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门口有个84岁的椅垫奶奶…
2015/3/27 生活报

    

     “哈师大西侧门有个将近90岁的老奶奶为了给儿子看病,摆摊卖椅垫,太可怜了。”接到读者的热线电话后,26日7时许,记者来到哈师大西侧门,见到了84岁的隋玉兰老人。此时,老人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今天卖得不太好,我打算提前回家,给儿子做饭。”准备离开时,隋奶奶还不忘拿起地上那已经有些发硬的半个烧饼,“今早没吃几口,留着明天接着吃。”隋奶奶说。

    

     “要是再年轻几岁就好了”她每天四点起床,熬一小锅粥,就着咸菜,简单吃一口,揣上救心丸,5时30分准时出门,用邻居给的二轮手拉车,驮着近20多斤的椅垫,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到哈师大(江南校区)西侧门摆摊卖椅垫。隋奶奶告诉记者,“我只能卖到7点多,儿子患了脑萎缩,还等着我回去给他做饭呢。”

     她对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80多岁的她每回走都要打几个趔趄,差点摔倒。走了半个多小时,爬了5层楼,记者和隋奶奶一起回到她家。一间31平方米的房子就是隋奶奶和小儿子、孙子的栖息之地。

     她回到家都要坐在床上歇一歇才行。“我心脏不好,药得随时备着。”说着,隋奶奶从自己缝的挎包中掏出了两瓶救心丸,实在难受了就含一粒,“忍一忍,吃点药就行了。要是再年轻几岁我就能再多做几年椅垫,好给我儿子治病,给正在上大学的孙子攒点学费。”隋奶奶患病的小儿子对记者说:“都是我连累了我妈,这么大年纪了没享过一天福。”

    

     “每个椅垫都是我的宝贝”在隋奶奶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地上堆满了各种装有棉花、布料的编织袋子,只留一条仅能一人通过的过道。“你看,我捡的这三个熊猫玩具够我做十个椅垫,玩具里的棉花都是好的,做椅垫肯定暖和,要是扔了多可惜。”隋奶奶爱惜地摸着那些被她拆下来的棉花,一层一层地絮好,铺平整。卖的所有椅垫都是她一针一线缝的,“你看看,我的缝纫功夫还不错吧,跟那些工厂做出来的不差啥吧。”隋奶奶高兴地说。

     每天出摊回来,给儿子做完饭后,隋奶奶就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开始自己的工作,“虽然眼睛有些老花,但我还能穿针引线,就是一天只能缝两个,上个冬天缝了60多个呢,每个都是我的宝贝。”

     “潮的饭热热还能吃”“儿子脖子后面长了一个拳头大的包,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但他死活不干,因为家里没钱。”说到这,坚强的隋奶奶留下了眼泪,看着每天受病痛折磨的儿子,隋奶奶一千个不忍心。每月自己和儿子加一起才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够儿子吃药。

     “只卖椅垫维持不了这个家。”隋奶奶说,冬天她还去夜市卖酸菜、咸菜。150多颗的酸菜,她一颗一颗从楼下搬上五楼,腌完后,再一颗一颗放到手拉车里去卖。前几天,最后3颗才卖完。

     在隋奶奶眼中,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有邻居扔的有些上潮的大米,她看还能吃就捡回来煮饭;别人不要的衣服,她拿回来洗了又洗,然后改了给自己穿,几十年都没自己买过新衣服;她从来不用洗衣机,因为费水费电……

     “我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呐”“小区里,大家都知道隋奶奶”,邻居王阿姨告诉记者,“隋奶奶是肇东人,年轻时来到哈尔滨,大儿子和大女儿常年吃药。老伴20年前就去世了,52岁的小儿子几年前患上脑萎缩。每天,隋奶奶买些便宜的菜给儿子和孙子吃,自己就喝粥吃咸菜。”附近招待所的阿姨说,店里的旧棉被都会给隋奶奶留着,“老人这么难也不哭穷,我们挺敬佩的。”

     隋奶奶说,摆摊2年时间,她遇到的好人太多了。一个椅垫20元,一个小伙子一下拿60元只买一个;一个女生给了100元也只买一个,后又将椅垫送回来,让我再卖给别人。隋奶奶已经记不清多少好心人帮过她。但隋奶奶有个原则,就是不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钱,因为在她眼里那跟乞丐没什么区别。“老人几乎天天都摆摊,风雨不误,很多学生看她不容易,都想直接给钱,但都被她谢绝了。”一位摊主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她用爱守住家

     采访最后,记者拿出100元钱给隋奶奶,只是希望她老人家可以买些好吃的。可她怎么都要记者拿着椅垫再走,“孩子,拿两个回去,这个椅垫暖和着呢。”实在拗不过,记者只好拿走一个。面对未来的生活,隋奶奶有些迷茫,但她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我还能走,就要挣钱给儿看病”。这些椅垫,掺杂了隋奶奶太多的情感,装满了她对儿子的爱,对生活的希冀和自己那份坚强。生活的苦在老人那儿不算苦,是对家人执著的爱,让她无法被阴霾打倒。希望隋奶奶用这份坚强,继续守住这个家。

     由生活报报料平台提供

     □文/摄 本报记者 宋菲

    

     在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