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20年,他联通8万龙江辽宁王姓人
2015/2/8 生活报

    

     导语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份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记忆的文本载体,它不仅关乎着血脉亲情,同时也关乎着文化、记忆以及传统的传承。对于中国人来说,通过一本承载家族荣耀的家谱,可以追忆祖先奋斗的历程,也感悟自己肩负的职责。

     □文/摄 本报记者 丁燕 何兴丽

    

     2日22时许,夜阑人静之时,记者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的那端是哈市双城区57岁的王国振,他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20年来寻根问祖、联通8万黑龙江和辽宁王姓族人的经历,以及家谱中所记载的家族故事。六百余年,王姓族人繁衍24代,修订16册家谱。

     由于种种原因,龙江的王氏族人已有近八十年没有修订家谱了,如今春节将至,王国振道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大年初十,将在双城举办家族大会,邀请省内更多的同族人欢聚一堂共修家谱。

     寻根:

     六百余年繁衍24代8万人 百年前王国振祖先扎根龙江

     57岁的王国振家住哈市双城区,从事农村经济调查工作。近二十年间,他一直在研究和整理本族家谱。

    

     2012年,有位在大连工作的朋友告诉王国振,有王姓人通过当地媒体寻找本族人。时隔不久,王国振将电话打过去。没想到,这一个电话,竟联通了近八万黑龙江和辽宁的王姓人,再续家族情缘。

     他告诉记者,双城王家人和大连金州石河王家人本是同宗同源,都是山东烟台福山县王忠的后代。“烟台古现镇河北村的一块碑文上,记载了王忠为始祖的王家人的来历。”王国振介绍,明代洪武年间,王忠从云南大理来到山东为官,后辞官定居烟台福山县(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六百余年的时间,王氏家族现在已经繁衍到24代。

     到了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之际,王忠的第五世(代)王孝吾的六个儿子即芳、元、臣、仲、举、俊,为了维持生计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后,从烟台福山县,来到辽宁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辽南地区地少人多,后来我的祖先就开始‘走出去’。”据王国振考证,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辽南的王家人陆续有人北上黑龙江。

     “后来,有来到黑龙江的族人回到辽南探亲时说,黑土地富饶、好养活人,那里流传着‘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的民谣,让人听了流口水。”王国振说,到十九世纪末期,有大批王姓人陆续从辽南来到双城附近扎根。

     王国振向记者透露,有人统计,目前大连及其周边的王姓族人有将近六万人,在双城区的王姓人有两万人左右,在哈尔滨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各市,也分布着不少同族人。”

     问祖:

     祖先重视家谱文化 近四百年先后六次修订家谱

     从宋代开始,按照辈分取名的方法开始流行。明末年间,王孝吾的六个儿子最初来到辽南时,为了百年以后,后人仍能长幼有序,相互帮扶,于是他们商量以“有、永、君”三个字作为字辈排序。

    

     随着家族“开枝散叶”,很快就有第四代人出现,于是芳祖、元祖后人又共同商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延续:连士安廷治;明世立国政;克守承天昭;其中复元兴。后来修谱时,又补加了二十个字辈,共四十个字辈来满足800年一轮回之需。让后人感动的是,当时王氏其他支人已经分散到辽南各地,由于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六兄弟后人出现了不同的字辈,但是一百多年后,各支人得知家族字辈后再一次向长支人的字辈看齐。“现在六兄弟的后人都按照这四十个字取名,终究圆了四百年前六位祖先要求后人求合不分离的心愿。”王国振欣慰地说。

     王国振告诉记者,王氏家族非常重视家谱文化,从1644年开始写家谱,并多次整理和修缮,即使是到了东北地区,祖先们也没有忽视家谱的修订工作。到目前王氏家族已先后六次修订家谱,现存家谱达16册。

     据王国振考究,从清朝初年到末年,从民国时期到当代,身在东北三省的王氏家族中总有人投入到修谱的工作当中来,最早的资料是乾隆年间祖先王士多撰写在金州祖茔的碑文上,上面的内容包括祖籍山东何处,以及前几代人的世序关系,这为后人编写家谱以及到山东老家寻根问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此后多年间,又有人不断加入到修谱队伍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双城的王明廉通过到金州各地走访各位祖先后人,在借鉴前人编纂的家谱内容之上编写出较为完整的族谱,并将“走北”的族人录入家谱中来。

     传奇故事:

     宰相“刘罗锅”之父刘统勋曾为王氏宗祠写牌匾

     20年寻根问祖,王国振研究整理了修订后的家谱,还持续与同族人互通消息,探索祖先留下的足迹……2014年“清明”期间,王国振和大连的族人,一起回到了山东烟台老家。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第一次领略到宗族文化的传奇,也由衷地为自己是王氏家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王国振告诉记者,在烟台河北村的王氏宗祠里,至今仍保存着清朝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所书的牌匾。这个大匾长2.5米,宽0.9米,木制坚硬,微微发红。而宰相“刘罗锅”之父——刘统勋能为王氏宗祠书写牌匾,这与当年乾隆皇帝对王家的器重有着很大关系。

    

     《王氏家谱》记载:吾十一世祖检,进士、翰林。时任湖广总督,从一品。检之仲子燕绪、进士、翰林,他是福山有史以来进士中成绩最高的人。检之长子启绪、进士、翰林,乾隆皇帝召见王检时曾经赞叹道:“汝父子三人,俱为翰林,一门多显官,皆能办事,可谓世臣也。”

     “先祖王检三父子和刘统勋都在清朝乾隆年间为官。据推测此牌匾是王检请刘统勋手书。“永言孝思”语出《诗经》,希望后人能永守孝道,效法先王,遵守古训。”王国振说。

     风云人物:

     族中太爷爷王懿荣 是“甲骨文之父”

     而在这次的寻根之旅中,王国振第一次知道,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也是王家人的一大骄傲。“从辈分上来讲,王懿荣是我族中太爷爷。他不仅在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也曾在国家危难时弃文从武,办团练,参与了中日甲午战争。”

     1899年,病中的王懿荣让中药店送药。在其中的一味中药——龙骨上面,王懿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而掀开了这一古老文字的神秘面纱。他也因此被誉为 “甲骨文之父”。王国振对记者说:“我们同宗,如果从我们的先祖王忠算起,王懿荣是第16代孙,而我是第19代孙。我们王家第一本完整的家谱,就是王懿荣的爷爷王兆琛于1846年修好的。”

    

     《福山县志稿》记载,王懿荣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1845年。他35岁时入职翰林院,因为官恪尽职守,开始进入光绪帝的视野。1894年,王懿荣49岁,这年农历六月,光绪帝钦定他为国子监祭酒一职,但升官不到半年,他向皇帝辞了官,回山东老家办团练抗击日寇去了。

     王懿荣在登州办团练三月有余,组织了一支5000人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他准备带领军民奋勇抗敌时,却传来了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返京后,王懿荣又做回了国子监祭酒。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再一次被认命为团练大臣,官至二品。7月21日,他跳井殉国。

     家族心愿:

     正月初十 邀省内同族共修家谱

     “家和族兴,明礼诚信,以耕读为业,以孝敬为基”,这是王氏家族的家训。数百年来,王家人严格遵照家训,重视后人的品德培养和教育。

     “历史上王氏一家,也人才辈出,曾出过七个翰林。清朝的女诗人、《列女传补注》的作者王照圆,也是族人中常被提起的先人楷模。”王国振告诉记者,因参加“星光大道”而走红的“玖月奇迹”中的大连女孩王小玮,也是他们家族中杰出的代表。

    

     “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落叶归根。而通过家谱,我们能知道自己是谁,了解家族的历史和先辈们的奋斗事迹。都说盛世修谱,编纂和整理家谱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家谱可以激励后人热爱国家,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王国振说。

     采访结束前,王国振说出了他的新年愿望,这也是不少王氏族人的心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双城的王明廉编写家谱至今,省内的王氏族人已有近八十年没修订家谱了。”王国振惋惜地说,2012年,王孝吾六个儿子的后人齐聚大连,再次修订了家谱,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我省的王姓族人没有全部收录到新谱中。

     春节就要到了,王国振说,他和族人的心愿就是大年初十举办王氏家族聚会,希望省内更多的王姓族人来到双城,弥补当年我省部分族人未录入家谱的遗憾,大家共同传承家谱文化。

     王国振联系电话:13503680437;王氏家族QQ群号251736447;定于正月初十(2月28日,周六)下午2点在双城公路客运站集合并去往各乡村。

     如果您有古老的家谱故事讲述,请致电记者热线:13664509955,15145037586。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