护工的经历,哈市市民马先生眉头紧皱。

     马先生是哈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两个哥哥定居在国外。今年7月,马先生的父亲因患脑梗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马先生的工作性质又不能天天照顾老人,所以需要一名男性护工来帮助照料。就是这样一件“花钱就能办到”的事,却难倒了马先生。“想要找个既细心又能干的男护工,根本找不到。”

     马先生说,因为男护工稀缺,对方找活都是挑轻松、好照顾的。“有的来了就先谈条件,‘大小便家属负责,我不管这个。’我们觉得责任心不强,不行。还有的说‘不熬夜,晚上五点就回家,早上八点来。’那晚上陪护怎么办呢?这个也不行。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不太谈条件的,可干了两天,老是忘了给我父亲吃药,看点滴时还经常睡觉,这我们家属哪放心啊?只能辞了!我前后找了半年,没找到一个适合的。”马先生说。

     愿意当护工的人太少了

     “数量远低于保洁、保姆、月嫂”

     据哈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该中心登记注册的护工有近30人,这个数字远远赶不上保洁员、保姆、月嫂、育婴员的数量。护工缺乏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低。他们的工资是每天240-260元之间,照顾一个病患的工作周期一般在15天左右,虽然半个月的收入差不多将近4000元,但下次再找到活儿,往往得间隔几天,收入不如保姆稳定、不如月嫂赚得多,更重要的是还很累。

     据了解,月嫂是固定签28天,目前金牌月嫂、星级月嫂的价格已经过万。一位曾经当过护工,后来改行做月嫂的王阿姨向记者坦言:“当月嫂时,只有在医院期间比较累,产妇出院后其实活儿就不太多了,月子里的孩子老睡觉,孩子一睡觉我就没事儿了,在产妇家里待着也挺舒服。但是当护工可不是这样,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一旦患者病情好转,家属基本就不需要护工了。医院环境也不如家里,床窄,到处是病人。所以护工当不长,伺候老人不如伺候孩子。”

     【缺口调查】

     哈市护工缺口达六万

     医院护工忙得回不了家

     养老院一个护工照顾六个老人

     10日早7时许,在哈医大一院骨科病房,护工孙祥揉揉熬夜熬得发红的双眼,翻身起床,麻利地收起用躺椅搭起的床铺。这时身旁病床上的病人也醒了,他连忙扶病人上厕所,然后是洗嗽、吃药、喂早点、帮病患做功能锻炼……他照顾的病患因车祸刚入院,肋骨断了三根,时刻需要看护。夜里,56岁的孙祥只能睡3个小时,也就是打个盹。从宾县老家来这里当护工八年,只要接活儿,孙祥每天都要不分昼夜地给病人翻身、伺候病人大小便,睡眠严重不足。

     在哈市慧家养老院,王敏常年在这里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我主要护理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我要帮他们翻身、喂饭、收拾大小便、洗澡擦身。最多的时候我同时照顾六个老人,喂饭时都是一起喂,忙得直迷糊,没人愿意干这活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护工之所以缺乏,一方面是因为护工所有的时间都都耗在工作地,所以能来做护工的人员基本是没有家庭负担的人群,这样的人不多;另一方面,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在农村家庭中是主要劳动力,但大多碍于面子不愿意涉足这一行,所以男性护工、年轻护工更少。此外,护工行业要求有一定的体力、耐心和服务技巧,有家属还要求男护工看护,这也是造成护工短缺的因素。

     针对护工行业的情况,今年9月份哈市政协委员在养老服务业调研中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哈市共有约33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按正常的6:1配比计算,哈市还需护理人员6万人左右,这表示哈市护工需求尚存缺口。

     【行业症结】

     持证上岗不足两成

     “4050”人员是主体

     缺少专业人才

     10日,哈市第一医院脑外二科的走廊上,沈护士长正被一位病人家属拉着询问:“有没有有经验的好护工啊?帮我们找一个吧!”沈护士长领着家属来到前台,将几张名片指给家属看:“你们可以自己选,看看哪个价格合适。”但是家属并没有立刻打电话,而是继续拉着沈护士长的手说:“你看看帮我们推荐一个好的行吗?哪个是比较有耐心,经验也比较丰富的?心比较细的?勤快的?”

     这样的问题,沈护士长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沈护士长告诉记者:“护工好不好,我们护士心里最有数。有的护工是真好,既负责又细心。但也有很多护工是家属在的时候忙前忙后,有用没用的都伸手,家属走了就变样了,一手不伸,能懒就懒。这样的护工我们不敢给家属介绍,很容易形成医患矛盾。”

     记者从哈市政协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哈市护工市场以“4050”人员和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构成,持证上岗不足两成,经验都是边工作边积累,护工队伍中缺少年轻人和专业人才。

     “月嫂难找,护工更难找。”这成了有护工需求家庭的呼唤,“护工好干,干好难”这也是职业护工的心声。记者走访中了解到,面对护工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家的共同希望都是如何让护工更多更规范。这责任不仅仅在护工,更需要政府决策,相关部门配合,以及病人家属给予护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好护工越来越多。

    

     (资料片)

     看看身边这些

     让病患家属点赞的好护工

     从业五年的护工于华:

     护理一位重患

     15个昼夜几乎没咋睡

     与护工于华已有两面之缘。第一次见面是今年5月份,他正在护理一位刚刚截肢的老年病患;第二次,便是10日降雪的午后。10日那天,于华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回到出租屋,半个月黑白颠倒的护理工作,让他已经倍感疲惫,没顾得上上澡堂洗一个热水澡,他就一头钻进被窝,倒头就睡。这是于华每每护理完病人,从医院回家后的最平常表现。在于华看来,护理病人已占据了他生活的主要时间,熬夜,喂饭、接大小便、擦身、按摩……来不得半点儿马虎,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能获得病人或家属的认可。

    

     (资料片)

     从事护工五年 已在圈里小有名气

     于华租住的床位在南岗区中民街一处老式居民楼内,四张上下铺、一台18英寸的老式彩电,是整个房间的陈设。

     于华今年54岁,从2009年至今,他已从事护工行业五个年头,几乎每个月他都要伺候至少两位病患,五年中护理过的病人数以百计。那么,年过半百的于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当呢?于华说,以前他是哈市一家大型工厂的工人,2007年工厂破产了,而那时于华的孩子正要参加当年的高考,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于华卖掉了房子,在红旗锅炉厂附近租了一处床位,和妻子打了两年零工。2009年,出租房的一个邻居告诉于华,干护工赚钱快。迫于生计,于华干起了护工这行。“护工这行我从来没干过,只能一点点儿摸索经验。”于华说。

     从那时起,于华为了找活儿,时常往医院跑,和护士套近乎,让护士帮着留意有需要护工的患者。可是,第一次做护工,于华只干了一天就被“解雇”了,原因很简单,手法太嫩!

     第一次开工就受挫,于华并没有灰心,而是开始自学护工知识。有的时候,他也跟着同样在医院里做护工的同行“偷艺”。渐渐地,怎么才能确保病人喂饭喂水不呛,对于不能说话的病人要几个小时接一次大小便,按摩哪个穴位病人才舒服,这些护理知识,不到一年于华就都掌握了。手法娴熟了,加上对待病患认真负责,于华开始在护工圈里有了小名气,请他当护工的人也多了起来。

     工作劳累辛苦 有时连打盹都不敢

     在当护工的五年中,于华护理过的病人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87岁。他说,尤其是在医院里当照顾病患的护工,要求更高,责任更大,需要具有非常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在护理过程中,对于重患,要会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要注意口腔、皮肤、压疮的护理;对术后病人、植物人、瘫痪卧床的病人等,要能够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在于华看来,这些一样都马虎不得,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病人的病情,甚至生命。

     有一次,于华护理一位重患,患者急诊手术回到病房,到最后因病去世,整整15个昼夜,他几乎没咋睡。于华说,因为病情严重,患者手术之后经常吐血、便血,“每天要为患者擦多少遍血,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而且,为患者擦血时,还不能忽视观察监护患者血氧和脉搏的仪器,稍有异常,就得立即通知医生。到了晚上,于华几乎不能睡,只能坐在病人的旁边,实在困乏难耐,就站起来走一走。只要有一点儿声响,他就变得非常警觉,连打盹都不敢。“病人病情危重,稍有疏忽后果就不堪设想。”可于华说,遗憾的是经过15天的救治和他的细心护理,病人还是能没能保住性命。临终时,于华帮家属给死者穿上了寿衣……

     与患者家属相处 用耐心细致赢得信任

     其实,用一个陌生人照顾病人,最放心不下的莫过于患者家属。那么,患者家属与护工之间的信任如何建立呢?于华的做法很简单,只有一点:耐心。

     于华说,每次受雇于一个新的患者,患者家属总是偷偷地观察护工,一旦对病人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家属便会将护工解雇。“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你照顾的是病人,任何一个患者家属都不希望拿病人‘练手’,只有你对病人有耐心,照顾得细致入微,才能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现在,于华在护理病人时,常常是病人家属“大甩手”,甚至主要押金都让于华替交。

     为了印证于华的服务是否真的让患者家属满意,记者采访到了他曾经护理过的一位患者家属。今年5月,哈市市民刘先生的父亲因病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截肢治疗。刘先生一家人因为工作繁忙不便照料,便通过朋友介绍,雇用于华帮忙照顾病人。刘先生说,刚开始让于华照顾他父亲时,他总担心于华糊弄,时常回到医院抽查。可是,每次到医院,都发现于华会一边护理一边陪父亲聊天,稍有空闲还会给父亲做按摩,而且无论用手拿过什么东西,过后都会马上洗手。看着于华做的点滴,刘先生对他,也从怀疑变成相信,直到最后的信赖。

     于华说,刘先生的父亲截肢之后,心情一直不好,经常不按时吃饭。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总要劝老人:“你看,儿子多孝顺,给你包单间,找专人照顾你,你把病养好了,能天天陪小孙子玩……”靠着天天哄、劝、陪老人聊天,在于华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康复。

    

     (资料片)

     20岁ICU护工刘乙力:

     再脏再累

     依然如天使般微笑

     身处脑外科的重症ICU室,几张病床上的病人大多失去意识,打着吊瓶,挂着胃管、尿管,有的无法自主呼吸,气管切开,会发出雾化时呼噜呼噜的声音。身边的仪器时刻监测着患者的各种指标,不时会发出报警。室内安静又忙碌。医生、护士都一脸严肃,时刻注意着患者的情况。可是,当提到在这里工作的专职护工刘乙力时,ICU监护室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会笑着说:“她呀,她可是我们的小天使。”

     ICU里的“小天使” 永远带着笑容

     当记者见到刘乙力时,她穿着水粉色的护工服,头发盘得整整齐齐,一双充满灵动的大眼睛就像是两弯月牙,永远盈满笑意。她是哈市第一医院脑外科二病房重症监护室的专职护工。别看只有20岁,刘乙力却是“护龄”近两年的“老护工”了,已经见了太多的病痛、世态甚至生死,可刘乙力却仍然时刻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她的笑脸令人印象极深。

     “她心肠特别好。”一位小护士告诉记者:“前一阵来了个出车祸的患者,是肇事方,还没有父母亲人,每天都有两个警察跟在他旁边。出了ICU后,按理说不归刘乙力负责了,但乙力觉得他挺孤独,只要来上班,总要抽个空去跟那个患者说说话。”

     从最怕患者失禁到后来坦然面对

     刚当护工时,年轻的刘乙力常因为粗心被领导责备。“因为ICU里的患者都是不能动的,必须由我们两小时一翻身,如果时间长了,患者皮肤会发红,可能会变成褥疮。刚开始因为忘记翻身,我没少挨骂。”乙力缩了缩脖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挨了几次骂之后,刘乙力想了个办法,因为ICU里的患者都是下胃管的,每两小时吃一次流食,翻身也是两小时一次,她就把翻身时间和喂饭时间“捆绑”,喂完饭就翻身。

     ICU里的患者不光要进食流食,还会大小便失禁,这都要护工来处理。“刚开始觉得挺难下手的。”有一次,ICU里住进一个出了车祸的年轻女孩,女孩大小便失禁时,刘乙力一边为女孩擦身,一边突然想到了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躺在这里,什么也做不了,当自己动不了的时候,肯定希望身边的人能好好关心我,不要嫌弃我。”从那以后,乙力再处理患者的大小便就不那么抗拒了。

     虽然没少受委屈 但爱这份工作

     ICU室里的患者,病情严重,所以每天只能进一位家属探视,时间严格限定在10分钟,对此一些家属不理解;有的患者病情反复,家属也不理解;还有的患者因为病情过重去世,过激的家属甚至会辱骂和殴打医护人员。小小的乙力看了太多这样的场景,也受了不少委屈。“谁都希望病患进医院能治好病,当患者康复,能走出医院时,我们的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刘乙力说,这是医护这个职业的独特魅力。可是,一旦患者去世,即使家属很理解,她也会深深地自责。说到这里,刘乙力第一次收起了笑容,眼睛垂了下去:“我会生自己的气,会把当初学护士的教材都翻出来看一遍,看自己是不是那里做错了,可即使没发现自己有错,我也会很难过,因为我们朝夕相处。”

     “那你以后还会做护工吗?在ICU里你会一直经历这些。”记者问。

     “会呀,我爱这份工作!”她抬起头,笑了,“天使”又回到了记者的面前。“我不会走,我觉得这里需要我。”

    

    


    

    喜欢就点赞,用力点屏幕不会碎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