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有平凡的良心…
2015/4/21 生活报

    

     重新排队者

     梁 赞

     那是1991年深秋,莫斯科的天气已经很凉了。

     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每周两次于暮色中来到栏杆市广场。莫斯科地图上自然没有这个地名,这类地道的中国式地名大多是使馆不懂俄语的专职司机的大作。

     小伙子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苏联常驻的记者。栏杆市广场一角破败的楼房里有几间教室,除了桌椅黑板,讲台上还有一部汽车发动机。

     对小伙子来说,驾校每次两个多小时的理论课倒不是很吃力,难过的是下课后赶回记者站要坐一个半小时地铁,下了地铁还要走20分钟。那个年代的夜晚,想在莫斯科街头找点吃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来就有胃病,被饥饿折磨了几次后,小伙子情绪越来越差,连即将摸到方向盘的兴奋感都变得很弱了。

     有一次走进驾校前,小伙子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家“博林店”。虽说俄语软饼这个词没学过,橱窗上的盘子刀叉贴画传递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温饱感。从此,小伙子每次上课前,都会到博林店排队买两张热乎乎的上面还浇着蜂蜜的软饼。

     有一次,饥肠辘辘的小伙子按算好的时间来到博林店。没想到的是,队伍比平日长了好多。上课是无论如何不能迟到的。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小伙子随着队伍一步步向窗口挪动。

     还差两三个人就可以买到软饼了,必须快步赶往驾校的时间也到了。小伙子叹了口气,走出队伍。

     “年轻人,排了这么久,为什么放弃了?”

     小伙子背后传来问话声,语调很平和,透着些许严肃。他回头一看,说话人是一直排在自己身后的那位中年男子。朴素的打扮,十足的书卷气,面容和语调一样,平和中有严肃。

     解释完因为要上课不能再等下去了,小伙子拔腿就走。没想到的是,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了他的胳膊。

     中年男子拉着小伙子快步走到窗口前,不容置疑地对里面忙得满头是汗的妇女大声说道:“女公民,这位年轻人要去上课不能再等了。让他现在就买,我到队尾重新排队。”

     20多年过去了,小伙子也到了博林店里重新排队者的年龄,或许他都可以给当时的那个人当大哥了。每每想起莫斯科栏杆市那家博林店,想起店里平和中透着严肃的语调,想起那只抓过自己胳膊的有力大手,总会有两个问题一起涌上小伙子心头:你如此彻底地做过好人吗?你这一生还会遇到第二个如此彻底的好人吗?

     “是他还是她?还在世吗?

     哪一个角落是他们的家?

     啊,也许他们早已枯萎了,

     一如这朵不知名的小花?”

     (注:文章结尾处诗句引自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小花》)

     4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七版“旅人心语”栏目刊发了署名梁赞的《重新排队者》。经了解,梁赞是我们黑龙江富裕县人、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吕岩松的笔名。

     读后颇有感触,尤其文章结尾处“小伙子”心头涌起的那句“你如此彻底地做过好人吗?”,让人内心深处有一种久违的悸动。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曾遇到过“重新排队者”这样的好人,在我们艰难时或困窘处用“一只有力的大手”拉过我们一把,让我们至今回忆起来仍心生温暖和感动,一直激励我们也做一个“彻底的好人”。

     转载《重新排队者》之际,本报请您也来讲述自己“印刻在心底的感动”,把那位你人生中“彻底的好人”介绍给大家。本版将陆续刊发,请不吝赐稿。

     投稿邮箱:shbcity@sina.cn

     赞本报“印刻在心底的感动”专栏传播正能量

     曾创作《常回家看看》《好人就在身边》等作品的著名作曲家

     戚建波:

     愿我们都有“平凡的良心”

    

     昨日,本报副刊转发了人民日报美文《重新排队者》。那些平凡生活中最真挚的点滴,看似无意,但就像一粒善良的种子静静地播撒在心底,它是抵御无情的最好武器,也是支撑我们向善的动力。这篇文章见诸报端后,也在本报读者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他们纷纷点赞本报“印刻在心底的感动”栏目开设得及时,贴切,而其中不乏知名的文化界人士。曾创作《常回家看看》等作品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看到本报这一传播正能量的创意颇为赞叹,并欣然为本栏目题词:好人就在身边!

     创作《好人就在身边》

     源自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戚建波,一位有“温度”的作曲家,《常回家看看》《母亲》《父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他笔下。他的作品,总能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部位,让人潸然泪下。而他和我省词作者车行更是“黄金搭档”,对音乐的共同认知——为老百姓写歌,写那些真实的生活,写那些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旋律,让他俩创造了中国音乐界的一个个“神话”,创作了几百首歌曲,上过春晚的就不下20首。前不久,两人还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接受了朱军的访谈。

     戚建波的歌曲,透出的是一种关注当下的责任感,是一个作曲家对生活的用心思考和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没有那些张扬个性的高难度旋律,他的创作原则是可繁可简、可高可低的。从简是让曲调利于传唱,从低是让曲调定在老百姓都能唱的调上。“一首歌,专业歌手能唱,老百姓也能唱,才是首好歌。有情不在声高,有情也不在声音的大小,作品也没有大小分,只有感情真不真。好听的歌不分唱法,不好听的歌什么唱法也没用。”戚建波说。

     戚建波的音乐作品,追求就是共鸣。共鸣来自哪里?他说:“只有来自真实的生活。”几年前,有新闻媒体报道,老人摔倒了无人敢扶,大家都怕担责任。后来,类似的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全国媒体报道,形成一个社会话题。当时,戚建波心中非常忧虑,觉得有必要马上写一首传递正能量的歌曲,帮助大家消除恐惧。他连忙与老搭档车行取得联系,提议写一首“好人就在身边”的作品。车行非常认同这个提议,当晚执笔,第二天就把歌词交给戚建波。经过谱曲后,《好人就在身边》当年由谭晶在春晚上演唱,广为流传。戚建波说:“通过这个作品,我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心理安慰,只有每个公民都感觉在社会上有安全感,遇到困难时会有人挺身而出,整个社会才有希望。”

     “我理解的好人,就是愿意对他人伸出援手的普通人”

     对“好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的尺度。那么,戚建波生活中是否出现过“重新排队者”呢?

     他说,我理解中的“好人”,不是这个人从来没犯过错误,或者说没做过坏事,有时,一个我们常规意义上所说的“坏人”,也做过好事。但无论怎样的情况,做好事的时候,每个人内心都是快乐的。我理解的“好人”,他做的好事就是身边的小事,是一点一滴积攒下来,他们不一定是英雄,而常常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愿意对他人伸出援手或是退让隐忍的普通人。比如在马路上两辆车争抢前行,如果你能够退让等待,不去计较对方是对是错,你释放的善意,可能会让着急赶路的对方,在心里为你竖起大拇指。这是一种文明程度,更是一种善良,当你做到这一点时,自己内心也会有一点点满足感。再比如,别人的包掉了,你看到后喊一声,提醒他,对方也会感激不尽。拥有“平凡的良心”,多做一些这样的好事,多释放一些这样的善意,一点一滴,就会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踏实。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好转。就像《好人就在身边》那首歌唱到的:“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本报开设的“印刻在心底的感动”专栏,与戚建波创作的《好人就在身边》有异曲同工之妙。戚建波说:“我创作《好人就在身边》时,希望借这首温情的歌曲,向全社会发出爱的呼唤,愿我们都有‘平凡的良心’。而生活报此次开设的专栏‘印刻在心底的感动’,同样是传播社会正能量,鼓励社会对‘彻底的好人’有更多的认可和尊敬。这个栏目体现了媒体的责任和良知,也是对善良与温情的一种呼唤。这样的正能量,该大力倡导,多多释放。”

     人物简介

     戚建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威海市政协副主席,威海一中副校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十余首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二十余首作品入选央视春晚。

     代表作品:《常回家看看》《父亲》《母亲》《儿行千里》《亲吻祖国》《回报祖国》《红旗颂》《祖国万岁》《咱老百姓》《老百姓的爱》《开门红》《好运来》《欢天喜地》《欢聚一堂》《中国娃》《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中华好儿孙》《好人就在身边》等。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央统战部"党外优秀知识分子"、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记者 孙达

    

     在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