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你真看懂了吗?
2015/5/10 生活报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人,关于他和《清明上河图》关系的猜测一直延续至今。近日,一川籍作家冶文彪指出,《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这个奇局不但暗藏着宋徽宗的雄图霸略,更关涉到辽、金、西夏、高丽以及方腊,这是一场五国六方的政治角逐和命运暗战。冶文彪更是将这一发现创作成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该书一上市就引发了网友狂热追捧,牢牢占据各大网站销售TOP榜榜单。冶文彪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痴迷,遍读宋史资料,通过整整10年巨细无遗的考据,将《清明上河图》中824个人物全部原地“复活”。而《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密码,更是被他逐一破解。

    

     密码1

     画作被裁剪过?

     其实你不懂画者的心

    

     现藏于故宫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画幅长度是5.28米,但从明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推测原画应该更长,被人裁剪截断了。画幅左边应该延伸进汴梁城内,甚至穿城而过,直到城西的金明池。但张择端早就在画中留下了一个密钥,以证明画幅的原长确定是5.28米。

     这个密钥藏在画面中央,是由汴河和虹桥构成的一个斜X。

     这个X的交叉点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点,正好将画幅平分。

     它不但确定了画幅的中间点,在构图上,更避免了桥与河十字型构图的呆板,一动一静交叉,斜贯画幅,形成强烈的张力。

     X两边的画幅,又各有一个中心点,分别是两座建筑:左边是一座城门,它是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点;右边是一间茅屋,图上最后一间房舍,它是人户聚集区和田野的分界点。

     三个分界点设置极其严谨,使整个画幅正好平均分成四段——城内、城外、南岸、北岸。从城中闹市直到城外郊野,完整描绘了汴梁的繁华全景图。两边如果再继续延伸,向城内街景难免显得重复,向郊野就只剩田野树木,则更为单调多余。所以,猜测原图更长,是没有看出张择端谋篇布局、严谨分段的精妙构想。

     密码2

     客船即将撞桥梁

     繁荣背后是危机

    

     通常说法,《清明上河图》只是如实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图景,并没有其他寓意。然而真是这样吗?在画面中央的聚焦点,却呈现了一场危机——一只客船的船桅险些撞上桥梁,船上船工齐力急救,几个赶忙放倒桅杆,其他的拼力划船、对抗急流。这个戏剧性危机场景处于画眼位置,自然是出于精心构思,绝不是随手绘就。而且,这个精心绘制的核

     心事件有四大不合理处:

     其一,河上视野开阔,并没有遮挡,船上船工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提前看到桥梁、预先放下桅杆?

     其二,两岸数百人,桥上更有许多人在桥栏边赏河景,也没有一个人早一点发觉?

     其三,河流水急,船是逆水而行,行速并不快,为什么临到桥洞下,才慌忙救急?

     其四,船篷顶上有一个妇人,正在挥手叫喊,她身边站着个幼儿。船虽然陷入危机,但显然没有严重到会沉船,反倒是那孩子有摔倒跌落的危险。作为母亲首先必定会保护孩子,那个妇人却全然不顾孩子安危。是

     什么让她忘记了第一本能?

     张择端笔笔精细,连角落里小食摊上的零碎货品都一丝不苟,怎么会在画眼位置留下这些不合理?唯一答案是:张择端有意为之。

     画面一片繁荣祥和,中央却危机乍现。这应该是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真正用意所在——这只船逆水而行,偏偏又陷入危机,正如当时的大宋江山,表面安宁繁荣,但国内腐败不堪、官逼民反,宋江、方腊相继起义,边地辽国、西夏的威逼还没有解除,又有女真崛起于东北。画上的船如同大宋的命运,正处于最危机的一刻,它能否安全渡过危难?

     密码3

     文武官员

     大街上缘何斗法

    

     宋代治国,最大的特征是重文轻武。

     从晚唐到五代,武人拥兵自重、四方割据,造成长达百年的兵灾战祸。宋太祖赵匡胤正是从乱军中崛起,平定天下后,他杯酒释兵权,全力打压武人势力、构建文官政府。这种政策虽然确保了国内长期平静安稳,对外却武力不振、连吃败仗,先后向辽国、西夏委屈求和,用岁币换来和平。

     然而,在《清明上河图》的中央,除了河中那只船遭遇危机,虹桥上同时也发生了一场事件:两拨人狭路相逢、互不相让,正在展臂挥拳、剑拔弩张,一场殴斗即将发生。两边的主人,一个骑马,一个坐轿。

     这场对峙同样位于画眼位置,自然也绝不是随手而画。它充满了寓意——河中那只客船由于众人的玩忽职守而陷入危机,桥上这两拨人的对峙,却显然是意气之争,亦如北宋政府官员党同伐异,百余年间持续不休的内斗内耗。

     此外,文官坐轿,武人乘马。按北宋惯例,武人见到文官,必须恭敬避让。然而这种格局似乎已经改变,骑马那方不但不让,而且所处位置居高临下,似乎预示着国家危难即将降临,重用武人的时代也随之来到。

     密码4

     望火亭形同虚设

    

     北宋的开封城里每一坊也就是每一个居民小区都有望火亭,亭上有人值班瞭望,一旦发现着火,马上组织灭火。消防兵就住在望火亭下的两排平房里,可画中的望火亭没人看守,下面的消防兵也不见了,两排房子开了饭馆,消防用房居然也可以经商!北宋开封城着过几次大火,损失很大,张择端很生动地表现出消防形同虚设的痛病。

     密码5

     细作、密探云集画中

     虹桥上一个中年胖子望着河中高声叫唤,他是开封府左军巡使顾震手下文吏万福,他并不知道这只看似普通的客船,将关系到大宋的生死存亡。他也将跟随顾震一同卷进一场幽深险恶的巨案之中。一个灰衣中年男子正骑着驴上桥,他是京城鱼行的主管,名叫蒋卫,人称“蒋鱼头”。

     他四处张望,急急寻找着一个人,这个人引发了汴京经济危机。桥南头一个挑着担子的后生,名叫牛小五,正要进城去卖乳酪和鱼,却不知道有人将一件东西藏在了他的箩筐中,这小小的物件将倾动大宋的江山。

     此时的北宋帝国阴云密布,各方势力剑拔弩张,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内各处,化名魏迁的大辽间谍已经在茶馆里埋伏了两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间谍李胜正在另一只客船上焦急等候消息,而高丽密使则混在人群中谋划一场阴谋。

     《清明上河图》刚刚完成,金国大军已侵入汴京,杀人焚城,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揭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春秋之争

     我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为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应该是什么季节,一直都有春秋之争。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记号曾有过一些争论,对画中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应该是什么季节,一直都有两种争论:清明(春季)说和秋季说。

     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为有趣的是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云:“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见该书“中秋”条)。”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口暑饮子’中的‘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土坟后面向城市一段。细细分析,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因为,上坟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释得通。今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说是秋季倒符合实际些。

     其他谜团版本之谜

     千余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主要版本有:

     1、宋本。作者张择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本画作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并加盖双龙小印,该画也因此而得名。

     2、明本。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3、清院本。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作品之所长,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绘制而成。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材料。

     含义之谜

     对于《清明上河图》名称中“清明”和“上河”各自的含义,也一直是众说纷纭。

     1、“清明”的含义有三种:

     清明节之意,认为画中的情形就是在清明前后,甚至是清明节当天;

     清明坊之意,认为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清明盛世之意,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2、“上河”的含义有四种:河的上游;逆水行舟;上坟之意;赶集上街之意。

     据《江南时报》

    

    

     在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